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89)
- 2023(3723)
- 2022(3012)
- 2021(2765)
- 2020(2185)
- 2019(4859)
- 2018(4769)
- 2017(8327)
- 2016(4461)
- 2015(4964)
- 2014(4812)
- 2013(4415)
- 2012(4206)
- 2011(3819)
- 2010(4123)
- 2009(3601)
- 2008(3672)
- 2007(3606)
- 2006(3343)
- 2005(2637)
- 学科
- 济(16146)
- 经济(16125)
- 管理(11953)
- 业(8949)
- 环境(7517)
- 农(7102)
- 企(6859)
- 企业(6859)
- 中国(6426)
- 地方(5433)
- 生态(5230)
- 业经(4772)
- 学(4649)
- 农业(4536)
- 发(4108)
- 和(4088)
- 划(3870)
- 资源(3834)
- 方法(3664)
- 融(3108)
- 金融(3108)
- 教育(3004)
- 理论(2917)
- 财(2883)
- 发展(2859)
- 规划(2859)
- 展(2855)
- 环境规划(2750)
- 银(2628)
- 银行(2623)
- 机构
- 学院(58947)
- 大学(58398)
- 研究(23420)
- 济(21955)
- 经济(21375)
- 管理(20754)
- 中国(17113)
- 理学(16903)
- 理学院(16662)
- 管理学(16339)
- 管理学院(16237)
- 科学(14638)
- 京(13747)
- 所(11387)
- 中心(11058)
- 农(10627)
- 研究所(10358)
- 财(10237)
- 江(10155)
- 范(9644)
- 师范(9574)
- 业大(9104)
- 北京(9036)
- 院(8972)
- 州(7979)
- 农业(7832)
- 师范大学(7689)
- 财经(7575)
- 省(7434)
- 技术(7264)
- 基金
- 项目(40907)
- 研究(32304)
- 科学(31774)
- 基金(27887)
- 家(25684)
- 国家(24956)
- 科学基金(20357)
- 社会(19916)
- 社会科(18662)
- 社会科学(18654)
- 省(16720)
- 基金项目(14815)
- 教育(14338)
- 划(13997)
- 编号(13249)
- 自然(12078)
- 自然科(11624)
- 自然科学(11621)
- 自然科学基金(11390)
- 成果(11075)
- 资助(10431)
- 课题(10012)
- 重点(9801)
- 发(9700)
- 部(8527)
- 创(8461)
- 年(8271)
- 国家社会(8229)
- 制(7978)
- 创新(7873)
共检索到987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国舫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各种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活动的声音也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位置。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深入中国人民的人心。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当代社会的突出亮点之一。一、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我认为有3个重要的源头。一个是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利涛 卢艳香 朱颜 苏雪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有"三江源""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维护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青海探索出一条以国家公园建设为载体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可以概括为: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党委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注重地方实践,因地制宜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措施;多元主体参与,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协同机制;共享建设成果,进一步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
青海 生态文明建设 三江源 国家公园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磊 汪成凤 邢睿
国家公园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重器”,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空间载体、实践载体和文化载体,具有天然的生态文明教育属性。国家公园既是宣传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美丽中国大课堂”,发挥着环境保护教育功能、自然科普教育功能、生态文化教育功能、环境道德教育功能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为促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教育功能的实现,应该明确国家公园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理念、明晰国家公园生态文明教育实现的原则、细化国家公园生态文明教育实现的主体构成、科学设计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磊 汪成凤 邢睿
国家公园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重器”,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空间载体、实践载体和文化载体,具有天然的生态文明教育属性。国家公园既是宣传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美丽中国大课堂”,发挥着环境保护教育功能、自然科普教育功能、生态文化教育功能、环境道德教育功能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为促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教育功能的实现,应该明确国家公园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理念、明晰国家公园生态文明教育实现的原则、细化国家公园生态文明教育实现的主体构成、科学设计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田美玲 郝瑞君 李子欣 周永 寇圆圆 张文洲
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直接关系到国家公园的长远建设。基于效果阶层模型,从自我管理价值、群体效用价值、社会服务价值、居民满意度、社区归属感和居民参与意愿6个方面构建理论模型,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案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居民参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意愿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自我管理价值和群体效用价值均对居民满意度和社区归属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居民满意度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91和0.088,社区归属感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83和0.274;而社会服务价值仅对居民满意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298。社区归属感显著正向影响居民满意度,路径系数为0.205;居民满意度对居民参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192。(2)居民获益程度对其参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意愿具有调节作用。高获益居民满意度会受到自我管理价值和群体效用价值的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58和0.212;社区归属感能显著提升高获益居民满意度,路径系数为0.431;进而促进其参与建设的意愿,路径系数为0.069。(3)居民参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意愿通过"感知价值→情感→意愿"过程,最终形成不断递进的多阶段连锁反应。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现有感知价值和居民参与关系的研究维度,在未来国家公园建设中要根据不同群体的核心诉求来采取相应的激发措施,以达到精准激发居民参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意愿的目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海洲 吴志才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在《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国家公园作为拥有最高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保护要求的重要区域,目前正面临着转型期社区生计与旅游活动之间的突出矛盾。这一矛盾不仅阻碍了生态社会系统福祉的有效转化与流动,也对自然保护地制度建设核心目标的实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治彦
