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62)
2023(17808)
2022(15349)
2021(14586)
2020(12150)
2019(28490)
2018(28274)
2017(54298)
2016(29560)
2015(33398)
2014(33236)
2013(32916)
2012(30171)
2011(27560)
2010(27586)
2009(25291)
2008(24870)
2007(21516)
2006(18840)
2005(16680)
作者
(85581)
(71204)
(70615)
(67656)
(45555)
(34321)
(32158)
(27908)
(27162)
(25490)
(24323)
(24250)
(22837)
(22505)
(22097)
(21931)
(21025)
(20946)
(20330)
(20312)
(17739)
(17665)
(17188)
(16273)
(15867)
(15821)
(15693)
(15610)
(14469)
(14114)
学科
(119955)
经济(119831)
管理(82384)
(76704)
(62590)
企业(62590)
方法(55840)
数学(48706)
数学方法(47909)
中国(33581)
(33363)
(27975)
(27496)
业经(25531)
地方(23741)
(23159)
贸易(23145)
(22518)
农业(21370)
理论(20948)
(20829)
环境(20337)
(19192)
技术(17629)
(17392)
银行(17341)
(17192)
(17119)
财务(17109)
财务管理(17074)
机构
大学(422877)
学院(419490)
(166584)
经济(162977)
管理(162366)
研究(145337)
理学(141078)
理学院(139389)
管理学(136578)
管理学院(135837)
中国(107906)
科学(92394)
(91757)
(74160)
(73725)
(70365)
研究所(67837)
中心(64715)
业大(64021)
财经(60236)
(60057)
北京(58307)
(57861)
师范(57328)
农业(55288)
(54877)
(53014)
经济学(50500)
(48923)
师范大学(46664)
基金
项目(289776)
科学(227386)
基金(210497)
研究(208761)
(185209)
国家(183734)
科学基金(156526)
社会(131215)
社会科(124216)
社会科学(124179)
(111418)
基金项目(111012)
自然(102996)
自然科(100632)
自然科学(100602)
自然科学基金(98778)
教育(96363)
(95292)
资助(87926)
编号(83841)
成果(68420)
重点(65454)
(64167)
(61413)
(59444)
课题(58547)
创新(55532)
科研(55523)
教育部(54551)
国家社会(54104)
期刊
(178706)
经济(178706)
研究(122523)
中国(79183)
学报(69466)
科学(64373)
(63270)
管理(58207)
(55351)
大学(52293)
学学(48999)
教育(48204)
农业(44286)
技术(36311)
(32520)
金融(32520)
经济研究(29128)
财经(28894)
业经(28648)
(24800)
问题(24589)
(24530)
图书(22061)
(20406)
资源(20342)
技术经济(20203)
科技(20079)
统计(19823)
(18690)
理论(18624)
共检索到6092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威   张建军   黄晨妍   易可欣  
研究目的: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逻辑框架,开展实现模式的适宜性评价,形成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分区指引。研究方法:逻辑分析法,D-W四象限模型,综合指数法,SOFM网络模型。研究结果:(1)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是基于生态产品的“客观价值”并通过“市场价值”手段实现生态产品的“主观价值”;(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可分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指标交易、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土地综合整治或生态保护修复共8类提高生态供给和溢价增值的手段,且因为地区差异具有不同的适宜性水平;(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纵向补偿下生态产业探索型、生态农旅横向补偿型、指标交易型、生态工业指标交易型、生态工业横向补偿型和生态开发与市场综合发展型6类城市;(4)我国各类型城市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符合“一片区、三板块、两点带全面”的分区发展格局。研究结论:适宜性评价与分区指引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落地具有重要意义,评价方法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差异化制度设计提供方法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唐秀美  陈百明  路庆斌  张蕾娜  刘芳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当前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和焦点。耕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对影响耕地各种条件的综合评估,其结果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耕地的质量状况。该文首先选取了影响章丘市耕地生态适宜性的因子,在对研究区域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以生态适宜性综合指数为修正因子对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修正,使得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为其生态适宜性的不同产生了区别。研究发现,章丘市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南往北逐步减少,耕地适宜性综合指数能较好的修正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杜红悦  李京  
该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FAO的农业生态带土地评价方法进行了改进 ,把GIS技术应用到传统的AEZ土地评价方法中 ,建立了土地农业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在所建系统中实现了改进的AEZ算法 ,用户可输入任意作物的环境需求 ,人工干预情况 ,可以按地方特色调整专家打分值 ,可方便及时地为地区引进新品种 ,并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供依据。以攀枝花市区为例进行了土地农业适宜性评价 ,做出了攀枝花市 9种主要作物的评价图和多种作物综合评价等级图 ,得出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韦仕川  吴次芳  杨杨  
