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87)
- 2023(10961)
- 2022(9016)
- 2021(8572)
- 2020(6754)
- 2019(15404)
- 2018(15083)
- 2017(28317)
- 2016(14976)
- 2015(16597)
- 2014(16249)
- 2013(15639)
- 2012(14158)
- 2011(12548)
- 2010(12464)
- 2009(11167)
- 2008(10321)
- 2007(8480)
- 2006(7250)
- 2005(5586)
- 学科
- 济(58922)
- 经济(58857)
- 业(40998)
- 管理(40790)
- 企(29446)
- 企业(29446)
- 农(29339)
- 方法(27664)
- 数学(25036)
- 数学方法(24646)
- 农业(19773)
- 中国(16082)
- 业经(16052)
- 财(15557)
- 地方(13084)
- 环境(12460)
- 制(11287)
- 学(10737)
- 发(9881)
- 理论(9260)
- 划(9045)
- 务(8984)
- 财务(8953)
- 财务管理(8936)
- 和(8775)
- 企业财务(8515)
- 技术(8400)
- 贸(8285)
- 贸易(8274)
- 银(8234)
- 机构
- 学院(198333)
- 大学(194231)
- 管理(79854)
- 济(79308)
- 经济(77547)
- 理学(69922)
- 理学院(69215)
- 管理学(67957)
- 管理学院(67569)
- 研究(61374)
- 中国(47163)
- 京(38966)
- 科学(36643)
- 财(34791)
- 农(34528)
- 中心(31913)
- 业大(30198)
- 江(29458)
- 财经(28296)
- 所(27296)
- 范(27090)
- 师范(26846)
- 经(25994)
- 农业(25257)
- 研究所(25037)
- 经济学(24562)
- 北京(23488)
- 州(23467)
- 院(23239)
- 经济学院(22338)
- 基金
- 项目(146588)
- 科学(117055)
- 研究(111095)
- 基金(106997)
- 家(92267)
- 国家(91414)
- 科学基金(80234)
- 社会(72192)
- 社会科(68145)
- 社会科学(68130)
- 省(58285)
- 基金项目(57201)
- 教育(51797)
- 自然(50247)
- 自然科(48997)
- 自然科学(48987)
- 划(48493)
- 自然科学基金(48053)
- 编号(45568)
- 资助(41638)
- 成果(35010)
- 重点(32928)
- 部(32554)
- 发(32079)
- 创(31176)
- 课题(30835)
- 国家社会(30495)
- 创新(29005)
- 教育部(28456)
- 制(28445)
共检索到2807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乔杰 洪亮平 王莹
乡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处理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生态与人的关系是新时期乡村规划的工作重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需求。从生态学理念和人本主义思想的语境出发,提出生态学理念下乡村规划的三个重要层次:个体的生计层次、种群的生境层次、群落的村社层次。并以此构建乡村规划的人本主义工作逻辑:以"人地关系调查"为工作基础,构建"县—乡—村"空间协作平台;树立适应基层发展诉求、尊重村民的价值观,围绕"乡贤指导+规划引导"的价值核心;遵循"低技术、高参与、众筹智慧"的规划策略。实现乡村发展要素的统筹协调,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系统的综合效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洪亮平 乔杰
乡村认知是乡村规划的基础和前提。从"乡村"概念的辨析入手,指出"乡土性"是乡村认知的本质所在。通过对我国现有法规体系和制度设计的梳理,提出乡村规划必须以村民为主体,乡村规划应纳入到乡村事务及其管理之中。依据乡村认知的多维性与动态性,构建了规划视角下乡村认知与调查的总体框架。
关键词:
乡村 乡村规划 乡村认知 乡土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丽莉 曾亿武 郭红东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在经历了起步摸索阶段(1979-1993年)、基础培育阶段(1994-2003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04-2017年)以后,进入了全面提升阶段(2018年开始),亦即数字乡村建设阶段。作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新阶段,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要义是实现高质量的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和农村全方位数字化发展,技术进步、深化改革和利益均衡则构成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底层逻辑。然而,一些地方数字乡村建设存在诸如工作重心落在硬件设备上、数字形式主义滋生蔓延、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过度依赖运营服务商等实践误区,背离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要义和底层逻辑,亟须纠正。建立系统有力的保障机制、增强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调整公共资源的分配方式以及提升干部群众的数字素养,是优化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华胤 王燕
