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787)
- 2023(2657)
- 2022(2158)
- 2021(2054)
- 2020(1716)
- 2019(3595)
- 2018(3742)
- 2017(6130)
- 2016(3679)
- 2015(3861)
- 2014(3805)
- 2013(3809)
- 2012(3585)
- 2011(3207)
- 2010(3427)
- 2009(3190)
- 2008(3050)
- 2007(3109)
- 2006(2758)
- 2005(2429)
- 学科
- 管理(11861)
- 济(11615)
- 经济(11609)
- 环境(7946)
- 业(6464)
- 生态(5423)
- 企(4807)
- 企业(4807)
- 学(4544)
- 农(4461)
- 资源(4281)
- 方法(4060)
- 划(3889)
- 数学(3427)
- 地方(3411)
- 数学方法(3360)
- 农业(3063)
- 中国(3034)
- 和(3005)
- 规划(2996)
- 环境规划(2926)
- 发(2897)
- 业经(2876)
- 财(2494)
- 域(2325)
- 区域(2324)
- 理论(2322)
- 区域环境(2156)
- 制(2062)
- 技术(2014)
- 机构
- 学院(50030)
- 大学(49812)
- 研究(20285)
- 管理(17828)
- 济(17436)
- 经济(16863)
- 中国(15137)
- 理学(14446)
- 理学院(14252)
- 科学(14093)
- 管理学(13812)
- 管理学院(13746)
- 京(11672)
- 农(11280)
- 所(10888)
- 研究所(9966)
- 业大(9668)
- 中心(9344)
- 农业(8757)
- 江(8577)
- 院(8257)
- 财(7883)
- 北京(7831)
- 省(7641)
- 范(6993)
- 师范(6916)
- 州(6787)
- 科学院(6651)
- 工程(6583)
- 研究院(6086)
共检索到79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少帅 卢丽华
本文借鉴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成效评估经验,参考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全球标准使用指南,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成效综合评估工作的目标定位、评估框架和实施路径等进行探讨,以期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综合评估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东春 董正举 Christina WONG 黄金 欧阳志云
永定河作为北京重要生态屏障的核心,其生态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建立永定河生态服务价值增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永定河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后生态服务价值增量。研究结果表明:永定河生态服务价值增量为482.77亿元。在服务价值增量中,文化服务、支持服务、调节服务、供给服务分别占73.24%,23.28%,2.74%和0.74%。与永定河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前生态服务价值存量对比分析发现,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效益增加明显,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1.12倍。生态修复工程对房地产价值增值及沿河地区产业发展推动作用明显,其中景观美学价值增加260.60亿元,产业贡献价值增加112.37亿元。此外工程建设对永定河调节气候功能和净化空气服务价值提升作用显著。研究科学评价了工程生态效益,也为动态监测和分析河流生态状况,开展定量生态管理提供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生态服务 增量 存量 永定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东春 董正举 Christina WONG 黄金 欧阳志云
永定河作为北京重要生态屏障的核心,其生态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建立永定河生态服务价值增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永定河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后生态服务价值增量。研究结果表明:永定河生态服务价值增量为482.77亿元。在服务价值增量中,文化服务、支持服务、调节服务、供给服务分别占73.24%,23.28%,2.74%和0.74%。与永定河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前生态服务价值存量对比分析发现,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效益增加明显,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1.12倍。生态修复工程对房地产价值增值及沿河地区产业发展推动作用明显,其中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生态服务 增量 存量 永定河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斯忠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鹏举 袁卓慧 胡业翠
文章采用MODIS NDVI 2005—2014年数据,应用GIS像元统计、空间叠加等分析工具,并结合均值法、最大值合成法、一元线性回归和变异系数法,分析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第一批试点区近10年NDVI时空变化分布特征、波动状况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试点区NDVI均呈现出缓慢增加趋势,年际NDVI值最大值、最小值出现的月份不同,NDVI值波动较大(变异系数值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居民点附近及低坡度地区,同时该区域也是试点区NDVI低值集中区。结论说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第一批试点涉及的4个区域NDVI时空变化、波动因素有相同之处,也各有差异;人类活动对NDVI时空变化影响较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秀波
为推动中国生态系统综合评估,促进中国生态系统的网络化研究与区域综合研究,2006年5月10日~11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在北京举办了“生态系统评估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孙鸿烈院士、李文华院士和傅伯杰、刘纪远、欧阳志云、谢高地、赵学勇、曹敏、张仁华、岳天祥、邵全琴等十余位专家在会上作了主题学术报告。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于秀波、姜鲁光、侯西勇、潘明麒、王斌、王进欣等同志根据专家讲稿协助整理了部分文稿,现将经孙鸿烈、李文华等专家亲自修订过的文稿择要刊出,以飨读者。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学勤 邢伟 张晓可
针对巢湖湖滨带水生植物消失的问题,提出浅水区自组织生态修复技术框架,并开展工程示范。该技术框架依据湖泊水生植被恢复的环境条件需求,针对不同区域湖滨带情况,提出合理的修复目标,进而集成系列工程措施,改善湖滨带环境并恢复水生植被。根据该技术框架实施中试工程,恢复湖滨带水生植被面积5万m2,使水生植物多样性增加70%,植被盖度由30%提高到60%。该技术为巢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
自组织 生态工程 水生植物 湖滨带 巢湖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高世昌 苗利梅 肖文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出现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频发、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为了加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升国土空间承载能力,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必须加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内涵及工程分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现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达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的目标,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罗明 杨崇曜 周妍
