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55)
2023(15251)
2022(13241)
2021(12375)
2020(10427)
2019(23563)
2018(23759)
2017(45129)
2016(24696)
2015(27893)
2014(27598)
2013(27098)
2012(24959)
2011(22432)
2010(22705)
2009(20654)
2008(20287)
2007(18036)
2006(15952)
2005(14035)
作者
(70889)
(58607)
(58238)
(55587)
(37462)
(28097)
(26494)
(22901)
(22371)
(21230)
(20112)
(19749)
(18849)
(18599)
(18021)
(17971)
(17526)
(17344)
(16793)
(16682)
(14650)
(14521)
(14216)
(13494)
(13115)
(13111)
(13016)
(12953)
(11881)
(11767)
学科
(94516)
经济(94406)
管理(75270)
(72343)
(59321)
企业(59321)
方法(39301)
数学(32890)
数学方法(32436)
中国(27348)
(27176)
(23785)
业经(23470)
(22297)
技术(22170)
地方(21760)
(20544)
农业(17881)
理论(17688)
环境(17113)
(16509)
贸易(16498)
(16281)
银行(16233)
(16124)
(15985)
(15508)
(14952)
金融(14944)
(14793)
机构
学院(342536)
大学(342185)
管理(137349)
(133276)
经济(130054)
理学(117876)
理学院(116543)
研究(115718)
管理学(114572)
管理学院(113934)
中国(86979)
(74632)
科学(72844)
(61495)
(58214)
(55229)
中心(52853)
研究所(52687)
(52414)
业大(51063)
财经(48176)
北京(47628)
(46458)
师范(46031)
(43587)
农业(42799)
(42612)
(42602)
技术(38370)
经济学(38337)
基金
项目(233468)
科学(183436)
研究(174085)
基金(166297)
(144455)
国家(143206)
科学基金(122972)
社会(107972)
社会科(102160)
社会科学(102132)
(93555)
基金项目(88545)
自然(78939)
教育(78758)
(77694)
自然科(77019)
自然科学(77001)
自然科学基金(75620)
编号(71718)
资助(67364)
成果(58980)
重点(52135)
(51848)
(50970)
课题(50042)
(50009)
创新(47716)
项目编号(44333)
科研(43673)
国家社会(43522)
期刊
(152113)
经济(152113)
研究(102247)
中国(72504)
学报(53536)
管理(52326)
(50183)
科学(49395)
(46321)
教育(43807)
大学(40214)
学学(37306)
农业(34568)
技术(31010)
(29918)
金融(29918)
业经(26525)
经济研究(23203)
财经(22786)
图书(22652)
科技(20128)
(19608)
问题(19588)
(18026)
技术经济(17172)
理论(16920)
(16101)
论坛(16101)
现代(15581)
书馆(15515)
共检索到5166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丁东铭  王士卿  
目前,生态产业科技创新供需及服务主体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结构性瓶颈。造成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失衡的原因,主要来自由传统的"城市——政府"单一中心治理模式引发的3个"短板效应":短板效应Ⅰ——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给主体科研考核标准机械化;短板效应Ⅱ——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需求主体分散化;短板效应Ⅲ——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耦合机制低效化。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失衡的问题,应该在生态文明社会内涵的主导下,在制度层面上完备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给主体激励机制、优化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需求主体结构和健全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春江  Surendra P.Singh  Sammy L.Comer  
目前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与需求还存在着不均衡现象,这势必影响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论文尝试运用经济学原理对造成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供需不均衡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优化创新资源,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素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市场机制等相关对策,引导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市场走向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道路。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邵正强  
市场供需均衡方程的研究国家科委高技术司邵正强均衡在微观经济学中定义为,指经济活动中各种变量的相互作用,使其处于一种暂时的稳定状态。这种状态往往总是一个特定的条件下达到的,若条件发生变化,原有的均衡就被打破,新的均衡再将建立,经济系统正是在这种周而复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严翔  成长春  金巍  周亮基  
本文基于Hansen非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利用中国30个省份1998—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区域创新能力与生态环境间的非均衡发展关系。结果表明:创新能力对生态环境的正向影响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东部的积极拉动效应明显强于中部;分别以经济水平及工业结构为门槛变量时,出现了不同的影响关系曲线。在目前生态约束加剧的背景下,要坚持"创新驱动、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通过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驱动工业绿色发展,促进产业间融合渗透,落实生态环境倒逼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严翔  成长春  
利用超效率Min DS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测算1998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科技创新效率,再以此为门槛变量,通过Hansen门槛面板模型检验科技创新效率对生态环境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流域考察期内科技创新效率整体呈"哑铃状"分布,区域间存在较大效率差;科技创新效率对生态环境的门槛效应显著,正向拉动作用呈先升再降的倒"U"型趋势。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是缓解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既要以"效率导向"关注投入产出比是否经济,也要坚持"绿色导向",避免一味追求效率而忽视高科技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叶莉  周砚青  张晓云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农民收入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等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对农村科技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本文基于经济学的供求视角透视了当前中国农村科技服务系统运转不畅的原因,从改善供给、增加需求角度寻求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供求均衡的现实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武亮   董莹锘   周建华   唐洪雷   肖汉杰  
