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47)
- 2023(11892)
- 2022(9796)
- 2021(9034)
- 2020(6963)
- 2019(15729)
- 2018(15424)
- 2017(28280)
- 2016(15127)
- 2015(16866)
- 2014(17055)
- 2013(16618)
- 2012(16027)
- 2011(14820)
- 2010(15331)
- 2009(14378)
- 2008(14251)
- 2007(13171)
- 2006(11992)
- 2005(10830)
- 学科
- 济(69887)
- 经济(69806)
- 业(41870)
- 管理(40111)
- 农(31282)
- 企(28884)
- 企业(28884)
- 中国(23677)
- 地方(22340)
- 农业(21137)
- 方法(20570)
- 业经(20046)
- 数学(16056)
- 学(15988)
- 数学方法(15742)
- 财(14462)
- 发(14317)
- 环境(13939)
- 制(13879)
- 融(12998)
- 金融(12997)
- 银(12967)
- 银行(12948)
- 行(12605)
- 理论(12083)
- 地方经济(11363)
- 发展(11082)
- 展(11043)
- 贸(11033)
- 贸易(11020)
- 机构
- 学院(226592)
- 大学(222069)
- 济(91141)
- 经济(88950)
- 研究(82607)
- 管理(81151)
- 理学(68337)
- 理学院(67459)
- 管理学(66153)
- 管理学院(65714)
- 中国(63852)
- 科学(50844)
- 京(49037)
- 农(42756)
- 财(42429)
- 所(42052)
- 中心(38246)
- 研究所(37776)
- 江(36408)
- 范(33988)
- 师范(33691)
- 业大(32969)
- 财经(32315)
- 农业(31958)
- 北京(31308)
- 州(29794)
- 院(29637)
- 经(29115)
- 经济学(27976)
- 省(27162)
- 基金
- 项目(144278)
- 科学(113476)
- 研究(109999)
- 基金(101855)
- 家(88331)
- 国家(87441)
- 科学基金(74472)
- 社会(70538)
- 社会科(66452)
- 社会科学(66439)
- 省(58550)
- 基金项目(53360)
- 教育(48871)
- 划(48117)
- 编号(45433)
- 自然(44454)
- 自然科(43326)
- 自然科学(43316)
- 自然科学基金(42480)
- 资助(40141)
- 成果(37993)
- 发(37603)
- 重点(33015)
- 课题(32611)
- 部(30691)
- 发展(30588)
- 展(30055)
- 创(29993)
- 国家社会(29229)
- 创新(27870)
- 期刊
- 济(119712)
- 经济(119712)
- 研究(70567)
- 中国(54309)
- 农(46108)
- 学报(35642)
- 科学(33938)
- 财(31442)
- 农业(30817)
- 管理(30628)
- 教育(30319)
- 大学(27757)
- 学学(26069)
- 融(24582)
- 金融(24582)
- 业经(23331)
- 技术(19568)
- 经济研究(17243)
- 财经(15997)
- 问题(15179)
- 经(14015)
- 业(13972)
- 版(12545)
- 资源(11440)
- 图书(11235)
- 农业经济(10866)
- 科技(10800)
- 发(10781)
- 技术经济(10756)
- 世界(10585)
共检索到3624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君 陈长瑶
生态学重要基础理论——生态位理论在乡村聚落发展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根据乡村聚落发展与资源环境条件的关系,初步探讨了生态位理论在乡村发展中的应用。具体表现为:生态位态势变化及生态位大小能够解释乡村聚落间发展差距;生态位适宜度可以为乡村聚落发展可持续性提供评价依据;生态位扩充则能够较好体现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发展及演化机制,而生态位重叠和分离理论对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参考性。
关键词:
生态位理论 乡村 聚落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朱天高 龚云峰
阐述了企业生态位相关理论,以此理论分析了南通物流企业的生态位分布特征,并基于生态位视角提出了南通物流企业群落发展的相关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
生态位 南通 物流企业 群落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聚任
[主持人语]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体现了国家对乡村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视,也意味着中国乡村发展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为此,我们不但要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去关注乡村的未来发展,同时也要具有国际视野和比较分析的思维,了解和借鉴国外乡村发展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先行一步发展的日本、韩国的经验,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 公共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建 杨慧敏
中国快速城镇化引起乡村聚落的巨大变化。中国过去乡村聚落的变化轨迹以及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后乡村聚落的格局为中国乡村聚落未来发展提供参照,但现代化过程中乡村资源经济利用的人口承载力奠定了乡村聚落发展大势的基础。在国内外聚落比较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乡村聚落形成条件及变化,提出城镇化发展中聚落发展的四种主要型式:规模粮作村,专业化农业村,旅游专业村和居住型村落。此外,还会有不同形式的混合村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勇 李广斌
作为生态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生态位理论在人类生态系统研究中同样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尝试将生态位理论引入到小城镇发展研究中 ,从生态位的角度 ,通过对小城镇竞争关系的研究 ,对小城镇职能同构给予新的解释。在此基础上 ,提出发展特色经济是未来小城镇发展的主流方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敏 李先逵
