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08)
2023(7768)
2022(6404)
2021(5558)
2020(4472)
2019(10058)
2018(9741)
2017(18537)
2016(9794)
2015(10548)
2014(10547)
2013(10625)
2012(10040)
2011(9421)
2010(9658)
2009(9087)
2008(8486)
2007(7451)
2006(7177)
2005(6617)
作者
(29538)
(24994)
(24880)
(23816)
(16055)
(12006)
(11048)
(9667)
(9520)
(8935)
(8848)
(8428)
(8330)
(7970)
(7911)
(7815)
(7238)
(7182)
(7153)
(6863)
(6342)
(6125)
(5836)
(5788)
(5669)
(5657)
(5285)
(5144)
(5037)
(4760)
学科
(68702)
经济(68672)
管理(25952)
地方(21622)
(18397)
方法(17937)
数学(16338)
数学方法(16159)
(14638)
地方经济(13934)
中国(13515)
环境(13264)
(13259)
(12789)
企业(12789)
业经(11153)
经济学(10175)
土地(9236)
农业(9182)
(8608)
资源(8591)
生态(8057)
(7847)
(7726)
(7330)
金融(7329)
(7243)
(7089)
产业(6663)
问题(6534)
机构
学院(146443)
大学(144991)
(70299)
经济(68877)
研究(57784)
管理(52420)
理学(44109)
理学院(43471)
中国(43156)
管理学(42681)
管理学院(42418)
科学(34827)
(31634)
(29111)
(28456)
研究所(26397)
中心(26090)
(24127)
(23123)
经济学(22987)
财经(22654)
业大(21236)
(21214)
(20821)
(20409)
经济学院(20251)
北京(20195)
(20164)
师范(20024)
农业(18503)
基金
项目(97798)
科学(77511)
基金(71605)
研究(69373)
(62962)
国家(62538)
科学基金(53493)
社会(47398)
社会科(45064)
社会科学(45046)
(38188)
基金项目(38081)
自然(33555)
自然科(32600)
自然科学(32594)
(32273)
自然科学基金(31966)
教育(29476)
资助(28597)
编号(25670)
(23722)
重点(22331)
(20654)
国家社会(20334)
成果(19844)
发展(19469)
(19390)
(19199)
课题(19195)
创新(18449)
期刊
(90331)
经济(90331)
研究(47136)
中国(32805)
(22389)
科学(21844)
学报(21532)
(19926)
管理(19849)
大学(16005)
学学(15490)
农业(15260)
经济研究(14586)
(13025)
金融(13025)
技术(12708)
业经(12643)
财经(11820)
问题(11665)
资源(10959)
(10328)
教育(8733)
技术经济(8604)
统计(8099)
(7577)
(7504)
世界(7429)
(7265)
现代(7225)
经济问题(7220)
共检索到2339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红  史云扬  柯新利  郝晋珉  陈爱琪  
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建设用地占用生态用地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目前中国土地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以郑州市为例,借助LANDSCAPE模型,开展生态与经济协调目标下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结果表明:①在满足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需求的前提下,以2008年为基期,模拟2020年土地利用布局时,优化情景下比规划情景下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0.3亿元和49亿元,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②两种情景下的模拟结果显示,建设用地配置向经济发展较快、生态效益较低的区域聚集。其中,优化情景下建设用地配置较多的区县为荥阳市、新密市及登封市;规划情景下建设用地配置较多的区县为金水区、惠济区、中牟县。优化情景下的建设用地布局更符合目前郑州市经济发展走向,对区域生态保护更为有利。③LANDSCAPE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传统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方法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空间异质性考虑不够等问题,进而实现区域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宋剑  席增雷  
[目的]试图探索能够直接应用于土地规划的方法思路与分析工具,为土地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分析和优化土地资源的参考。[方法]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计量公式计算、引用参考文献法得到土壤功能价值数据矩阵,将完整土壤功能价值指标数据导入因子分析模型,计算因子载荷矩阵,观察特征值及贡献率表,利用回归法计算样本综合得分。[结果]样本的各项土壤功能价值主要由4个主因子共同来决定,第一主因子为环境介质因子;第二主因子为生态支持因子;第三主因子为营养循环因子;第四主因子为基础承载因子。[结论]综合得分排名靠前的大部分样本区域在4个主因子得分上均表现出较高的分数,实际规划中可以综合考虑使用目的、土质、地理区位、周边环境等因素权衡发展;土壤的众多功能价值均比较高,但在第二主因子生态支持功能组上的优势最为明显的可规划为生态保护区;在环境介质功能组上最有优势的,可优先发展农业和植被覆盖;综合得分最低的区域大部分功能价值均较弱,规划中可适当考虑为建设承载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宋剑  席增雷  
[目的]试图探索能够直接应用于土地规划的方法思路与分析工具,为土地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分析和优化土地资源的参考。[方法]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计量公式计算、引用参考文献法得到土壤功能价值数据矩阵,将完整土壤功能价值指标数据导入因子分析模型,计算因子载荷矩阵,观察特征值及贡献率表,利用回归法计算样本综合得分。[结果]样本的各项土壤功能价值主要由4个主因子共同来决定,第一主因子为环境介质因子;第二主因子为生态支持因子;第三主因子为营养循环因子;第四主因子为基础承载因子。[结论]综合得分排名靠前的大部分样本区域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琼  吴斌  欧名豪  盛业旭  
研究目的:依据协调发展理论,建立土地利用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发展度指标体系及协调发展模型,定量测算土地利用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并以扬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熵值法、发展度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结果:1996—2010年间两系统协调发展度从最初的失调状态进入拮抗、磨合阶段,并最终实现了高级协调发展,但两系统自身的发展度有背离趋势。研究结论:为缩小两系统发展度差距,维持两系统高级协调发展状态,应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消耗,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强化结构及集约管控,优化土地生态环境,发挥土地的宏观调控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傅瓦利  谢德体  
以三峡库区开县为例,根据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原则,对研究区内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空间优化配置,结果表明,优化后景观破碎化程度显著降低,景观比例变化巨大,优势嵌块体被经济林地替代,有林地重新恢复为景观基质,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降低,优势度显著增大,人为干扰活动显著增大,且由不合理变得合理化。这种变化将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①有林地重新恢复为开县景观的基质,森林覆盖率显著增加,将由目前的22.55%增至66.29%,净增2倍,同时,陡坡耕地全部消失,水土流失规模和强度将得到有效控制,现有不少嵌块体的逆向演替将不复存在,使整个景观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发展。②由于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将更充分,系统生产潜力亦得到较大发挥,经济效益相应地大幅度提高。尤其经济林地成为优势嵌块体,将使经济林产品总产量净增15.1倍产值净增11.2倍,整个开县大农业总产值可望突破18亿元,单位农业用地面积产值将比1992年净增加1.96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楚雄  谢炳庚  吴永兴  张海燕  张鸿辉  