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划定的特定自然区域,它具有自然或文化状况的天然原始性,资源的珍稀独特性、景观的观赏游憩性等基本特征。我国于2013年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公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确立了三江源、东北虎豹栖息地、大熊猫栖息地等9个区域作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地区。文章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地区的工作进展与计划进行了分析,并就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国家公园 建设 进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治彦
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划定的特定自然区域,它具有自然或文化状况的天然原始性,资源的珍稀独特性、景观的观赏游憩性等基本特征。我国于2013年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公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确立了三江源、东北虎豹栖息地、大熊猫栖息地等9个区域作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地区。文章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地区的工作进展与计划进行了分析,并就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国家公园 建设 进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建强 王凯韬 杨东伟
国家公园起源于美国,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于1872年由美国国会建立。国家公园的建立能够较好地保护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遗产资源,因此,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建设国家公园的浪潮。美英国家拥有完善的国家公园体系,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经验。改革开放之时中国也开始了类似国家公园的遗产保护地的建设,近几年中国也开始了国家公园试点的建设。虽然中国积极开展了国家公园建设的探索,但在国家公园的建设道路上还存在一些阻碍。
关键词:
国家公园 建设经验 措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国文 耿奖研 吴丹
国家公园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载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结晶。国家公园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典范之地。它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有效联结的自然保护地范式,其所内生的自然价值是支撑其内涵的核心要义。自然价值是人类对自然界中能够满足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存在需求及其有用性的存在物的诠释。从自然价值所折射出的新生境哲学,构成了国家公园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自然生命与地球生态和谐融合的新生境哲学,体现了原生生态系统有效修复并融于自然的新境界。新生境哲学是对新生境之存在与发展的辩证反思与哲学诠释。保护国家公园的自然价值,需要从新生境哲学的内涵中提炼人、公园、土地、生态与自然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伦理原则,既在自然价值序列中吸收新生境的道德要素,又从人类敬畏自然的善意行动中理解万物存在于国家公园中的意义价值。以新生境哲学为指导保护国家公园自然价值,必须遵循自然至上、系统整全、多元共生和美丽循环四个原则,以维护和实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国文 耿奖研 吴丹
国家公园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载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结晶。国家公园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典范之地。它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有效联结的自然保护地范式,其所内生的自然价值是支撑其内涵的核心要义。自然价值是人类对自然界中能够满足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存在需求及其有用性的存在物的诠释。从自然价值所折射出的新生境哲学,构成了国家公园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自然生命与地球生态和谐融合的新生境哲学,体现了原生生态系统有效修复并融于自然的新境界。新生境哲学是对新生境之存在与发展的辩证反思与哲学诠释。保护国家公园的自然价值,需要从新生境哲学的内涵中提炼人、公园、土地、生态与自然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伦理原则,既在自然价值序列中吸收新生境的道德要素,又从人类敬畏自然的善意行动中理解万物存在于国家公园中的意义价值。以新生境哲学为指导保护国家公园自然价值,必须遵循自然至上、系统整全、多元共生和美丽循环四个原则,以维护和实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田野 李江风 汤晓吉
国际保护地是在国际上具有独特价值或突出意义的区域,其保护的资源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而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两者在保护对象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研究国际保护地的代表性资源,可为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资源层面的参考。本文以中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为研究对象,从建设目的和保护对象方面剖析其资源属性,并对122处国际保护地的建设现状、代表性资源进行梳理,分析资源代表性应具备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保护地的资源代表性体现在生态系统的典型性、特有物种的唯一性、地质资源的科学价值、景观的美学价值、文化遗产的象征性5个方面,在资源管理上通过定期评估考核的方式保障资源的公益性利用。国际保护地的代表性资源可为国家公园的建设和选取提供参考,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可作为国家公园建设的特色内容,在资源管理上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公众的国家公园公益性意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余付勤 张百平 王晶 张兴航 姚永慧
大型山脉在其走向上往往是生物扩散和分布的天然廊道。然而,由于人类干扰引起的生境碎片化,山地廊道的连通性已大为降低。20世纪以来,人们普遍意识到当前或过去的自然保护措施往往规模太小,无法维持许多物种的长期生存及其所依赖的生态过程。因而,山地廊道的连通性保护日益受到关注,大尺度生态廊道被认为是长远意义上保护气候变化下生物多样性的最优策略。综述连通性保护和生态廊道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国外大尺度生态廊道建设实践的经验,并从连通性保护的角度对秦岭国家公园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强调大尺度的连通性保护和生态廊道建设对于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的长远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宏磊 杨旸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当前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其对国家公园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公园管理人员和学者的关注。2009年,落基山气候组织(The Rocky Mountain Climate Organization,RMCO)及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NRDC)共同发布了一份《困境中的国家公园》报告(National Parks in Peril:The Threats of Climate Disruption),对全球气候变化对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思源 苏杨 程红光 王蕾 闵庆文
基于利益认知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建设中多元利益相关者的生态系统意义认知、利益界定与国家公园潜在管理规则评价进行研究。研究发现:①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生态系统赋予明确而不同的意义,学者与管理者的观点和国家公园管理目标较为一致;访客与社区居民关注个人利益。②居民生态系统价值认知依赖于生计重要性判断,生态系统管理诉求建立在对现实利益与感知利益的对比上。③利益相关者对约束力不同的潜在规则持不同态度。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构建动态"协商空间",在协商中尊重利益相关者对生态系统意义的认知差异,引导不同利益相关者认知趋同,提高规则合理性与执行度,保证社会-生态系统稳健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