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08)
2023(5001)
2022(3991)
2021(3660)
2020(2985)
2019(6654)
2018(6476)
2017(11339)
2016(6370)
2015(7144)
2014(7057)
2013(7055)
2012(6788)
2011(6372)
2010(6501)
2009(6006)
2008(5902)
2007(5650)
2006(5199)
2005(4488)
作者
(21295)
(17632)
(17593)
(16503)
(11052)
(8517)
(7763)
(6922)
(6820)
(6388)
(6215)
(5992)
(5983)
(5774)
(5565)
(5560)
(5212)
(5193)
(5080)
(5049)
(4593)
(4418)
(4350)
(4255)
(4081)
(4034)
(3948)
(3892)
(3740)
(3688)
学科
(22882)
经济(22856)
管理(17903)
(11325)
(9271)
(8855)
企业(8855)
中国(8774)
环境(8643)
(8009)
方法(6990)
地方(6892)
生态(5885)
业经(5867)
(5837)
农业(5253)
数学(5194)
数学方法(5096)
(5094)
理论(4999)
资源(4845)
(4813)
(4737)
教育(4713)
(4546)
(3630)
金融(3630)
(3620)
及其(3591)
发展(3426)
机构
大学(90927)
学院(89489)
研究(39135)
(30507)
经济(29587)
管理(29314)
中国(28615)
科学(27460)
理学(23907)
理学院(23513)
管理学(22897)
管理学院(22765)
(22335)
(21513)
(21025)
研究所(19197)
中心(17588)
农业(16973)
业大(16700)
(16106)
(15022)
(14809)
北京(14489)
(14087)
(13965)
师范(13724)
技术(12412)
(12363)
科学院(12302)
研究院(11429)
基金
项目(61693)
科学(47107)
研究(43795)
基金(42143)
(39552)
国家(39215)
科学基金(31352)
社会(25412)
(24880)
社会科(23775)
社会科学(23766)
(22103)
基金项目(21928)
自然(21121)
自然科(20445)
自然科学(20434)
自然科学基金(20060)
教育(19949)
编号(17543)
资助(16898)
重点(15372)
成果(15185)
(14369)
课题(14006)
(12900)
计划(12792)
(12468)
科研(12020)
科技(12011)
创新(11731)
期刊
(40542)
经济(40542)
研究(27812)
中国(27629)
学报(20161)
(19579)
科学(17500)
教育(16368)
大学(14443)
农业(13623)
学学(13155)
管理(11590)
(10955)
技术(8044)
(7545)
图书(7435)
(7280)
金融(7280)
业经(6419)
资源(5895)
业大(5604)
经济研究(5533)
书馆(5496)
图书馆(5496)
(5432)
科技(5321)
财经(5190)
林业(5080)
问题(4870)
职业(4783)
共检索到1513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从喜  马永欢  王楠  黄宝荣  成金华  
生态国土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属性和功能,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加强生态国土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专家座谈咨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生态国土建设的科学内涵、基本框架、技术路径和政策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系统阐述。生态国土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发挥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作用,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部署落实到自然资源领域的各个环节。基本框架是以源头保护、节约利用、整治修复为主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集中统一管理自然资源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自然生态,改革和完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生态国土基础能力建设和科技创新支撑,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加强规划和引导,加快开创生态国土建设的新局面。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谷树忠  胡咏君  周洪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在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并从建设主体、建设地域、建设内容、建设手段四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分类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设计,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依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条基本路径,其中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国土开发与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规制。最后从全民参与、科学规划和制度创新三个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袁晓玲  郗继宏  李朝鹏  杨历  
在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基本框架分析后,指出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将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和协同发展等要素以更加科学、系统和全面的视角相整合,从而促使城市发展系统处于帕累托最优的状态,不同发展阶段均有其最优状态。在此基础上,分别回顾了大小城市发展之争、制度体制改革释放经济增长活力、向最优布局要发展空间、多方主体参与下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城际协同发展体系构建等5个核心问题研究进展,并指出未来应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系统动力模型,探究不同发展阶段下城市高质量发展条件,进而探究人口规模提升路径、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最优空间布局、多元社会治理模式和最优协同发展体系,从而促进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建设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孙菊生  张启良  
经营城市是近年来我国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理念,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近年来,一些城市在经营城市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一些好思路和好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冀生  
高等教育既是一种独立的教育门类 ,有着丰富的内涵 ,也是一个广泛的活动领域。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是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和环境之间的矛盾 ,其基本规律有两条 ,一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规律 ,二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 ,是在广泛开展问题研究和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 ,以哲学认识论为武器 ,建立高等教育自己独立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祖强  