绿色技术创新对于人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立足碳排放约束机制持续深化推进的现实背景,论文将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作为研究对象,引入碳价、碳补贴、感知系数等参数,构建碳排放约束下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三方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供需双方的决策过程以及博弈系统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策略会根据不同条件发生动态变化,没有任何一方具有严格的优势策略,且博弈系统演化均衡点受到碳价、碳补贴和碳积分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同时,绿色技术创新供给端的碳约束机制和消费端的碳激励机制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值得推广。另外,刺激绿色产品需求是优化绿色技术创新政策的关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武亮   董莹锘   周建华   唐洪雷   肖汉杰  
绿色技术创新对于人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立足碳排放约束机制持续深化推进的现实背景,论文将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作为研究对象,引入碳价、碳补贴、感知系数等参数,构建碳排放约束下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三方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供需双方的决策过程以及博弈系统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策略会根据不同条件发生动态变化,没有任何一方具有严格的优势策略,且博弈系统演化均衡点受到碳价、碳补贴和碳积分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同时,绿色技术创新供给端的碳约束机制和消费端的碳激励机制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值得推广。另外,刺激绿色产品需求是优化绿色技术创新政策的关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毕克新  黄平  石宇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均衡视角,从制度供给的滞后性和制度需求的迫切性两方面分析了国际科技合作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的不足,构建了国际科技合作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框架,对国际科技合作知识产权制度中供给层面的法律制度、行政制度和监督制度,以及需求层面的培训制度、保密制度、激励制度和保障制度度进行了创新,并提出了制度运行的推进策略,以期为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小平  
利用19992013年的中国省际科技创新数据,将科技创新分解为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三个阶段,采用基于相对剥夺理论的基尼系数子群分解方法对三阶段科技创新的空间非均衡进行度量和分解;并采用空间Markov方法对科技创新空间非均衡的内部结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创新空间非均衡总体呈现缩小趋势,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空间非均衡总体呈现扩大趋势,子群间差异是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空间非均衡的主要来源;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均呈现出显著的"俱乐部空间趋同效应"。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李凯  王丹  高佳琪  
创新作为企业最基本的活动,已经成为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热点问题。蕴含创造性破坏思想的产业创新带来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本文对产业创新模型为的研发投入进行了分析,发现存在三种可能的均衡结果,分别为静态均衡,两期循环和非增长陷阱,产业稳定增长要避免非增长陷阱的情况。在对静态均衡进行了福利分析之后,发现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决策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高于或低于社会最优水平,潜在的可能就是经济高速增长与高消费者福利不能同时满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白义霞  
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历史上,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各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改革至今,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党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伟战略。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和创新进行总结和研究,对我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熊娜  
本文结合国家科技扶贫重点县贫困户数据,分析研究表明扶贫科技供需在数量和结构上"双失衡"。通过biprobit模型,从贫困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乡村特征等三方面揭示了扶贫科技供需均衡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贫困户家庭人口规模、农地面积、农业结构、医疗负担和到乡镇距离等因素影响了扶贫科技供需意愿均衡,贫困户年龄、家庭农业结构、家庭农地规模和家族中是否有人了解科技等因素影响了扶贫科技供需意愿均衡演变。扩大科技扶贫示范领域,规范扶贫科技应用流程,拓展特色农业产业链,优化扶贫科技供给结构,有助于提高扶贫科技资源的脱贫效率。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颖杰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我国不仅存在,而且还表现为经济和社会的双重二元结构,这种特殊的和固化的经济社会二元体制已造成的经济社会矛盾十分突出,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课题和新趋势,有必要在理论上、制度的创新上、政策的制定上加强研究,以保证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健康稳定地推进。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华  张松波  
为了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获取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基于产品的供应战略转向基于价值服务的供应战略。本文基于对中国工业企业的调查数据,探索了服务供应链管理中服务化战略的表现形态:服务传递型战略、服务定制化战略和服务协同整合战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供需双方力量均衡状态对这三种服务化战略,以及关系资本和关系绩效的影响呈现出差异化状况。当供需双方力量均衡时,服务定制化战略对关系资本和合作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而当供需双方力量不均衡时,关系资本和合作绩效更多地是受服务定制化战略以及服务协同整合战略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