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24)
2023(17491)
2022(15034)
2021(13992)
2020(11674)
2019(26651)
2018(26388)
2017(49799)
2016(27530)
2015(30771)
2014(30596)
2013(30162)
2012(27758)
2011(25071)
2010(24997)
2009(23184)
2008(22455)
2007(19749)
2006(17531)
2005(15159)
作者
(81051)
(67575)
(66977)
(63788)
(42872)
(32680)
(30329)
(26390)
(25832)
(24021)
(22986)
(22982)
(21787)
(21163)
(20814)
(20713)
(20494)
(19831)
(19529)
(19139)
(17073)
(16420)
(16281)
(15438)
(15165)
(15097)
(15046)
(14866)
(13614)
(13472)
学科
(104313)
经济(104165)
管理(79268)
(75998)
(59251)
企业(59251)
方法(43926)
(39444)
数学(37878)
数学方法(37472)
(29027)
中国(27634)
农业(26367)
业经(26174)
地方(24806)
(24613)
(23744)
环境(19688)
(18952)
贸易(18940)
(18365)
(17106)
财务(17035)
财务管理(16996)
(16602)
(16541)
(16495)
技术(16476)
银行(16427)
理论(16048)
机构
大学(386401)
学院(386166)
管理(148690)
(148035)
经济(144636)
研究(132467)
理学(128993)
理学院(127447)
管理学(125166)
管理学院(124467)
中国(98027)
科学(85320)
(82244)
(75315)
(69495)
(67277)
业大(64412)
研究所(61576)
中心(60547)
农业(58144)
(57533)
财经(54923)
北京(51466)
(51458)
师范(50888)
(49844)
(48154)
(48013)
经济学(43904)
(42375)
基金
项目(270825)
科学(210592)
基金(194863)
研究(193978)
(172280)
国家(170824)
科学基金(144812)
社会(121636)
社会科(114895)
社会科学(114866)
(106959)
基金项目(104572)
自然(95310)
自然科(92904)
自然科学(92873)
自然科学基金(91181)
(90246)
教育(87562)
编号(78792)
资助(78682)
成果(63606)
重点(61068)
(58386)
(57854)
(55973)
课题(54366)
创新(52295)
科研(51878)
(50400)
计划(50182)
期刊
(166810)
经济(166810)
研究(110293)
中国(76708)
(72479)
学报(70406)
科学(61603)
(52947)
大学(52428)
管理(51392)
学学(49755)
农业(48519)
教育(40405)
(34089)
金融(34089)
业经(30110)
技术(29870)
财经(26102)
经济研究(24631)
(23208)
问题(22454)
(22128)
(21520)
科技(20359)
业大(19388)
图书(19236)
资源(18903)
理论(17716)
现代(16777)
技术经济(16485)
共检索到5647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谢涤湘   简慧敏   楚晗  
在快速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城市边缘地区村民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论文以广州小洲村为例,采用扎根理论研究了生态保护区设立对邻近村民地方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在逐渐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促使村民的生计方式、社会关系和生活体验发生改变,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共同影响着村民的地方感。村民的地方感不仅受到地方变化影响,还受到其自身过往经历及人际关系产生的时空对比心理的影响。对比后产生的相对获得感更有利于积极地方感的构建,消极地方感则与对比后产生的相对失去感有关。时空对比机制的提出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村民不同地方感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培养和维护村民的积极地方感,进而更好地平衡生态区的保育和周边地区的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艳  平爱红  
当前普遍认为自然保护区与周边乡村社区是一种共生关系,乡村社区的生态观念影响着自身和保护区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文章认为自然保护区周边的乡村社区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自然保护区周边村民生态意识薄弱;乡村社区的生态教育机制不健全;乡村社区的文化生态建设不足等。从加强乡村社区生态教育,提高村民生态意识;加强乡村社区的人才队伍培养,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建设乡村社区文化生态环境,培养乡村文化认同等方面,乡村振兴提出了解决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晓园  王永成  罗辉  余鑫  宋子亮  
构建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对引导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意识及保护区关系6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框架;采用层次分析法、要素聚集度和系统耦合度,构造了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绩效评价模型;并对云南轿子山国家级保护区周边6个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所涉及的各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水平得分介于0.450.68之间,系统协调度得分介于0.690.93之间,各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绩效评价得分在0.550.7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晓园  王永成  罗辉  余鑫  宋子亮  
构建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对引导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意识及保护区关系6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框架;采用层次分析法、要素聚集度和系统耦合度,构造了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绩效评价模型;并对云南轿子山国家级保护区周边6个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所涉及的各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水平得分介于0.45~0.68之间,系统协调度得分介于0.69~0.93之间,各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绩效评价得分在0.55~0.79之间,评价等级均不高;这说明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不足,尤其是在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斌  陶庆  杨士剑  