要以更宽的理论视野和更长的历史跨度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正确处理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问题上的原创性论述与改革开放以来其他重大经济理论创新成果之间的关系,正是这两者相互联系形成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框架与主要内容,进而形成一个新的科学的经济思想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新成果,在经济理论上独树一帜,具有崭新的中国因素和时代特征,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篇章,是指导国家长期发展的根本理论指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冀生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大学人为主体,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基础,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知识权威的文化基础,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主要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方晓东  陈金芳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两大教育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教育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中国共产党不断回答与探索什么是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如何发展教育等重大理论问题,提出的一系列基本教育主张,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为理论支点,以建党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为基本背景,以各时期教育建设的现实问题为实践空间,是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在最高思维层次上...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东霄  
高质量稳步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建设是当前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大举措,如何建好职业本科教育是实践行动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当前学界对职业本科教育边界区分不够清晰,建设内涵、建设路径存有困惑,解决好以上问题是建设职业本科教育的前提。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是职业本科教育的类型边界,人才培养高定位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层次边界,服务贡献独特价值是职业本科教育的生长边界。通过"三深化两加强"坚守职业教育类型,做到"四提升四创新"凸显本科层次定位,注重"三着重四打造"塑造核心特色,是职业本科教育建设内涵。以技术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高质量专业建设为要点,以一流双师建设为关键,以职业技术大学文化建设为亮点,构建职业本科教育建设的行动框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波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的唯一途径。建立完善两型社会的主要措施就是围绕末端治理、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和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化、转变等过程,形成一套全面的控制机制,包括法律机制、社会文化机制、科学技术等保障体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马义华  曾洪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顶层确立了我国乡村发展的新思路,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作出的战略性安排,是推动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有效突破点。本文深入阐析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内涵,认为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处理好乡村优先发展与城镇化、农民自由流动和土地权益、家庭经营与发展集体经济、财政支持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几个关系,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继续深化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以及加强乡村公共产品优先供给等作为重点突破方向。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裴长洪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课题,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需要深刻领会三个基本依据。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深化对自身执政规律的探索和百年奋斗实践取得的理论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这个历史使命就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来实现的,从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规律,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自身执政规律和科学社会主义规律的基本特征。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规律的新认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追求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认识的理论总结。三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楚江亭  
科学与科学教育关系密切。由于长期以来科学仅被视为"客观、价值中立、正确的知识体系",而作为人类的一种探究性活动,科学的"社会性"、"价值性"、"境域性"、"可错性"等常常被忽视。从当代国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来看,科学不仅是静态的知识体系,还包括动态的知识生产过程,且其本身是受社会、个体等因素影响,并由社会建构而成的。深刻理解科学内涵及科学的社会建构特征,不仅有利于解放思想、深化科学教育理论研究,而且有助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期刊] 求索  [作者] 徐坤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溯源于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艰辛探索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土具体实际,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性积淀所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现代化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载体,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原则,以"五位一体"统筹现代化战略布局,以"两步走"作为现代化的战略规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深刻扎根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实践,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构成了其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既从民族立场出发又彰显世界维度的全新实践,有效消解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为广大后发民族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形而上学特征,从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辛刚  刘凤义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科学内涵蕴含着四重逻辑:一是中国共产党完成国家现代化建设历史任务的战略节点;二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三是加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破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四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纲举目张。正确把握四重逻辑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既是深入理解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科学内涵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其指向、激励、凝聚作用的先决条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