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6)
2023(1129)
2022(938)
2021(896)
2020(655)
2019(1387)
2018(1432)
2017(2539)
2016(1434)
2015(1422)
2014(1402)
2013(1345)
2012(1135)
2011(1088)
2010(1221)
2009(1111)
2008(1049)
2007(934)
2006(909)
2005(773)
作者
(4364)
(3576)
(3560)
(3400)
(2177)
(1772)
(1549)
(1404)
(1369)
(1315)
(1251)
(1154)
(1152)
(1117)
(1106)
(1089)
(1047)
(998)
(979)
(972)
(963)
(846)
(834)
(831)
(831)
(803)
(791)
(775)
(726)
(726)
学科
环境(6513)
管理(5610)
生态(4787)
(4490)
经济(4488)
(2880)
资源(2797)
(2717)
规划(2424)
环境规划(2398)
(2121)
(2082)
(2006)
(1927)
区域(1926)
区域环境(1838)
地方(1835)
(1764)
(1520)
企业(1520)
农业(1438)
业经(1409)
方法(1197)
生态学(1187)
发展(1065)
(1062)
理论(1046)
系统(1028)
生态系(961)
生态系统(961)
机构
学院(20205)
大学(19165)
研究(7861)
管理(7215)
理学(6301)
科学(6223)
(6198)
理学院(6190)
管理学(6039)
经济(6024)
管理学院(6018)
中国(5306)
(4467)
(4067)
(4045)
研究所(3905)
业大(3823)
(3734)
师范(3716)
中心(3473)
环境(3275)
(3135)
(3070)
师范大学(3037)
农业(2993)
北京(2936)
资源(2918)
科学院(2838)
(2572)
(2417)
基金
项目(16012)
科学(12693)
研究(11395)
基金(11371)
(10395)
国家(10313)
科学基金(8621)
社会(7418)
社会科(6978)
社会科学(6976)
(6714)
基金项目(6403)
(5762)
自然(5622)
自然科(5348)
自然科学(5347)
自然科学基金(5229)
教育(4584)
生态(4203)
编号(4120)
重点(3997)
资助(3945)
(3840)
计划(3196)
(3160)
国家社会(3077)
课题(3057)
(3034)
科技(3031)
发展(2963)
期刊
(9054)
经济(9054)
学报(4058)
研究(3982)
科学(3798)
中国(3544)
(3531)
资源(3178)
生态(3094)
大学(2763)
学学(2685)
农业(2651)
林业(2007)
业经(1991)
管理(1970)
教育(1936)
(1594)
科技(1513)
(1351)
环境(1324)
(1205)
(1122)
业大(1021)
社会(999)
(989)
问题(985)
自然(972)
(928)
社会科(928)
社会科学(928)
共检索到271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窦立春  
生态公民身份的伦理认同本质上是公民如何意识到与自然的共生性,由此形成对生态共同体的理解、坚守、认同和回归,进而将其内化为个体观念和行为依据,养成一种内生型德性品质和生态自觉精神。生态公民的德性实现过程就是公民对生态共同体及其理念的内化和分享过程,其首要德性是关爱,关爱不仅可以实现全球伦理的生态共享,还能唤醒主体的道德良知,表现为自觉的伦理行动。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窦立春  
生态公民的伦理认同从微观层面看,是个体对自我道德人格和至善追求的生态考量和把握,它决定了自我对自身生命意义的认同;从宏观层面看,是指人类共体或地球共体成员共享的生态价值观,它是维系人类共体和谐有序的观念基础。生态德性就是人类对生态共同体和谐秩序的一种信念与良知,是人们自觉、自愿、自主地按照生态规律思考、行动的品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的德性"和黑格尔对"习惯"的阐释对生态德性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金生鈜  
公民是积极参与公共实践、具有公共理性、承担公共伦理义务、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主体,其根本特征是具有公共认同、公共理性、公共风范等构成的公共精神。政治是公民合作的实践体系,其目的是追求公共福祉,政治通过法治与制度实践,提升公民技能;教育通过学校生活形式,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教育培养伦理型公民,才能把人的健全发展与社会的良好建构统合起来。当代教育需要走出对个人谋取市场化利益的工具性职能训练,在制度、目标、内容、结构的全方位改革中转向公民精神的培育。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窦立春  
何谓生态公民?生态公民何以蕴含伦理精神、何种伦理精神以及如何培育这样的伦理精神?这些问题试图从深层回答生态公民如何从知到行、知行合一,以及如何实现知、情、意、行之贯通等现实难题。从伦理学视角观之,这种使生态公民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且知行合一的动力就是伦理精神。伦理学维度中的"精神"指向"良知","伦理精神"是指"具有普遍性的良知"。生态公民以生态共同体之和谐、稳定、美丽为出发点彰显了人类的"普遍性良知"与"共有之善",共善—幸福—和谐是其精神追求,集体记忆—主体觉醒—学会伦理地思考是培育生态公民精神的根本路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曹辉  
公民伦理是公民社会伦理生态结构中的基础性构成,它形成并作用于公民的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呈现了个人以公民身份与其他公民进行交往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作为公民德性核心要素的民主、平等、责任、信任等价值观念,是公民社会伦理生态结构中的主导元素。现代公民教育通过创设有意义的公民生活情境,以交往、对话和协商为主要方式,促进了公民道德理性水平的提升,是公民社会构建伦理生态的重要推动力量。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章发旺  廖建桥  