研究目的:探讨黄河三角洲地区未利用地资源的开发模式,为区域土地利用优化和土地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GIS技术,加权指数和法和极限条件法。研究结果:(1)未利用地面积2676.25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33.94%;从未利用地的构成来看,盐碱地、沼泽地、滩涂所占比例接近90%,决定了该区域未利用地开发难度大,极易造成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2)未利用地适宜性等级与离海洋远近和地势高低呈现正相关。研究结论:提出了生态农业开发利用、农林牧综合开发利用、林牧草综合开发利用、林牧生态用地保护、牧草生态用地保护、入海口生态保护和滨海水产养殖开发利用7种未利用地开发模式,以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聂艳  喻婧  崔灿  
生态位适宜度是对经典生态位理论和方法的深化与发展,在合理优化和发挥作物、环境最大共生效应,及农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宜昌市夷陵区园地为研究对象,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引入到适宜性评价研究中,构建了5个因素12个因子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语言型、阈值型和空间型指标的量化方法,采用加权求和与限制因子模型对各评价单元柑橘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及限制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位适宜度值整体较高,最大值达0.893,生境条件基本能满足柑橘的生长发育需求;园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以2级为主,所占面积达41.34%,1级地也达到21.58%;限制该地区园地生产潜力的生态因子主要为:土壤质地...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雅杰   欧嘉婵  
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以宜昌市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现有开发强度、经济发展潜力3个维度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模型与Topsis模型评价当地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结果表明,宜昌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值介于0.3901~0.5582之间,处于较高水平的区县较少;空间上存在较明显的集聚特征,高—高聚类分布在宜昌市中部核心城区,高—低聚类分布在夷陵区及点军区,低—低聚类分布在西南部区县,不显著区域主要分布在宜昌市的边缘县区;热点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向中间聚拢,中部成为开发热点区,同时也表明其整体空间集聚性较不均衡。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轶  赵楠琦  李贵才  
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城市生态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应对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方法。本文从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入手,针对不同地域类型的特征,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研究认为,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研究难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宗菲  於家  陈芸  温家洪  尹占娥  
在城市快速扩张的区域,传统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在支持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决策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首次提出了城市建设用地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方法,把模拟预测得到的未来城市土地利用分布作为重要因子加入生态适宜性评价框架,生成更适合于未来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决策的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空间化展现城市用地扩张背景下的2050年城市建设用地潜在生态适宜性分布情况,并与传统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空间量化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有效降低了不适宜及较不适宜开发用地与未来城市建成区重叠度较高的矛盾(分别由9.74%和22.7%降低为0.0%和14.5%),能更好地匹配城市开发边界规划和生态空间规划,突显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本文实证了新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该方法能更好地为城市扩张背景下的生态城市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玉国  尹小玲  李贵才  
城市增长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y,简称UGB)调控空间的规划理念,被视为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精明增长的空间管理工具。2006年由建设部颁布实施的《城市规划实施编制办法》明确要求制定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研究和划定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当前国内尚未形成成熟和统一的划定方法。在研究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土地利用时,尝试采用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构建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以GIS技术为基础,对规划范围区内的土地生态适宜程度进行分析,进而划定城市建设用地的刚性增长边界和弹性增长边界,并提出相应的空间管制对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大琳  林航飞  
