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44)
- 2023(15518)
- 2022(13151)
- 2021(12188)
- 2020(10012)
- 2019(22960)
- 2018(22938)
- 2017(43448)
- 2016(23693)
- 2015(26666)
- 2014(26932)
- 2013(26709)
- 2012(24818)
- 2011(22545)
- 2010(22737)
- 2009(20547)
- 2008(20182)
- 2007(17984)
- 2006(16048)
- 2005(14090)
- 学科
- 济(103094)
- 经济(102998)
- 管理(65219)
- 业(60551)
- 企(49119)
- 企业(49119)
- 方法(39700)
- 数学(32808)
- 中国(32491)
- 数学方法(32462)
- 地方(29753)
- 农(28483)
- 业经(25232)
- 学(21807)
- 财(19869)
- 农业(19227)
- 环境(18971)
- 和(17568)
- 理论(17260)
- 贸(16805)
- 贸易(16790)
- 制(16678)
- 技术(16403)
- 易(16151)
- 发(16038)
- 地方经济(15472)
- 银(15310)
- 银行(15270)
- 融(15060)
- 金融(15058)
- 机构
- 学院(334670)
- 大学(334308)
- 济(131555)
- 管理(131340)
- 经济(128386)
- 研究(117355)
- 理学(112403)
- 理学院(111049)
- 管理学(109235)
- 管理学院(108619)
- 中国(86427)
- 京(73896)
- 科学(73267)
- 所(58730)
- 财(58146)
- 农(53555)
- 研究所(53302)
- 中心(52683)
- 江(50927)
- 业大(49393)
- 范(48182)
- 师范(47769)
- 北京(47398)
- 财经(45832)
- 院(43415)
- 州(42009)
- 经(41516)
- 农业(41345)
- 师范大学(38579)
- 经济学(38236)
- 基金
- 项目(227752)
- 科学(178862)
- 研究(169863)
- 基金(161776)
- 家(140173)
- 国家(138925)
- 科学基金(119242)
- 社会(105962)
- 社会科(100320)
- 社会科学(100296)
- 省(90725)
- 基金项目(86656)
- 教育(77126)
- 自然(76041)
- 划(75806)
- 自然科(74157)
- 自然科学(74144)
- 自然科学基金(72771)
- 编号(70440)
- 资助(65214)
- 成果(57370)
- 发(53188)
- 重点(51157)
- 课题(49587)
- 部(48929)
- 创(47278)
- 创新(44031)
- 发展(42812)
- 国家社会(42554)
- 项目编号(42493)
- 期刊
- 济(153802)
- 经济(153802)
- 研究(102538)
- 中国(71521)
- 学报(50732)
- 农(49736)
- 管理(49351)
- 科学(48218)
- 教育(44663)
- 财(41074)
- 大学(38461)
- 学学(35588)
- 农业(34945)
- 技术(30499)
- 融(28886)
- 金融(28886)
- 业经(27135)
- 经济研究(23159)
- 问题(21368)
- 财经(21358)
- 图书(21300)
- 经(18367)
- 业(18038)
- 科技(17245)
- 资源(16302)
- 技术经济(16200)
- 现代(16144)
- 理论(15835)
- 发(15347)
- 商业(15321)
共检索到5087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屈明洋
生态城市建设是文化产业集群的助推器,有效地促进了产业、城市与生态的融合发展,为文化经济生态化发展提供了内驱力。从生态城市文化产业建设与规划内在需求来看,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经济与生态产业链网络发展的外部环境,提升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为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应不断吸纳与整合生态城市中的实用性绿色技术、优势资源,调整产业生产要素、结构与密度,增强文化产业生产、文化消费带来的经济附加值,推动生态城市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秉持生态城市、文化产业集群互动与融合的建设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强化城市空间效应,建设协调互动机制,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生态建设之间的有效衔接,提高文化产业的创新效应、协作效应和社会效应,从而实现城市生态与文化产业集群建设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
生态城市 产业集群 互动逻辑 协同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端端
经济发展离不开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的迭代升级。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国内城市群的增长极作用日益凸显,新兴产业和城市群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逐渐清晰。基于城市群和产业群相互影响促进的框架,以及我国现阶段城市群和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特征的分析,建议优化城市群与产业集群发展布局、完善城市群空间规模和结构、提升产业集群科技竞争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市群和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评价机制。
关键词:
城市群 产业集群 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杜瑞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建设文化强国作出了部署,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文化崛起、打造文化强国,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是金融发展的历史机遇。商业银行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融资结构主体,支持国家文化强国战略义不容辞。然而,文化产业在运营模式、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高峰
由合理竞争导致的分工有利于效率提高,而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文章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各门类的非均衡发展状况,对文化产业的分工与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寻求更好的区域内分工合作途径,为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出谋划策,从而促进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更趋繁荣。
关键词:
长三角 文化 分工 合作 协同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苏斌 仲丹丹
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使之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的大背景下,许多实践已经证明可以促成文化产业发展与工业用地更新的结合。通过对由高校、文化产业、工业遗产这三个要素共同介入的类型案例进行分析,阐明高校是如何带动一部分工业遗产进入再利用过程并完成产业升级的,进而总结出此类型项目在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探索高校建设、文化产业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协同发展的模式提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
高校 文化产业 工业遗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赫鹏飞 宇小兵
