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07)
- 2023(14771)
- 2022(12778)
- 2021(11955)
- 2020(9744)
- 2019(22679)
- 2018(22628)
- 2017(42883)
- 2016(23661)
- 2015(26541)
- 2014(26819)
- 2013(26637)
- 2012(24702)
- 2011(22555)
- 2010(22670)
- 2009(20718)
- 2008(20168)
- 2007(17732)
- 2006(15879)
- 2005(14133)
- 学科
- 济(101149)
- 经济(101054)
- 管理(66639)
- 业(61323)
- 企(49534)
- 企业(49534)
- 方法(39817)
- 数学(33761)
- 数学方法(33355)
- 中国(30747)
- 地方(27480)
- 农(27125)
- 学(23999)
- 业经(22871)
- 财(20345)
- 环境(19548)
- 农业(18597)
- 和(17558)
- 贸(16447)
- 贸易(16430)
- 制(16257)
- 理论(16226)
- 易(15826)
- 发(15793)
- 技术(15391)
- 银(14753)
- 银行(14710)
- 地方经济(14345)
- 划(14304)
- 融(14235)
- 机构
- 大学(335795)
- 学院(335419)
- 管理(133181)
- 济(129875)
- 经济(126748)
- 研究(118501)
- 理学(114103)
- 理学院(112709)
- 管理学(110794)
- 管理学院(110195)
- 中国(87654)
- 科学(76252)
- 京(74867)
- 所(60549)
- 财(57379)
- 农(57019)
- 研究所(55241)
- 中心(53190)
- 业大(51606)
- 江(50491)
- 北京(47973)
- 范(47669)
- 师范(47255)
- 财经(45596)
- 农业(44278)
- 院(43881)
- 州(41687)
- 经(41410)
- 师范大学(38275)
- 经济学(37253)
- 基金
- 项目(230414)
- 科学(180287)
- 研究(168132)
- 基金(164133)
- 家(143566)
- 国家(142331)
- 科学基金(121586)
- 社会(104162)
- 社会科(98564)
- 社会科学(98536)
- 省(91338)
- 基金项目(88002)
- 自然(79464)
- 自然科(77407)
- 自然科学(77389)
- 划(76933)
- 教育(75967)
- 自然科学基金(75932)
- 编号(69315)
- 资助(66844)
- 成果(55837)
- 发(52830)
- 重点(51653)
- 部(49546)
- 课题(48450)
- 创(47156)
- 创新(43925)
- 科研(43319)
- 国家社会(41988)
- 发展(41842)
- 期刊
- 济(150320)
- 经济(150320)
- 研究(99367)
- 中国(71502)
- 学报(53635)
- 农(52022)
- 科学(50820)
- 管理(48452)
- 财(40925)
- 教育(40525)
- 大学(39557)
- 学学(36825)
- 农业(36532)
- 技术(29546)
- 融(27671)
- 金融(27671)
- 业经(26209)
- 经济研究(22212)
- 财经(20984)
- 问题(20688)
- 图书(20467)
- 资源(19330)
- 业(19173)
- 经(17884)
- 科技(17399)
- 技术经济(16420)
- 理论(15920)
- 现代(15843)
- 发(15616)
- 版(14875)
共检索到5047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乔盛 白宏涛 张稚妍 朱坦
传统意义上的土地承载力评价主要围绕耕地—食物—人口而展开,已不能有效反映现代城市发展与区域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战略环境评价要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生态和环境因素能充分融入城市的发展决策过程。回顾了我国战略环境评价实践中土地承载力评价的重心演变和存在不足,并以天津滨海新区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为例,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探索了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思路,提出了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丰富了我国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内涵。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喻送霞 杨波 宾津佑 叶帮玲 丁闪闪 陶前辉 李博 左青
长株潭城市群沿湘江下游两岸分布,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快,人口集中,随着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城市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造成土地资源相对紧张、人地矛盾愈发突出。以格网为基本评价单元,基于DPSIR模型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体系,借助GIS技术实现指标格网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出土地资源相对承载力,依据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结构对其进行分等定级。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空间布局围绕城市群中心城区呈放射状向外围扩散,且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变化趋势,湘江两岸土地承载力等级相对偏高;(2)研究区相对中等承载力等级分布较广,面积比重最大;(3)指标体系中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类指标对该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具有重要影响;(4)评价模型中状态因子对研究区内土地资源承载力最为敏感。本研究对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昊 李世平 银敏华
从人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结合区域的独立性与开放性,构建了基于土地承载力与相对土地承载力的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了1978-2013年陕西省土地承载力演化过程,以及研究时段内陕西省土地承载力相对全国平均水平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地承载力的变化可分为积累期、波动期、低谷期和增长期四个阶段。相对全国而言,陕西省1978-2010年土地承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起逐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现阶段,陕西省土地承载力受农村居民数量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支出的影响最为显著。预期未来,城市人均粮食
关键词:
土地 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宏俊 顾也萍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物质基础的土地资源有限性与人口的增长加剧了人地间的矛盾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在总结芜湖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特点和当前人口食物消费水平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现实生产能力 ,同时为预测芜湖市 2 0 0 0、2 0 0 5、2 0 10年人口数量、复种指数、耕地面积及粮食单产发展趋势而分别建立了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与灰色系统 GM(1,1)模型 ,通过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其精度 ;并结合温饱型、宽裕型、小康型与富裕型四种消费水平分别探讨了预测期内芜湖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状况 ,最后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粮食单产与质量及控制人口增长等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 ,为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明 高林
土地资源已成为制约京津冀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瓶颈"之一,在分析京津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立足城镇化科学发展视角,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模型,对京津冀区域13个市辖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结果发现不同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差异显著,因此应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案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贾克敬 张辉 徐小黎 祁帆