城市道路步行适宜性是评价城市道路重要的一项指标,评价步行适宜性最主要的是分析研究行人的步行特性,步行是拉萨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而步行转经又占据了步行出行很大比例,以拉萨中心城区中"林廓"这条路线入手,通过对道路上步行转经人群的年龄、步行速度、以及交叉口过街习惯等观察分析,得出一些拉萨转经人群独特的步行特性,对"林廓"的步行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对拉萨市"步行交通"提出一些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石吉金   苏子龙   马朋林   周伟   范振林   周海文   厉里   郝欣欣  
[目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促进绿色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举措,但因部分生态产品未得到充分开发,导致其价值难以有效实现。文章尝试将适宜性概念引入生态产品开发评价中,以确定生态产品开发的适宜方向,促进生态产品价值显化。[方法]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依据生态产品可能的开发方向,从产地因素、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构建生态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加权求和确定生态产品开发适宜性指数,并采用中值法建立适宜程度评判标准,以确定各开发方向适宜性。[结果]明确了生态农林渔产品、调节服务产品和文化服务产品的开发方向以及相关产业的空间布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江阴市各街道、镇未来应重点开发的生态产品。[结论]评价结果验证了生态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框架设计,以期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提供支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付野  艾东  王数  方一舒  
为确定昆明市空间布局,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昆明市全域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分区。结果表明:1)昆明市生态保护核心区面积为7 032.11 km~2,占全区面积的34.75%,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生态红线保护区,对保证粮食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及水源涵养具有重要作用;2)昆明市生态保护涵养区面积为4 444.31 km~2,占全市面积的21.15%,集中分布在北部的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以及富民县;3)生产生态扩展区面积为7 711.87 km~2,占全市面积的36.70%,主要分布在建设开发区外围,包括禄劝县西南部,富民县东北部和西南部,寻甸县西南部,东川区东部,石林县东南部,晋宁县,西山区等地;4)建设开发核心区面积为1 554.98 km~2,占全市面积的7.40%,集中分布在昆明市的都市核心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峻恺  徐建刚  胡宏  
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多集中在"工程"技术层面,缺乏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综合视角的评价研究。基于此,文章以福建省长汀县为实证对象,构建了一种基于生态、社会、经济多维指标的系统建模评价方法。首先,从孕灾环境危险程度、承灾体易损程度、海绵体改造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构建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城市空间采用元胞栅格化、指标分级量化、人口密度估算等方法计算和生成各个指标的量化分级图层;最后,基于熵值法确定的指标权重,构建拓扑结构为9×3×1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适宜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海绵体的城市空间布局及其建设时序规划提供科学指导。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莉萍  王雄武  
以传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绿色GDP、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等其中一种或者几种理论为指导的生态环境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预算模式以生态环境资源管理为对象、以全面性与全员性为优势特征,能通过生态预算报告向生态环境管理者、投资者与监督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突破了现行生态环境部门分割式管理"瓶颈",是一种值得全面推广的生态环境管理模式。生态预算模式为建立更为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方法提供了思路,将有利于提高国家生态战略执行力,有利于社会经济长久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生态预算模式价值,文章提出以下三种路径:第一,为各级政府建立生态责任预算;第二,为各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生态责任预算提供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剑成  周磊  洪武扬  李满春  黄秋昊  
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发展迫切需要合理布局以实现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降低城市化过程中因建设用地肆意蔓延所导致的土地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破坏影响。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采用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交通设施、建设密度4类因子建立景观过程阻力赋值体系,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垂直生态过程的多因素多因子综合判别得到的生态保护用地扩张和城镇用地扩张阻力基面为基础,再以描述水平生态过程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计算两种扩张过程的最小累积阻力值,并依据二者的最小累积阻力差值表面,从空间上将武进区划分为4个等级的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分别为优先建设区118.39km2、适宜建设区233.60km2、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