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71)
- 2023(7397)
- 2022(5733)
- 2021(5281)
- 2020(4437)
- 2019(10025)
- 2018(10413)
- 2017(20286)
- 2016(11284)
- 2015(12757)
- 2014(12972)
- 2013(12415)
- 2012(10678)
- 2011(9533)
- 2010(9936)
- 2009(9135)
- 2008(8966)
- 2007(8053)
- 2006(7227)
- 2005(6677)
- 学科
- 济(46664)
- 经济(46623)
- 管理(29458)
- 业(26613)
- 方法(21355)
- 企(21024)
- 企业(21024)
- 数学(19060)
- 数学方法(18536)
- 农(13728)
- 中国(12726)
- 学(12004)
- 业经(10988)
- 环境(10333)
- 地方(9348)
- 农业(9054)
- 理论(8532)
- 财(8232)
- 发(7809)
- 贸(7177)
- 贸易(7172)
- 划(7152)
- 和(7147)
- 制(7002)
- 易(6961)
- 生态(6475)
- 技术(6390)
- 融(6368)
- 金融(6366)
- 银(6280)
- 机构
- 学院(159149)
- 大学(158605)
- 济(60571)
- 经济(59266)
- 管理(58808)
- 研究(55941)
- 理学(50915)
- 理学院(50360)
- 管理学(48917)
- 管理学院(48675)
- 中国(40867)
- 科学(37375)
- 京(34079)
- 所(29741)
- 农(29433)
- 研究所(27518)
- 财(26003)
- 业大(25718)
- 江(24630)
- 中心(24539)
- 农业(23144)
- 范(21852)
- 北京(21532)
- 师范(21492)
- 院(20958)
- 财经(20903)
- 州(19553)
- 经(18932)
- 技术(18929)
- 经济学(18357)
- 基金
- 项目(110122)
- 科学(85498)
- 基金(77929)
- 研究(77593)
- 家(69794)
- 国家(69306)
- 科学基金(58377)
- 社会(47803)
- 社会科(45275)
- 社会科学(45262)
- 省(44259)
- 基金项目(40299)
- 自然(38792)
- 自然科(37860)
- 自然科学(37853)
- 划(37474)
- 自然科学基金(37108)
- 教育(35846)
- 资助(33452)
- 编号(31099)
- 重点(25822)
- 成果(24694)
- 发(24489)
- 部(23125)
- 创(22504)
- 课题(22280)
- 科研(21360)
- 计划(21170)
- 创新(21130)
- 国家社会(19741)
共检索到232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红艳 刘天红 孙元芹 于晓清 叶海斌 王颖
对生态化池塘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肌肉营养成分与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该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与日本囊对虾相近。两种对虾均呈现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特点;均含有18种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29.29±0.16)%、(29.01±0.19)%,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68.57、67.90,其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且凡纳滨对虾的蛋白质营养价值略高于日本囊对虾;两种对虾的水溶性维生素和钙、铁、锌、硒等无机元素含...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黄薇 杨明 陆根海 袁新程 曹祥德 施永海
为了解暗纹东方鲀、凡纳滨对虾和空心菜立体混养模式以及凡纳滨对虾单养模式对凡纳滨对虾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两种模式下养成的凡纳滨对虾肌肉进行营养成分测定,并对营养品质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立体混养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与单养模式下的无显著差异,而粗脂肪含量(0.80%)则显著低于单养组的(1.02%)。在检测出的18种氨基酸中,立体混养模式下极显著高于单养模式的有3种,显著高于单养模式的有3种,显著低于单养模式的有2种,无差异的有10种。立体混养模式下的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分别为86.08%、31.19%、44.17%)高于单养模式的(分别为82.76%、30.11%、43.00%),鲜味氨基酸(DAA)含量(33.51%)显著高于单养模式的(31.44%),半必需氨基酸(HEAA)含量(10.71%)极显著高于单养模式的(9.65%);立体混养模式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分别为72.65和2.13)与单养模式的(分别为72.46和2.14)两者差异不大。立体混养模式下的饱和脂肪酸(Σ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ΣMUFA)(分别为32.70%和24.70%)相对百分含量高于单养模式的(分别为32.40%和24.33%),而立体混养模式下的多不饱和脂肪酸(ΣPUFA)和EPA+DHA(分别为42.61%和8.84%)相对百分含量则稍低于单养模式的(分别为43.27%和10.82%),但两者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两种养殖模式下的凡纳滨对虾肌肉营养成分差异不明显,但立体混养模式下养成的凡纳滨对虾个体大,肉味更鲜美,且立体混养模式生态环保与经济效益兼顾,符合国家低碳绿色发展要求,因此值得大力推广。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吴丹 江敏 吴昊 戴习林 余苗苗 金若晨 孙世玉 王旭娜 姚丹
