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64)
2023(3721)
2022(3079)
2021(2806)
2020(2188)
2019(4565)
2018(4479)
2017(8310)
2016(4478)
2015(4749)
2014(4746)
2013(4440)
2012(4046)
2011(3813)
2010(3867)
2009(3551)
2008(3356)
2007(3033)
2006(2804)
2005(2503)
作者
(13605)
(11400)
(11356)
(10705)
(6995)
(5456)
(5123)
(4380)
(4272)
(3939)
(3845)
(3812)
(3648)
(3550)
(3523)
(3396)
(3392)
(3299)
(3259)
(3115)
(2909)
(2751)
(2600)
(2538)
(2503)
(2460)
(2442)
(2410)
(2237)
(2221)
学科
(22584)
经济(22577)
管理(15812)
环境(13996)
地方(10371)
(8490)
地方经济(7134)
(6902)
(6713)
企业(6713)
方法(6668)
(6575)
生态(6488)
规划(5989)
环境规划(5853)
资源(5844)
数学(5533)
数学方法(5488)
(5291)
(5055)
(4958)
区域(4951)
中国(4538)
(4348)
业经(4272)
农业(3751)
区域环境(3474)
(2987)
经济学(2836)
发展(2814)
机构
学院(66176)
大学(64239)
(25513)
经济(24927)
管理(24428)
研究(24420)
理学(21374)
理学院(21064)
管理学(20685)
管理学院(20579)
科学(17255)
中国(17111)
(13786)
(12439)
研究所(11690)
中心(10929)
(10707)
师范(10621)
(10143)
(10085)
业大(9850)
(9788)
(9543)
师范大学(8666)
北京(8486)
(8271)
财经(8184)
科学院(8047)
环境(7858)
农业(7821)
基金
项目(50548)
科学(40743)
基金(36665)
研究(36484)
(32697)
国家(32481)
科学基金(27911)
社会(24514)
社会科(23291)
社会科学(23284)
(20871)
基金项目(20083)
自然(17595)
(17511)
自然科(16991)
自然科学(16986)
自然科学基金(16618)
教育(15106)
编号(14033)
资助(13421)
(12815)
重点(12216)
国家社会(10620)
(10356)
发展(10326)
成果(10201)
(10169)
(10159)
课题(9828)
创新(9763)
期刊
(29742)
经济(29742)
研究(15788)
中国(11520)
学报(10565)
科学(10532)
(8386)
资源(7464)
大学(7456)
管理(7332)
学学(7180)
(6494)
农业(6175)
教育(5551)
业经(5319)
生态(4937)
技术(4573)
科技(3934)
经济研究(3917)
问题(3765)
财经(3575)
环境(3507)
(3344)
金融(3344)
(3343)
(3298)
(3129)
(3083)
地理(3061)
图书(3012)
共检索到91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瑛  董学荣  
滇池流域水环境数千年沧桑变迁的根本特点和总体趋势是"人进水退"。生态伦理的缺位是"公有地悲剧"和"拯救滇池"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的深层次原因。滇池治理保护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因而,技术主导的学术研究与治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滇池流域的水环境问题,人们的价值观念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子。不管人类如何重建其生存环境,它仍然是生态系统中的栖息者,因而,生态伦理是其必须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滇池流域水环境重构,必须通过社会科学的介入,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综合研究和治理,牢固树立生态伦理观,以"理性生态人"取代"理性经济人",以"自然中的人"取代"对抗自然的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天源  赵海霞  范金鼎  王俊淇  顾斌杰  
滇池流域是云南省内人类活动最为剧烈的区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巨大的水环境压力。研究滇池流域河湖水环境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变化机理对于进一步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先后分析了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水质时空分异特点和滇池湖体生态健康空间差异性,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滇池流域水环境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征:(1)2010~2020年,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水质显著提升,2010~2015年对劣Ⅴ类河道的消除较为明显,2015~2020年存在更多河道水质向Ⅱ类、Ⅲ类转变。(2)2020年,滇池全湖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水环境质量存在空间异质性,总体上草海水质优于外海。(3)滇池流域水环境质量变化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政策优化、减污扩容是改善滇池流域水环境的最佳方案,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的交互作用对滇池流域水环境造成较大压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武燕  吴映梅  陈云娟  李琛  高彬嫔  郑可君  李婵  