本文通过整理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管理所多年的内部资料,了解亚洲象(Elaphas maximus)和其他野生动物在周边村寨附近活动的情况;并使用“双S”技术即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分析,了解和掌握亚洲象活动分布及时间。由此对人与亚洲象等野生动物冲突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管理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晓  
旅游产品设计是旅游规划的核心内容。文章通过对少数民族乡村社区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例,提出社区生态旅游产品设计构想,结合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初步设计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少数民族社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建美  Teri Allendorf  查国志  杨力  何俊波  班鼎盈  
本文以社区对保护区的认知态度为研究重点,选择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抽样调查了高黎贡山东坡村寨居民对保护区的认知和态度,使用SPSS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本文研究发现,社区群众对保护区的正面认知要远远高于负面认知,形成正面和负面认知的原因多种多样,政府管理活动本身是影响认知的一个主要因素。为改善社区与保护区的关系,促进保护区的管理,需要从影响认知和态度的因素入手,加强社区对保护区的正面"认知",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消除负面的认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宇  延军平  
本文引入技术接受模型,通过结构式访谈及问卷调查,以陕西洋县朱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了自然保护区村民对生态补偿的接受意愿。因子分析及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生态补偿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与村民的接受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目前,样本村落的村民对生态补偿的满意程度较低,这反映了该自然保护区在生态补偿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因此,应以政府为主导,加大生态补偿的力度并建立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宋莎  刘庆博  温亚利  
基于秦岭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微观层面的调查数据,采用ologit模型和ols模型,从薪柴带给农户的效用角度,定量分析影响薪柴消费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对薪柴消费有负向影响,女性家庭成员个数、户主年龄有正向影响,农户生计和劳动力配置非农化程度有负向影响,农户居住的地理位置以及能源消费习惯也是影响薪柴消费的重要因素。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常菁菁  李强  蒋月亮  
以浙江和陕西两省的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对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农户进行抽样调查,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可知,薪材仍然是农户使用的最主要的能源,故以薪材为例分析其影响因素。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省份、区位对农户家庭用能没有显著的影响,但不同省份的用能量却是差异很大,北方由于冬季较冷,能源消费总量要远大于南方。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收入水平与薪材使用量呈反比关系,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会减少0.312个单位的薪材使用量;如果考虑区位和省份的影响,农户对薪材使用量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可能增大,但农户的家庭规模、收入水平、耕地面积以及林地面积等对薪材使用量却是没有影响,省柴灶的使用会大大节约薪材使用量。因...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奔  刘凌宇  秦青  温亚利  
根据在四川省1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进行抽样调查的927份有效农户问卷的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影响保护区周边农户收入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健康、教育、劳动力人数、社会关系、人均耕地面积、生态旅游、保护区培训与发展项目对家庭人均纯收入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家庭地理位置、市场距离、家庭负担比则对家庭人均纯收入产生负向显著影响。其中社会关系、人均耕地面积和林地面积、外出打工人数、家庭地理位置、保护区培训、发展项目等因素对中低收入农户影响明显,而教育、生态旅游等因素对中高收入阶层农户影响较大。基于研究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奔  刘凌宇  秦青  温亚利  
根据在四川省1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进行抽样调查的927份有效农户问卷的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影响保护区周边农户收入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健康、教育、劳动力人数、社会关系、人均耕地面积、生态旅游、保护区培训与发展项目对家庭人均纯收入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家庭地理位置、市场距离、家庭负担比则对家庭人均纯收入产生负向显著影响。其中社会关系、人均耕地面积和林地面积、外出打工人数、家庭地理位置、保护区培训、发展项目等因素对中低收入农户影响明显,而教育、生态旅游等因素对中高收入阶层农户影响较大。基于研究提出加大保护区周边社区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视社区共管工作及开展环境宣教活动等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星群  文军  
文章对广西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居民普遍认识到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保护区从业人员和社区居民对"社区对保护区的响应"和"保护区对社区的影响"方面的多个指标存在差异显著的看法;保护区边界不合理,资源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社区居民责、权、利不一致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到自然保护区和社区的和谐关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余思奇  朱喜钢  孙洁  
以浙江大学新校区周边的望月社区为例,分析了学生化新社区中原住民与学生群体两类居民地方感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生产性功能植入后带来的利益共享使得居民与地方产生了直接而密切的联结;学生文化使社区居民建构起"此处"与"他处"的差异;不同先验文化的两类群体混居同一空间之内,因学生化的作用,快速建构起新的空间认同与情感依附。据此认为,应多方位评估学生化对城市邻里的影响,积极发挥学生化的正外部性,促进高校与周边社区功能的良性互动,推动城市包容性发展。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刘樱  刘健  高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