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内在要求,而推进秸秆生态化处理是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农民生态责任意识淡薄,甚至成为农业“排碳者”。多元主体合作是“双碳”治理的最优选择。以往研究多关注乡村生态合作治理的制度设计和对策优化,基于“双碳”视角可以发现“秸秆悖论”的治理密码。碳责任是一套结构复杂的责任体系,是生产者和治理者的共同责任。碳责任归因、多元主体协商、责任份额调适、多维责任交互是达成合作的内在机制。在责任范围交互、责任量度匹配、激励性三个维度作用下,以责任内容为驱动力,可以生成层级“共责立方体”的模型。基于责任视角下的合作治理逻辑为基层政府组织农民有效参与低碳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借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云生 张喜红
良性的乡村关系是国家治理进入村庄社会的重要通道。基于合作治理理论视角和“结构—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发现吉林省X乡S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建构了一种乡村合作的治理模式。二者在“民俗博物馆”项目的筹划、建设与运营整个过程中,围绕利益诉求、行动规则、资源配置及行动选择进行了一系列紧密互动。这种治理模式打破了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阻隔,实现了体制推动与社会动员的互补,进而使乡村两级利益诉求同时得到了满足。乡村合作治理的生成逻辑在于,乡村基于特定目标达成合作共识,并以资源互补和优势合作的方式提高集体行动能力,进而在平等协商的互动中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在需求与响应、互赖与共享、认同与协商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合作治理机制得以生成。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合作治理 乡村振兴 生成逻辑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云生 张喜红
良性的乡村关系是国家治理进入村庄社会的重要通道。基于合作治理理论视角和“结构—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发现吉林省X乡S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建构了一种乡村合作的治理模式。二者在“民俗博物馆”项目的筹划、建设与运营整个过程中,围绕利益诉求、行动规则、资源配置及行动选择进行了一系列紧密互动。这种治理模式打破了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阻隔,实现了体制推动与社会动员的互补,进而使乡村两级利益诉求同时得到了满足。乡村合作治理的生成逻辑在于,乡村基于特定目标达成合作共识,并以资源互补和优势合作的方式提高集体行动能力,进而在平等协商的互动中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在需求与响应、互赖与共享、认同与协商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合作治理机制得以生成。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合作治理 乡村振兴 生成逻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飞 罗挽澜
乡村规划的兴起与发展与国家大政方针息息相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规划建设是实现城乡互补及协调发展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来,乡村规划受到了各领域特别是规划界的空前关注。进入“十四五”,我国乘势而上踏上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是扭转了之前以城市为核心的规划理念。由此,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日益活跃。由南阳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闫欲晓执笔、吉林人民出版社发行的《现代城乡规划设计与创新应用研究》一书,对城乡规划设计展开了系统研究,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沈费伟
为了更好地阐述乡村振兴的机理与治理逻辑问题,本研究基于赋权理论的研究视角,以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英国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对英国乡村振兴的发展概况和实践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出英国乡村振兴的主要特征及优势,进而在赋权理论的纵向放权与横向能力培育相结合的思路上,从个人赋权、组织赋权以及社区赋权3个层面提炼出英国乡村振兴成功经验对中国乡村振兴的有益借鉴。
关键词:
赋权理论 乡村振兴 振兴机理 治理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颖婕 许亚萍
乡村产业融合是未来乡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振兴乡村经济的路径选择。文章从社会发展模型出发,分别从文化、制度、资源、技术四方面分析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运行机理和实践逻辑,总结得出在资源禀赋、技术革新、制度供给、文化交融四位一体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乡村产业势必紧密依托市场需求、产业公地、管制放松、主体例疑似方面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提档升级,通过产业融合确保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市场竞争力,实现更高的附加值。