分析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大棚养殖(40、60、74、94 d)和露天养殖(40、60、80、95 d)模式下相近生长阶段肌肉中水解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在大棚养殖和露天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在其相近生长阶段间无显著性差异。(2)大棚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至40、60、74、94 d时的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64.46%、60.97%、62.47%、63.16%;露天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至40、60、80、95 d时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67.69%、64.74%、65.35%、65.63%。两种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肌肉均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且大棚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在其相近生长阶段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岑剑伟 王剑河 李来好 郝淑贤 李卓佳 文国 石红 周婉君
仪器分析法(营养成份分析和质构分析)与感官评价法有机结合,以对虾口感为主要考核指标,建立对虾品质鉴定体系,并以此法对无公害海水养殖、传统海水养殖及传统淡水养殖对虾3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生产的对虾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对虾的机体营养成分组成差异不大,只有无公害虾肌苷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余两组,达2.76mg.g-1。氨基酸分析中表明:无公害海水养殖对虾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及氨基酸总量等指标优于其余样品;无公害虾的感官指标基本上与海水虾相似,3种虾的色泽和气味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无公害虾的滋味及口感均比其它两组对照好;多汁性指标则以淡水虾最佳。在质构分析方面,3种虾硬度...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吴新颖 梁萌青 薛长湖 常青 王家林
以初始体重为2.70±0.16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1%、2%和4%的食盐,配制成4种实验饲料,在低盐养殖水体中饲养40d,探讨饲料中添加盐对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营养成分及质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食盐添加量的升高,凡纳滨对虾虾体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而虾体水分、脂肪有降低的趋势。其中,盐添加量为4%组的蛋白质含量增加极显著(P<0.01),而水分降低亦显著(P<0.05)。在肌肉质构方面,随着饲料中盐添加量的增加,除粘性下降外,其他质构参数都逐渐升高。而且添加4%盐组对虾的硬度、弹性、胶粘性、耐咀性和回复...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席丽萍 王居安 邱雨燕 蔡生力 戴习林 刘红
为探究池塘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幼虾至成虾阶段不同个体间存在的生长差异,本实验采集了放苗后第28、38、48、58、68和73天的对虾样品。首先以28天对虾样品为例,计算不同体质量虾所占比例;按体质量排序的前10%(14只)、中位数附近10%(14只)、后10%(14只)定义对虾生长速率高、中、低3组,其次对对虾的体长、体质量分别进行幂函数拟合和线性回归,比较不同生长特性虾之间的差异。再分别计算所有样品及不同生长速率组虾的绝对日增长、绝对日增重和相对日增长率、相对日增重率。结果发现,相同生长时期的3组虾生长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周剑 赵仲孟 黄志鹏 赵瀚 李强 张露 柯红雨 苏旭涛 肖宇 杜军
#N/A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臧维玲 戴习林 徐嘉波 袁志国 彭自然 杨明 徐桂荣 丁福江
利用臭氧仪、泡沫分离器和粗滤器等组成的循环水处理系统开展室内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养殖初始用水及在每次循环处理前的来自虾池的循环水,均置于消毒池以臭氧处理4h、曝气2h,初始水经处理细菌总数约杀灭99%,弧菌量小于1cell.mL-1。试验期间,按4~6d间隔,以水处理系统循环处理养殖水12h,以去除氨氮、亚硝基氮、有机物、悬浮物与细菌等。养殖约60d后,视水质监测结果增加粗滤和泡沫分离次数,并辅以生石灰水调节循环水pH。在128d全程养殖中,未用药和换水,水处理系统有效控制养殖水质指标在虾生长合适范围内,试验池各指标平均值为:浑浊度13.9NTU,pH8.08,氧化还原电位399mV,NH3...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旭娜 江敏 钟锐 缪一恒 吴涵长 余苗苗 吴丹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水质变化特征及其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本实验于2016年4月至9月在上海市奉贤区某养殖场开展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水质及浮游植物的监测,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共鉴定出113种浮游植物(包含20个未定种),分别属于7个门、59个属别,从种的数量上来看,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裸藻门>黄藻门>金藻门>甲藻门,18种(含3个未定种)优势种,第一批次共鉴定出10种(含1个未定种)优势种,第二批次共鉴定出14种(含2未定种)优势种,养殖初期优势种为硅藻门,之后是绿藻门,最终以蓝藻门为优势种。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因子进行典范对应分析可知,绿藻门主要受pH、无机氮的影响(包括总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蓝藻门主要受磷含量的影响(总磷和活性磷),硅藻门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格外关注温度、pH以及氮磷含量的变化。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水质 浮游植物 典范对应分析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彭聪聪 李卓佳 曹煜成 刘孝竹 胡晓娟
