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91)
2023(16601)
2022(14546)
2021(13738)
2020(11400)
2019(26326)
2018(26191)
2017(50598)
2016(27738)
2015(31495)
2014(31463)
2013(30897)
2012(28334)
2011(25427)
2010(25426)
2009(23569)
2008(22862)
2007(20271)
2006(17345)
2005(15062)
作者
(78748)
(65781)
(65708)
(62475)
(41700)
(31594)
(29963)
(25883)
(24695)
(23443)
(22330)
(21956)
(20599)
(20546)
(20325)
(20224)
(20131)
(19474)
(18761)
(18649)
(16395)
(15939)
(15876)
(14905)
(14877)
(14745)
(14556)
(14539)
(13237)
(13010)
学科
(108701)
经济(108588)
管理(77828)
(74676)
(61350)
企业(61350)
方法(52427)
数学(45663)
数学方法(45178)
(31104)
中国(29077)
(28414)
(24422)
贸易(24414)
业经(24185)
(23794)
(23352)
地方(22070)
农业(20831)
理论(19133)
(18955)
技术(17839)
(17676)
财务(17598)
财务管理(17556)
(17388)
企业财务(16508)
环境(16501)
(16103)
银行(16050)
机构
学院(390348)
大学(389220)
管理(153488)
(152529)
经济(149102)
理学(133396)
理学院(131938)
管理学(129630)
管理学院(128935)
研究(126336)
中国(93104)
(81909)
科学(80471)
(69000)
(64370)
(63459)
业大(59778)
中心(58051)
研究所(58017)
(56692)
财经(55927)
(52062)
师范(51597)
北京(51319)
农业(50747)
(50729)
(46129)
(45967)
经济学(45957)
技术(42663)
基金
项目(267838)
科学(209038)
研究(197975)
基金(191317)
(165805)
国家(164400)
科学基金(140485)
社会(122010)
社会科(115427)
社会科学(115397)
(106414)
基金项目(102147)
教育(91985)
自然(90904)
(89073)
自然科(88719)
自然科学(88695)
自然科学基金(87085)
编号(83097)
资助(78436)
成果(67193)
重点(59935)
(58852)
(57590)
课题(56760)
(56116)
创新(52240)
科研(51208)
项目编号(50952)
教育部(50377)
期刊
(163518)
经济(163518)
研究(110442)
中国(72125)
学报(61958)
(58564)
科学(56190)
管理(52777)
(52598)
教育(46947)
大学(46297)
学学(43390)
农业(40596)
技术(34688)
(30186)
金融(30186)
业经(28797)
经济研究(26314)
财经(26221)
(22345)
问题(21892)
(21023)
图书(20980)
科技(19845)
技术经济(19286)
理论(18674)
(18521)
商业(18102)
(17973)
实践(17191)
共检索到5569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建卫  李海红  乔红  王健  
本文以1994—2016年共236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的履历信息进行深度编码分析,采用生存分析法考察高等教育经历等因素对其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从学士至博士阶段接受连续性高等教育的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其副教授阶段的职业发展速度更快,但随着职业发展进入教授职称阶段,这种影响趋于不显著;与男性相比,女性基金获得者教授职称阶段的职业成长更快;而基金获得者博士毕业后"从高到低"的单位流动状况,会增加其教授职称阶段的生存风险,进而加速其职业成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松涛  关忠诚  
本文提出科技人才求学机构矩阵,用科技人才流动邻接矩阵表征科技人才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间的流动。研究科技人才求学期间在不同类别高校之间的流动情况,发现不同高校的科技人才培养水平的层次。根据科技人才流动邻接矩阵,利用各省区的地理坐标数据将科技人才之间的流向与流量展现在地图上,呈现出不同省区市之间科技人才在求学期间的流动状况。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童夏雨  
加强青年人才科学基金资助绩效评估,有利于优化基金资助政策和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以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为例,建立省级青年人才科学基金人才成长绩效、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绩效和项目直接产出绩效的三维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1996—2015年的数据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估,提出适当扩大资助范围、调整资助年龄和资助力度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伟  屈宝强  王运红  彭洁  
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迫切需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的支撑。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例,分析了环境领域高层次人才发表SCI论文产出的总体概况、论文结构以及学术论文的国际影响,了解我国环境领域高层次青年人才成果的特征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基于Pajek软件进一步剖析了论文的合著关系,掌握该学术圈的主要科研合作网络状况,以期为我国科研管理部门制定人才发展计划和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为研究人员自身成长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永春   苏娴   陈成梦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提升国家科技实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有重要作用。青年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成长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创新能力和经济水平。胜任力作为微观层面的个体特质,影响个体的态度与行为,对其职业成长起关键性作用。青年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基于场动力论,实证分析青年科技人才胜任力对其职业成长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青年科技人才的元胜任力、认知胜任力、社会胜任力、职能胜任力对其职业成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组织韧性和政府支持均能加强青年科技人才胜任力对其职业成长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为充分利用组织内外资源,加快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素矿  姚玉鹏  