开展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研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党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发展思路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空间开发利用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对土地开发建设影响显著的因子,运用分步式算法测算适宜建设用地规模及分布,确定土地合理开发强度及分布区域,通过分析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差异评价区域承载状况。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开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地反映土地资源承载开发利用的状态;同时以承载建设开发行为为明确承载对象,有显著的政策指向,为精细化、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贾克敬 张辉 徐小黎 祁帆
开展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研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党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发展思路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空间开发利用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对土地开发建设影响显著的因子,运用分步式算法测算适宜建设用地规模及分布,确定土地合理开发强度及分布区域,通过分析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差异评价区域承载状况。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开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地反映土地资源承载开发利用的状态;同时以承载建设开发行为为明确承载对象,有显著的政策指向,为精细化、差异化制定空间格局优化调控政策提供了可能。本文从面向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优化应用出发提出的承载力评价路径,可为中国制定和完善承载力评价相关技术规范提供一些新思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志伟
文章根据北京市城市的性质、定位与发展的目标,对北京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并以全新的视角对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设计与应用,进而为促进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土地资源承载力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魏宁宁 林奕冉
在城镇用地适宜性与城镇用地承载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以南京市为研究区,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经济区位因素两方面选取九个指标构建城镇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城镇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制作城镇用地适宜性空间分布格局,进而评估出城镇用地承载能力。研究结果显示:不适宜区、较不适宜区、临界适宜区、较适宜区和极适宜区面积分别为594.84 km~2、518.23 km~2、726.06 km~2、407.91 km~2、1 062.79 km~2,优质承载区(极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22.33%,可承载区(极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临界适宜区)占比为33.35%,2015年南京市现状城镇用地离优质承载区尚有712.34 km~2的潜力空间,离可承载区尚有1 368.60 km~2的潜力空间;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南京市城镇用地承载能力在1 050.50万人~2 196.76万人之间。研究结果可为南京市城镇用地空间优化配置和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支持。
关键词:
土地资源 适宜性 承载力 城镇用地 南京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曹海霞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山西省人增地减的矛盾日趋突出。该文分析了山西土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利用相关统计模型计算了山西省土地资源绝对承载力与相对承载容量,明确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山西经济人口容量必将高于自然人口容量。因此,山西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控制人口数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土地资源的人口的承载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传江 朱劲松
三峡库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直接关系到三峡库区土地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于实现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了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3个发展阶段:人口承载力阶段、综合承载力阶段和生态足迹阶段;并根据三峡库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承载力计算方法,运用最新的有关数据,对库区的耕地、森林植被以及饲草的承载力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库区人地关系非常紧张,森林植被分布不均,而饲草供应则非常充足。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加强库区植被恢复,发展柑橘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以提高库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土地资源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晨 刘艳芳 张万顺 汤弟伟
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是近几年来从水生态的角度解决流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从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起源和发展入手,对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基础,与相关已有研究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探讨,并对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从起源上看,承载力理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足迹理论、流域生态学理论分别是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基础、落脚点和支撑。从发展上看,水生态承载力是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的有机结合和深化。从测度和评价方法上看,第一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力方法、生态足迹法、可持续发展指标法和生态系统健康等生态承载力的测度方法为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评价奠定了基础。目前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研...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流域 水资源 水环境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义平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殿茹 赵淑芹 李献士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选取了四个方面的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进行了重点评价,分析了水资源对本区域经济发展压力态势,得出了相应结论。结果表明:本区域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压力是明显的,且呈动态趋势。为了解决本区域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应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以保证本区域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雁文 魏晓 王良健 刘晋 刘代平
文章分析和预测了湖南省各市州耕地和人口变化情况以及土地现实生产力和2020年土地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市(州)土地资源现实承载力和预测了2020年土地资源承载力,并认为全省目前除湘西地区外,其他地区都处于略有盈余状态,到2020年土地资源承载力超载地区将增加,长株潭等地区也将由现在的盈余地区转为基本平衡地区。最后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