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明辉 乔露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农业强国与乡村产业振兴通过保障食物安全供给、农业全链竞争力提升、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形成了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的联动机制。农业强国建设视域下的乡村产业振兴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乡村发展实践表明,乡村产业振兴仍然面临农业基础不稳固、城乡产业融合程度低、乡村产业生态化程度低、小农户与现代化衔接力度不足的现实难题,要积极推进科技强农、组织联农、城市带农、绿色兴农等实践路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九霞 黄凯洁 王学基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直面乡村社会发展困境,以乡村的多维发展重塑合理的新型城乡关系。文章基于对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的探讨,借助傣族园村寨、双廊村、天龙村、落水村和明月村等多案例研究,具体分析旅游推动乡村在不同维度上的振兴实践,研究认为:旅游发展为乡土空间重聚发展主体,将各类经济生产要素注入乡村,实现乡村在经济层面的产业结构多元化和空间多功能化,文化层面的物质文化保存与修复和精神文化的调适与再造,治理层面的内生自组织治理优化和网络治理的构建与深化,有效缓解甚至逆转乡村多重危机;同时,旅游发展在推动乡村各层面发展的过程中释放乡村居民的自主性,构建地方和外部力量的互动场域,共同推动乡村实现"新内生性发展"和持续振兴。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多元内在关系,为我国乡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和贫困消除提供指导。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姚荣
文字作为以学校为载体的一种社会建制,自古以来似乎具有着神奇的魔力。国家、地方社会乃至村落空间竞相争夺乡村教育这一重要场域,其意义也伴随着乡土中国秩序维系、国家政权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以及乡土社区重建等议题的提出而不断嬗变。基于"制度与生活"互动的分析框架,考察我国乡村教育的百年变迁历程,发现"文字"的意义嬗变往往饱含了丰富的叙事,对其实践策略的深度解读本身有着重要的社会学意涵。国家主义宰制下被征用的文字被赋予"治理术"的意义,开启了历时百年的"文字下乡"运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主义主导下"遭遇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钊启 刘科伟
"农村再生"是在台湾地区农村发展面临村庄空心化、老龄化、居住环境质量衰退以及内卷化的现实情境下提出的,通过"社区赋权"与居民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将制定社区发展规划的权利交还给农民,实现村庄"自下而上"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社区文化与产业发展进行扶持,使得农村获得内生的再生动力。文章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农村再生"的政策理念与实践方式进行解读与介绍,并基于解决三农问题的视角,总结出"农村再生"经验在居民管理、村庄营建与农业发展方式层面上对大陆地区农村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台湾 农村再生 农村社区 社区赋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松涛 张伸阳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需进一步探讨。基于乡村旅游产业的实践,以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典型代表为分析对象,提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实践模式,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中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与意义。采用内容分析法,阐释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内生动力机制、差异化策略及乡村旅游空间生产能力的意义。其中,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包括识别资源优势、提升产业吸引力和塑造品牌文化;差异化策略在于技术创新、关系网络重构和乡村性意义建构;空间生产是由感知下的乡村空间实践、主题化的乡村空间表征和流动性的乡村表征空间共同呈现。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松涛 张伸阳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需进一步探讨。基于乡村旅游产业的实践,以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典型代表为分析对象,提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实践模式,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中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与意义。采用内容分析法,阐释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内生动力机制、差异化策略及乡村旅游空间生产能力的意义。其中,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包括识别资源优势、提升产业吸引力和塑造品牌文化;差异化策略在于技术创新、关系网络重构和乡村性意义建构;空间生产是由感知下的乡村空间实践、主题化的乡村空间表征和流动性的乡村表征空间共同呈现。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