人才是文化经济繁荣发展的核心动力,京津冀文化产业的一体化离不开人才资源的一体化。目前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人才合作和共建机制尚不完善。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共建共享与合理配置,是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应加快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步伐;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谋篇布局与人才规划同频共振;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信息互通互融;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共育共引;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评价体系互认互准。
关键词:
京津冀 文化产业人才 合理配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国良 俞博
对安吉竹产业的概况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利润空间压缩,企业资金紧张,缺乏信心,发展后劲不足,管理服务缺失,生产积极性受挫,竹凉席甲醛超标,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等问题。因此建议:加大生态竹产品开发,围绕竹产业升级,逐步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向精深加工、全竹利用、高附加值路径发展;加强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生态文化制度体系;推动竹文化与竹产业的互融共进,积极培育集群内企业的生态文化意识。
关键词:
生态文化 竹产业 战略协同 发展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银奕淇 欧迪巧 欧长贵
职教集团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振兴区域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文章从职教集团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实践角度,阐述株洲市职教集团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背景,分析株洲市职教集团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困境,提出株洲市职教集团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从而为构建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职教集团 产业集群 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梁学成
目前产城融合已成为我国城市化与产业化互动发展的内在需求。本文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园区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提出并论证了文化产业园区与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共同影响因素;然后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提出并论证了文化产业园区和城市建设之间存在融合及正向互动发展关系,同时分析并得出了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影响程度等结论;最后从政府支持、市场驱动、园区发展和城市建设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梁学成
目前产城融合已成为我国城市化与产业化互动发展的内在需求。本文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园区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提出并论证了文化产业园区与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共同影响因素;然后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提出并论证了文化产业园区和城市建设之间存在融合及正向互动发展关系,同时分析并得出了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影响程度等结论;最后从政府支持、市场驱动、园区发展和城市建设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朝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相应地,旅游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根据文旅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旅游产业产值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占比为11.05%。随着人们精神文化层次的不断提升,对旅游产品也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由于传统旅游模式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在下降。与传统旅游模式不同,文化旅游能让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人文风光的同时也能充分体验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俊颖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作为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武汉城市圈,经过10年的发展,武汉城市圈位居中游,远不如东部城市群;在中部城市群中,落后于中原城市群。因此,本文从产业集群、区域协同等理论研究入手,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现状和面临的发展制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规划总体指导、重点产业深耕、基础平台支持的发展模式,提出了针对武汉城市圈六大重点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模式。同时,也为其他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协同发展 武汉城市圈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潘玉香 赵梦琳 朱文宇
为提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效率,利用DEA方法,对京津冀地区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其中,北京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效率最高,天津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波动,而河北省资源配置效率不佳;京津冀整体相比于长三角地区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目标调整和改进方案。最后,提出了提高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对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芳 杨丽华 梁含悦
本文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系统论视角提出了跨境电商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机理及路径假设,构建了影响两个子系统的8个潜变量指标,对272家产业集群内跨境电商企业开展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跨境电商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跨境电商子系统与产业集群子系统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 348,且在0. 05的水平下显著,即两个子系统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关联性;(2)两个子系统的潜变量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在0. 0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不等于0,即两个子系统通过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及外部环境的演化,促进自身提升和两者的协同发展。因此,跨境电商和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机理和假设路径是成立的,通过跨境电商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集群与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是可行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