对4个凡纳滨对虾海水滩涂养殖池塘的浮游微藻进行定期跟踪调查,并对其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共检出浮游微藻6门91种,其中蓝藻30种,绿藻15种,硅藻37种,甲藻5种,裸藻两种,金藻两种。优势种有顿顶节旋藻Arthrospira platensis、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显微蹄形藻Kirchneriella microscopica、微小多甲藻Peridinium pusillum、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加德纳鞘丝藻Lyngbya gardneri、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a、盐泽颤藻Oscillato...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胡晓娟 李卓佳 曹煜成 杨莺莺 袁翠霖 罗亮 杨宇峰
于强台风"莫拉菲"环流云系带来的持续强降雨天气前后(2009年7月14日和7月28日),对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凡纳滨对虾半集约化养殖土池的水样和泥样进行调查,研究施用微生态制剂和未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水体及底泥中的异养细菌、弧菌和芽孢杆菌的变化情况,并利用BIOLOGECO微板对水体和底泥的微生物群落代谢变化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水体和底泥中的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在强降雨前后基本保持稳定;未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在强降雨后,水体的弧菌数升高,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显著降低(P<0.05),水体和底泥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率变化明显。研究结果表明,与施用微...
关键词:
强降雨 虾池 微生物群落 微生态制剂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潘璠 江敏 吴昊 唐燕 习文双 叶军强 于忠利
为了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周边水体的差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本研究对上海市奉贤区某凡纳滨对虾养殖场的养殖池塘和外河道进行了采样检测,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养殖池塘及外河道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池塘在整个养殖周期内共检测出了7门67属(绿藻门属数占51%),其中优势属有5门28属,硅藻门中的小环藻属为最常见优势属(F=1.0);总平均密度为1.09×10~(7)ind/L,其中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的平均密度占47%、30%和11%;相关性分析表明,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呈极显著正相关。外河道在整个采样周期内共检出7门56属(绿藻门属数占46%),其中优势属有6门26属,隐藻属和小环藻属为主要优势属;总平均密度为1.18×10~(5)ind/L,其中隐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的平均密度占46%、27%和13%;外河道的浮游植物结构主要受菌落总数和轮虫的影响。相较于外河道,池塘的浮游植物密度大且属类多,并在9-10月大量爆发微囊藻属,对对虾养殖造成了威胁,因此应密切关注总氮、总磷和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研究表明,人工干预下的对虾养殖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群落存在结构差异。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俊伟 颉晓勇 郭永坚 朱长波 常华 王豪杰 陈素文
通过测定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和监测池塘水质变化,研究分段养殖模式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养殖实验在6口池塘内(0.267 hm~2/口)进行,首先在其中2口池塘内进行对虾的中间培育,养殖密度为300×104尾/hm~2。经过36 d和48 d的中间培育后,将对虾先后转移到其他4口池塘内,养殖密度为60×10~4尾/hm~2,分别记为t_1和t_2组。剩余的对虾继续养殖在中间培育池塘内,记为C组。结果显示,经过分段养殖的t_1和t_2组对虾,在分池养殖阶段7 d内,生长速度均明显增加,其特定生长率(sGR)分别达到9.36%/d和6.76%/d;养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均辉 栾生 罗坤 曹宝祥 陈宝龙 孟宪红 刘宁 孔杰
针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存活性状,本实验估算了零换水养殖模式下的遗传参数,分析该模式与大换水量养殖模式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ffect,g×e),为后续留种、配种方案制定等育种规划工作提供依据。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定向交尾建立了51个凡纳滨对虾全同胞家系。利用荧光标记识别家系,采用零换水养殖模式混养52 d后,测量并记录2个养殖池中的3822尾存活虾的体质量、体长及性别等信息。采用线性(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remL算法,基于个体动物模型和父母本阈值模型估计生长和存活性状的方差组分和遗传力。结果显示,收获体质量和存活率具有...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李玉全 李健 王清印 刘德月
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水质因子4个方面对工厂化对虾养殖和池塘对虾养殖生态系统的差异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工厂化对虾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底栖生物的丰度均低于池塘对虾养殖系统(分别为22815个/ml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