【目的】综合研究高原湖泊流域三生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滇池流域1990、2000、201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综合生态环境质量模型,并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ESDA)、热点分析(Getis-OrdGi*)以及地理探测器等对其空间分异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990—2018年,滇池流域三生空间变化剧烈,城镇生活空间共增长了272.88 km~(2),生活空间的增加挤占了大量生态、生产用地,造成流域三生空间矛盾加剧,生态环境质量受到威胁。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但下降明显。城镇生活空间的快速增加使得生态环境低质量区在空间上呈现围绕滇池沿岸逐渐形成团块状分布状态。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性不断增强,冷热点区差异明显,冷点区集中分布在以城镇生活空间为主的主城区,热点区域则多分布与流域四周林、草地生活空间密集区。人口密度成为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降低的主导因子,过度的人类活动使得滇池流域三生空间变化剧烈,多因子共同作用导致了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差异。【结论】协调好三生空间转化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减轻人类活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成为构建高原湖泊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胥勤勉  杨达源  董杰  周彬  
3.40MaB P,沿普渡河断裂发育的普渡河和沿小江断裂发育的小江均汇入到昆明盆地,形成滇池,并产生厚达千米的堆积物。早更新世晚期,金沙江贯通,导致普渡河和小江均倒流汇入金沙江,从而滇池处在金沙江、珠江和红河三大水系的风口的位置,滇池的补给系数变小,换水周期增长。近几十年来,污染物的输入和积累,导致滇池水质急剧下降。因此滇池水环境的整治,除了减少污染物的输入外,建议在禄劝县引掌鸠河的水入螳螂川,并流入滇池。滇池的集水面积增加到16 066 km2,滇池的入湖地表径流量就增加到26.64×108m3,换水周期减少到197.2 d。与此同时使滇池在昆明向北流出,污染物不再扩散到整个湖泊,这样便可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筱春  夏雪  雷轩  
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明确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空间的内容及相互关系,基于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系统类型将生态空间类型划分为林地生态空间、水域生态空间、草地生态空间、荒地生态空间,根据不同管控等级以生态保护红线为界线确定滇池流域生态空间管控区为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提出滇池流域生态空间四类两级九区的管制体系及规则,为构建以分类分级管控为导向的流域生态空间管控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满洪  
滇池流域人口、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滇池水面的迅速缩减 ,使得滇池流域经济社会活动超过了其环境容量 ;滇池流域洁净地表水的截流与城乡生产、生活污水向滇池的肆意排放 ,使得滇池缺少源头活水而成为“污水池”。社会机制是修复滇池流域环境的重要方面。因此 ,本文特建议 :增强居民环境意识 ,推动绿色社团建设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发动公众自觉参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弢  
导致滇池流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构建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是未来滇池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构建完整的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需要从确定补偿的依据、主体、标准和政策路径等核心问题着手。滇池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实现形式可分为水生态保护(恢复)补偿机制和水污染补偿机制两种,具体类型包括城市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湖滨水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入湖河道水污染生态补偿机制三类。在生态补偿政策实践中,建议构建滇池流域水生态管理委员会;整合现有生态补偿法规,健全流域管理机制;建立流域水生态补偿基金模式的横向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的筹资渠道,完善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开展绿色GDP体系...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叶国洪  
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学习新的环境论理。这就需要通过教育来建立作为未来公民的学生新的环境论理及价值观 ,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 ,培养对环境的尊重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本文还对环境教育的目的、方法、课程设置、学  合人师资培养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保强  熊理然  蒋梅英  张磊  
利用ENVI4.8和Arcgis9.3软件对2001~201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得出各年份的生态承载力。结合相关年份的社会经济数据,同时根据滇池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取18个分析指标,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滇池流域生态承载力以及其与生态环境系统、资源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3个子系统要素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0年滇池流域的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快速下降趋势,降幅达37.3%;耕地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最明显,下降幅度达52.61%,但建设用地的生态承载力上升幅度达27.08%。(2)滇池流域生态承载力与三大系统要素相关性较好,其耦合形态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德超  范金鼎  赵海霞  顾斌杰  李欣  