今年9月,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召开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加强海洋、森林、草原、湿地等保护,让生态系统恢复","强化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地、生态廊道修复,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一系列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的论断。10月,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被提及频率达上百次,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地退化的主流解决方案。本文在介绍NbS自评估工具在中国生态保护修复中的应用的基础上,对该工具的进一步完善和本土化应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传谆 甄霖 王超 胡洁 杜秉贞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在中国广泛开展的一项重要生态建设工程。本文在构建生态多元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评估工程实施的生态成效,对于其进一步决策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遥感、生态系统质量等多源数据融合,采用生态系统宏观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指标的现状和时空变化特征,评估小陇山地区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2000-2010年)实施成效。结果表明:(1)工程实施后,小陇山地区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木林、草地等生态系统类型的面积大幅度增加,生态系统宏观状况转好,其中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宏观状况转好趋势明显好于长江流域。(2)研究区叶面积指数(LAI)和最大植被覆盖度(FC)在2000-2010年期间的多年变化斜率分别为0.022和0.510,生态系统质量上升趋势明显。其中黄河流域改善程度高于长江流域。(3)2010年研究区固碳量为700.20 t/hm2,相比工程初期的2000年增加了4.69%;工程实施之后的10年间,研究区水源涵养量呈增长趋势,土壤保持量亦呈增长趋势;就流域而言,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程度均更为明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传谆 甄霖 王超 胡洁 杜秉贞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在中国广泛开展的一项重要生态建设工程。本文在构建生态多元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评估工程实施的生态成效,对于其进一步决策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遥感、生态系统质量等多源数据融合,采用生态系统宏观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指标的现状和时空变化特征,评估小陇山地区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2000-2010年)实施成效。结果表明:(1)工程实施后,小陇山地区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木林、草地等生态系统类型的面积大幅度增加,生态系统宏观状况转好,其中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宏观状况转好趋势明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陈蓬 闫光锋 李小勇 李惠玲
通过对海南省天然林保护情况的调查,对其生态、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天然林保护工程对海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等产生良好的效果,给森工企业发展和当地居民生活改善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针对工程存在的对国家经济依赖性强、后续支柱产业尚未形成、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等主要问题,提出了调整完善天保工程实施方案、多目标经营资源优势产业、加快创新森工企业发展机制、强化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政策措施。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付扬军 师学义 和娟
本文以"山西省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为依托,分析了统筹协调自然生态各要素,以及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关系、落实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探索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控制性规划编制的逻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妍 侯鹏 王媛 彭凯锋 翟俊 徐海涛 祝汉收 孙晨曦
分区分类管理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要管控制度,生态保护地是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开展生态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及不同类型生态保护地之间的协同管控成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吉林省自然保护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保护地(即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以重要生态空间、植被生态、水源涵养功能为主要内容,基于"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省域"的管控梯度差异,评估分析了生态保护地的协同管控成效。结果表明:(1)从重要生态空间协同管控成效来看,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生态空间面积比例最高、人类活动干扰指数最低,这与生态保护管控严格程度呈现很好地正相关。但是1980—2015年间重要生态空间面积比例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与管控严格程度没有表现出正相关。(2)从植被生态协同管控成效来看,植被覆盖总体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步降低的特点,与东部分布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森林类自然保护区、西部分布较多的湿地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特征一致。但是,由于湿地及水域类型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较高,且分布在吉林西部草原和平原区的面积比例较高,自然保护地的年际变化较大、且植被覆盖稳定度低于重点生态功能区。(3)从水源涵养功能协同管控成效来看,水源涵养能力呈现出东部和西部高、中部低的特点,与这两个区域主要分布有森林、草地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密切相关,也与分布着大面积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各类自然保护地密切相关。自然保护区的水源涵养能力最高,且年际变化最小、稳定性最高。
关键词:
省域尺度 保护地 协同管控 保护成效评估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宏 邓红蒂 王恒
采用资料比较与归纳分析方法,总结了上轮规划实施评价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需求、围绕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建设目标,提出在《土地管理法》修订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条例》研究制定中,明确涉及规划实施评估的条款;对规划实施评估的目的、时限、主体、程序予以规定;并依据规划层级的不同功能定位和评估需求,开展工作体系与技术体系等基础建设工作,为建立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完善规划体系和保障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