- 年份
- 2024(1843)
- 2023(2620)
- 2022(2232)
- 2021(2009)
- 2020(1666)
- 2019(3695)
- 2018(3648)
- 2017(6553)
- 2016(3732)
- 2015(4110)
- 2014(3858)
- 2013(3928)
- 2012(3715)
- 2011(3529)
- 2010(3600)
- 2009(3340)
- 2008(3236)
- 2007(2963)
- 2006(2798)
- 2005(2574)
- 学科
- 济(13604)
- 经济(13585)
- 管理(10898)
- 环境(7556)
- 业(7179)
- 学(6646)
- 企(5589)
- 企业(5589)
- 生态(5326)
- 方法(5139)
- 农(4434)
- 数学(4228)
- 数学方法(4153)
- 划(3732)
- 中国(3663)
- 资源(3509)
- 地方(3385)
- 和(3353)
- 业经(3070)
- 农业(2980)
- 发(2842)
- 规划(2793)
- 财(2768)
- 环境规划(2720)
- 理论(2366)
- 制(2317)
- 域(2192)
- 区域(2191)
- 融(2165)
- 金融(2165)
- 机构
- 大学(55684)
- 学院(54958)
- 研究(25305)
- 济(19495)
- 经济(19022)
- 科学(19019)
- 中国(17910)
- 管理(17249)
- 农(16383)
- 理学(14598)
- 所(14568)
- 理学院(14352)
- 管理学(13914)
- 管理学院(13853)
- 研究所(13601)
- 京(13486)
- 农业(13187)
- 业大(12301)
- 中心(10705)
- 院(9577)
- 江(9264)
- 省(9084)
- 室(8782)
- 北京(8755)
- 科学院(8595)
- 农业大学(8303)
- 财(8134)
- 实验(7922)
- 实验室(7614)
- 范(7590)
共检索到853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冯之浚
我国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状况不容乐观,这既涉及到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更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有关。要迎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探索中国特色发展生态文明之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一经济发展范式,注重继承和弘扬我国天人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核,整合各类生态观,建立新的科学生态观,以提高人类的生态自觉。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科学生态观 生态自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峻岭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些精辟的论断,不仅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之间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孝德
编者按从时代高度看,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是历史的必然。处在历史十字路口的当代中国,如果继续工业化之路将遭受多重障碍:一是保护既得利益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障碍;二是地球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极限的障碍;三是工业文明病与中国走社会主义要求相矛盾。相反,如果选择走向生态文明之路,不仅会化解走工业化之路遇到的障碍,还会为中国走向伟大复兴创造新机遇。具体而言,一是生态文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新内容、新空间和新方向;二是生态文明之路,也是中国承诺和平崛起必须走的文明之路;三是生态文明为中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康
分析了阻碍城市现代化与城市生态化两者衔接与融合的症结,提出了促进两者衔接与融合的五大问题,给出了循环经济与城市生态化的典型案例。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编者按: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为主要功能的大学,应站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传播生态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评价等方面着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郑必清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对当代生态趋势和人们生态需要的高度关怀。生态文明有其时代性,它是生态需要时代性在建设中的反映。我国当前生态需要、从而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要求是改善水环境。发展水产业,提高水质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时代性 水环境 水产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孔雀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存在不断深化、不断升华、不断拓展认识的过程,可以用不同方法观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和任务得以协调、有序地实现,就必须选择和运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科学的方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帆宇 朱炳元
作为一种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超越和取代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在观念上具有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显著特征:在价值观上,工业文明否定自然界内在价值,而生态文明肯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在技术观上,工业文明奉行征服型技术观,而生态文明则秉持和谐型技术观;在消费观上,工业文明坚持消费主义消费观,而生态文明则践履生态消费观;在发展观上,工业文明追求单纯的经济发展观,而生态文明则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在自然观上,工业文明崇尚机械论自然观,而生态文明则强调整体有机论自然观。
关键词:
反思与超越 观念比较 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晓叶
刚刚过去的第27个全国土地日,以"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为宣传主题,使公众对土地与生态问题的关注再掀热潮。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十八大报告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的高度,要求将其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土地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正确认识、高度重视、全力发挥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晓叶
刚刚过去的第27个全国土地日,以"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为宣传主题,使公众对土地与生态问题的关注再掀热潮。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十八大报告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的高度,要求将其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土地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正确认识、高度重视、全力发挥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犹建
生态文明理念是环境保护概念下促进制造业和产品生产向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生态文明警醒于后工业时代给人类带来的诸多环境困境,在生态文明的视域中提出的产品生态设计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种生态观念所包含的绿色设计领域,是在结合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条件下提出的绿色产品概念诉求,它在更高意义上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协调,逐步成为生态观念下生产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欣
工业文明既创造了人类文明历史,又形成了生态危机,人类社会的生态问题凸显。由此,人们开始理性对待生态问题,中国首先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从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哲学的、经济的、法学的、道德的等基本问题入手,有效地遏制破坏生态所带来的社会严重现象,是当代社会的追求,以求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生态问题本质上是世界观问题。人类从环境、价值、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等多方面提出了生态化诉求,以求摆正主客体的关系,促进人类社会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世界观 生态化 诉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迅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引发了众多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新的文明形式之一。生态文明提出是以生态学为代表的人类科学发展为支撑的。生态理念进入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新的生态经济观、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政治观。生态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生态城市理论是伴随着城市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建设生态城市,首先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城市理念具体体现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等方面。进而提出生态城市发展目标。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技术保障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支撑手段。提出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清...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 政策引导 技术保障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智光
从产业与生态共生关系的视角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规律,从而揭示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通过对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界线、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的相互关系等深入研究,发现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关系才是人类文明演进规律中的本质属性。于是,根据共生理论构建了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完整共生关系谱系及其与各文明阶段的匹配关系。据此,沿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研究了人类文明和生态安全的演变路径、共生特性和科学属性。研究表明,生态文明的门槛是产业偏利共生,进而达到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的双赢阶段。前者的科学属性是天然超生物文明,属于防病式生态文明阶段;后者的科学属性是人工超生物文明,属于健康式生态文明阶段,这时生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