组织中的非伦理行为不仅普遍存在而且具有隐蔽性,鼓励员工报告身边的伦理问题成为组织强化伦理管理的重要方式。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和道德意动能力视角,探讨伦理型领导对员工伦理问题报告的影响,尤其是道德效力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与道德认同的调节效应。采用两阶段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多个企业的326名员工样本,运用层级线性回归和Bootstrapping方法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伦理型领导显著正向影响员工的伦理问题报告,道德效力在二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当员工的道德认同较高时,伦理型领导对伦理问题报告具有更强的正向作用;当员工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清荣  
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的命运和出路,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现实问题。对于儒家伦理如何实现现代转型,如何能够真正融入现实生活,理论界见仁见智。我们为此专门组织了一组笔谈,以期促进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陈桂香  
人类在生产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错误理念的指导,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悖论现象,迫使我们要彻底扬弃和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无限制发展、人类中心主义和物质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构建一种与人类未来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相符的消费价值观,即生态消费伦理。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米川  
<正>回溯人类发展史,技术与伦理历来是个“二律背反”式的亘古难题。而在“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球上脱离开来而且连根拔起”的人机世或人工智能世代,随着AIGC在“互动本体论”意义上在人类“主体间性”的嵌入,这种难题更是演变为一种生死攸关的社会风险问题。古今中外从来不乏对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深表忧思甚至痛斥。庄子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视“桔槔”之灌溉工具若敝履,宁愿“抱瓮而出灌”。柏拉图《斐德罗篇》中讲到法老萨姆斯对发明文字的塞乌斯说“文字恰恰促进了遗忘,因为人们依赖于外在的符号,疏于用心记忆”。
关键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力  林春逸  
生态广西建设不仅需要物质上、技术上和制度上的支撑,更需要伦理道德上的支撑。基于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体系是生态广西建设的核心内容,循环经济伦理便成为了生态广西建设的重要伦理支撑。在建设生态广西的进程中,我们要践行循环经济伦理道德,为生态广西建设提供一种更深远更持久的力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宝金  
海岛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有机体,有其生态价值,这是保护海岛的生态伦理前提;从人类与海岛的关系来讲,使海岛生态功能的演化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演化,这是海岛保护的生态伦理的核心;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讲,保护海岛是单个人对整个人类应尽的生态义务,这是海岛保护生态伦理的价值选择。生态义务是单个人对人类整体的义务。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新平  
从生态伦理的视角看待循环经济,是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思维。这种思维会促使人们更加理性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正确地认识到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循环,而是一个在“人类—社会—生态”这三维复合系统整体循环下的经济循环系统,为更好地践行于循环经济实践拓展了新的理论思考空间。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炬航  林影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无法确立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确立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有赖于人的定义的更新。启蒙运动把人定义为"理性的人",只有这一定义转化为"诗性的人",生态文明的建立才具备前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博识  
一个科学决策将行为主体的价值要求作为其最终目标。从伦理道德角度,可以把主体的行为分为道德和不道德行为,而在道德与不道德行为发生之前,必然存在一个大多数人看不见的决策过程,先有不合伦理的决策过程而后有不合伦理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伦理决策过程。随着主体的价值观念发生漂移,判断该决策是否符合道德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范春萍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加剧引发的公众焦虑和生态意识觉醒,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强调,"生态"具有了符号、导向、履行职责、回应诉求,以至时尚的功能。然而,与实质性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相匹配的"真"生态素养、生态教育、生态判断力、生态决策力等却都没有跟上。此时,出于政绩需要、包装过关
关键词: 利奥波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