重庆这座以山城、江城著称的城市,有其特有的山地环境特征,也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重庆乡村聚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受到种种因素影响,原有的特色聚落与文化正不断受到冲击与挑战,已丧失曾有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研究,提出重庆乡村聚落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即:尊崇地理环境,选址科学;优化聚落形态,凝聚活力;传承建筑风貌,彰显品质;经营田园景观,回归意趣。通过体系化的建设以提升、发展现有乡村聚落,从而使乡村聚落文化与品质得以展现。
关键词:
乡村聚落 文化传承 发展策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郭凌
乡村旅游的发展打破了乡村的封闭性,推动其走向开放,把乡村的经济发展与外部的广阔地界联系在一起,村民超越乡村自治提出了更高的民主参与要求,这些要求推动了中国乡村从传统的村民治理向现代公民治理发展,乡村治理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下开始了重构,并且重构后的乡村治理反作用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治理 成员资格 公民参与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嘉丹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产业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能够显著地改善农村人口的居住环境,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的科学布局。在本文中,笔者从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现状入手,总结乡村文化成生态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强化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文化 生态建设 实现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光辉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在乡村旅游中注重生态环境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民增收与农村环境保护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对于乡村生态旅游,从概念上到操作上仍然是十分模糊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政府对旅游项目有效管理。文章研究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具有一定公共物品属性,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是远远不够的,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都需要政府介入,但政府行为应当结合具体阶段特征采取适宜策略。政府应通过乡村旅游试点项目的实施,对其有效性、效率、影响和可持续性进行科学的监测和评价;将能力建设同具体的项目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实施效果和效率的提高;应尽量减少行政干预,通过经济宏观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伶俐
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中的公共设施建设及环境、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对其自身发展有着很大制约作用,在这一阶段的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就比较关键。本文主要就乡村生态旅游业的特征类型及政府在乡村生态旅游业中的作用加以阐述,然后就我国的旅游管理制度发展和政府职能履行成果进行分析,然后就乡村生态旅游和政府职能间的关系加以分析,最后就政府职能下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及优化策略深化探究。
关键词:
乡村生态旅游 政府职能 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素丽 佟宝全 郝晶晶
以锡林郭勒盟南部的正蓝旗为例,采用历史文献资料及《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锡林郭勒盟分册》中聚落相关数据,建立了研究区聚落名称、建村时间、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等主要聚落指标为基础数据源,结合GIS的空间分析方法,解读从聚落形成伊始到1983年期间研究区聚落的形成、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上看,研究区聚落以宋朝的黑城子为主要起点进行发展演变。从不同时期的聚落数量变化趋势图上看,可把聚落增长变化趋势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1955年前缓慢增长、1955—1965年高速增长及1965—1983年为负增长阶段,其中1955—1965年建村速度最快,新增加166个聚落。(2)从空间分布上看,研究区聚落在各个时期密度最大的区域均位于胡鲁斯台乡、哈毕日嘎乡和阿日呼布乡的东部,也是正蓝旗的西南部,依次不断向外围扩展,表明正蓝旗聚落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传承性。(3)从正蓝旗聚落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动情况上看,牧区聚落多为牧村,规模较小,且聚落布局较为发散。由牧村的规模结构而言,研究区聚落规模可划分为四个等级。经分析表明,研究区聚落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符合城市位序—规模法则。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荣丽华 冯艳 陈晨
良好的城乡关系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只有和谐的城乡关系才能保证社会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分析现状呼和浩特市辖区城乡空间关系以及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从城乡统筹的视角对市辖区内乡村聚落空间发展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协调城乡发展、强化城乡空间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乡村聚落发展模式,将现有乡村聚落布局从高度分散转向适度集中,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关键词:
城乡统筹 发展模式 乡村聚落 呼和浩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村民自组织机制、复杂的宅基地产权划分以及各级保护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聚落空间的衰退。最后对屯堡聚落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