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两系统35个具体指标值,分别计算出长沙市区1996—2005年间土地利用系统和经济发展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和两系统间的协调度指数,定量分析了10年间长沙市区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判断了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系统间的演进模式。结果表明:两系统协调程度不高、质量欠佳,协调度指数总体趋势下降;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系统演进模式由经济发展滞后土地利用模式转变为土地利用滞后经济发展模式。为探索结果产生的原因,运用信息熵和均衡度等相关的数学模型与方法,进一步分析了长沙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少华  
利用郑州沿黄旅游区2000—2014年土地遥感数据资料,结合实地访谈与调研,运用GIS技术、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等,分析旅游区时空分异特征及土地利用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旅游产业发展使区域用地由传统的耕地、林地、水域等向以旅游服务为主导的多样化用地类型转变,这揭示了沿黄旅游区从过去传统农区向现代新型旅游社区过渡的演变过程及特征;旅游驱动带来沿黄区土地空间重构,继而对当地生产、生活、生态产生影响。因此,加强沿黄旅游区用地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有助于处理好沿黄地带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引导沿黄旅游区旅游城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夏显力  甘奇慧  
利用宝鸡市1998~2007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运用Costanza生态服务价值计算公式,计算了全市1998~2007年的生态服务价值,再结合宝鸡市1998~2007年的GDP变化情况,得出宝鸡市1998~2007年生态经济协调度动态变化情况。然后对宝鸡市不同区(县)及不同区域1998~2007年的生态经济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宝鸡市的实际情况对其变化做出解释。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荣增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市空间将面临着由增量扩展到存量优化的重要转型,快速的城市空间拓展造成了城市新区之间、新区与老城区之间功能割裂或混乱、许多新区面临着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严重滞后,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要及时构建适应城市空间存量优化阶段的城市新的规划和管理体制、完善城市交通网络系统、及早进行产业的置换和重组、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荣增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市空间将面临着由增量扩展到存量优化的重要转型,快速的城市空间拓展造成了城市新区之间、新区与老城区之间功能割裂或混乱、许多新区面临着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严重滞后,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要及时构建适应城市空间存量优化阶段的城市新的规划和管理体制、完善城市交通网络系统、及早进行产业的置换和重组、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国玺  朱俊阁  
城市可持续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中心的陆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面向可持续城市目标,在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调控过程中,必须利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和设计。坚持景观生态学、废物利用的调控原则,保持生物多样性,建设合理的斑块、廊道系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网络,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冰滢  黄姣  李双成  
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权衡关系,并利用该权衡关系协调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是解决城市群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难题的重要途径,已成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论文针对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友好型协同发展的需求,设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化和经济价值最大化2种优化目标,每种目标下再设置"生态保护""统筹兼顾""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4种土地利用情景,采用CLUE-S模型模拟2025年京津冀城市群在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格局,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经济价值在不同目标的各种情景下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相比2015年,2025年在不同目标不同情景下,各类土地利用面积的数量变化和空间格局均有较大不同,且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下不同情景的土地利用配置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生态目标生态保护情景下最大,为14423.58亿元;而经济价值则在经济目标经济发展情景下最大,为96771.49亿元。从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上来看,生态用地中林地与草地的增加多出现在坝上高原和燕山与太行山山地,水体的增加则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研究认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间存在权衡关系,基于生态-经济权衡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结果对未来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实践工作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何楠  
人口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郑州市人口发展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人口素质偏低,人口结构不稳定,使郑州人口与经济发展要求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郑州市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冯瑞  
本文从郑州市供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指出供暖垄断会造成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损失。并针对郑州市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毛继周  冯德显  张震宇  杨迅周  
一、建立中原经济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中原经济区建立的客观必然性中原经济区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有过突出贡献,北宋时成为金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形成了繁荣发达的衣业经济基础和往来密切的经济联系。建国后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奠定了现代的工商业经济基础。但农业为主体的基本经济特点却仍旧未改。现代经济建设布局对工业中心建设重视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建设投资和骨干项目的作用及发展配套工业、完善区内工业体系,影响了大型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建立与发展,降低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凝聚功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