滇池流域是长江水源的重要涵养地和我国西南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系统完整性变化是整个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体现,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和皮尔逊相关分析等方法,基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弹性三方面构建综合指数,评估2000—2020年滇池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时空变化,分析生态系统完整性演变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滇池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先下降后上升,但整体有所降低,其中结构完整性明显降低、生态系统弹性显著减弱。(2)生态系统完整性在空间上呈中部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完整性高的区域分布在城市外围的山体,靠近滇池北部的中心城区则较低;全流域36.24%的区域完整性降低、35.31%的区域升高。(3)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时空变化受自然条件和人文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高程、气温和土地利用变化是主导因子,完整性与高程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但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估提供新思路,同时为滇池流域生态系统的管护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德超  范金鼎  赵海霞  顾斌杰  李欣  
滇池流域是长江水源的重要涵养地和我国西南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系统完整性变化是整个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体现,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和皮尔逊相关分析等方法,基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弹性三方面构建综合指数,评估2000—2020年滇池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时空变化,分析生态系统完整性演变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滇池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先下降后上升,但整体有所降低,其中结构完整性明显降低、生态系统弹性显著减弱。(2)生态系统完整性在空间上呈中部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完整性高的区域分布在城市外围的山体,靠近滇池北部的中心城区则较低;全流域36.24%的区域完整性降低、35.31%的区域升高。(3)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时空变化受自然条件和人文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高程、气温和土地利用变化是主导因子,完整性与高程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但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估提供新思路,同时为滇池流域生态系统的管护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俞  戴丽  段昌群  刘嫦娥  吴学灿  李卓卿  
发展节约清洁型农业是解决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为了遴选这类型的农业,选取了滇池流域涵盖种植业、养殖业、蔬菜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内的粮食种植、蔬菜种植、水果种植、生猪养殖等16类农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生态足迹法和污染物输出系数模型法等方法计算四类农业的经济效益、万元产值水资源占有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研究结果显示:粮食种植相比其他类型农业经济产值是亏损的,说明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投入是影响农产品收益的主要原因;生育期的长短是影响不同类型农业单位面积水资源占有量最大的因素,在本研究中水果种植的水资源占有量比蔬菜种植的水资源占有量要多;种植业中化肥施用量是影响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的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窦立春  
何谓生态公民?生态公民何以蕴含伦理精神、何种伦理精神以及如何培育这样的伦理精神?这些问题试图从深层回答生态公民如何从知到行、知行合一,以及如何实现知、情、意、行之贯通等现实难题。从伦理学视角观之,这种使生态公民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且知行合一的动力就是伦理精神。伦理学维度中的"精神"指向"良知","伦理精神"是指"具有普遍性的良知"。生态公民以生态共同体之和谐、稳定、美丽为出发点彰显了人类的"普遍性良知"与"共有之善",共善—幸福—和谐是其精神追求,集体记忆—主体觉醒—学会伦理地思考是培育生态公民精神的根本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窦立春  
生态公民身份的伦理认同本质上是公民如何意识到与自然的共生性,由此形成对生态共同体的理解、坚守、认同和回归,进而将其内化为个体观念和行为依据,养成一种内生型德性品质和生态自觉精神。生态公民的德性实现过程就是公民对生态共同体及其理念的内化和分享过程,其首要德性是关爱,关爱不仅可以实现全球伦理的生态共享,还能唤醒主体的道德良知,表现为自觉的伦理行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