本文以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探讨其成长成才过程和特征,针对做好我国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培育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柏璐  高耀明  
以1994年至2016年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324位女性科技工作者为研究对象,从总体状况、教育背景及成长环境三个方面描述分析了我国杰出女性科技工作者成长的一般特征,发现教育背景和大学组织环境是影响她们成长的重要因素。改变大学男性气质的组织文化,减少女性科技工作者专业发展障碍,为她们创设更为公平的学术环境,这是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乔锦忠  孙娜  
对"C9大学"2010—2020年316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的履历与学术产出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过半学者有"双培养"经历,以国内博士+国外博士后类型为主,对国外学术训练存在较强依赖。在国外发达国家攻读博士和从事博士后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术产出质量,提升国际合作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高质量、低数量的良性生产方式。随着国外学术训练程度的加深(访学<博士后阶段<博士阶段),学术产出质量与文献国际合作影响力逐次提升,但访学对于学术数量、质量和国际合作能力的提升效应不显著。"国外培养经历"对应用领域学术产出的影响比基础领域更为显著。当前,我国杰出青年群体的学术水平与世界顶尖大学学者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迫切需要形成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的格局。为此,应努力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优化高考制度改革,吸引优秀学生学习理工科;提升课程标准的难度,为有兴趣和潜力的学生举办数理特色高中或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田起宏  刘正奎  
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我国人才和教育战略的要求,也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本研究通过对2003年至2011年的1589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获奖者的基本情况、成长历程及早期成长环境的分析,探讨了青年科技创新型人才在成长过程中体现出的一般特征及影响人才成长的早期因素,旨在为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早期培养和科技人才的自身成长提供启示和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常林朝,邵俊岗  
一、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基本情况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根据河南省曹策问教授等六位老一代知名专家学者的倡议,经过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同意,在1995年设立的。旨在促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迅速成长,加速扶植、培养河南省跨世纪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陈雪怡   潘云涛   马峥   张贵兰   张柏祯   任倩  
青年人才是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关注科学基金对科研人员研究方向的资助导向,有助于青年人才实现创新突破、聚焦前沿。从“环境-动机-行为”视角,本文依据主题的凝聚性、合作的持续性和团队的稳定性3个维度设定了7个反映杰出青年研究方向聚焦的量化指标,以2018—2020年“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在基金资助下,学者们的研究主题越发深入,与同领域学者的合作持续加强,内部的学术团队越发稳定。观测杰出青年3个阶段的综合评分,分析研究方向的变化趋势,发现在基金资助下,95%的学者研究方向趋于聚焦,包括逐渐聚焦、缓慢聚焦、聚焦稳定和延迟聚焦4类;5%的学者研究方向趋于不断拓展,与其学科演变和不断融合发展有密切关系。从基金项目管理的视角,建议通过基金项目引导学者开展兴趣驱动、目标明确的研究,为学者们提供稳定、持续的基金项目支持,以保障其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瞿群臻  高思玉  汪鹏飞  唐梦雪  宫准  牛萍  
工程院院士作为战略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引领中国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对其成长的研究已成为众多领域关注的焦点。本文以2011—2019年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250名院士的履历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采用生存分析法研究院士成长过程中各因子的影响效果。Kaplan-Meier分析表明,工作单位性质对教授阶段的成长不显著,但随着职业生涯进入院士阶段,这种影响趋于显著。Cox分析结果表明,有过海外留学经历、最高学历授予单位为科研院所、发表的SCI与EI均对教授阶段的生存风险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从而加快教授阶段的成长;年龄、接受过连续性高等教育经历降低院士阶段的生存风险进而延缓院士阶段的成长,最高学位类型为医学、国家科学技术奖则增加院士阶段的生存风险进而加快院士阶段的成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泽厚  王洁琼  
青年拔尖科技人才三维资本指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以112名青年拔尖科技人才作为研究对象,从发展生态学角度将青年拔尖科技人才的成长环境分为求学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通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青年拔尖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与三维资本之间的关系,发现求学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三维资本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与三维资本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基于此,高校应促进形成科研团队,工作单位应提高工资待遇,国家应设立青年拔尖科技人才出国留学专项项目,家庭成员应增强家庭环境意识。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高振  王帆  
高校青年科技人才是一个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创造力活跃的群体,是推动高校科研队伍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科技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具备独特的成长规律。当前,我国在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中,面临项目资助体系不完善、科研经费短缺、保障性激励制度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现状,为更好地促进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欧桂燕  岳名亮  吴江  马廷灿  
随着学科交叉广度与深度的增强,科研合作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主要以合著论文的形式广泛存在。有效的科研合作有助于资金流动、增加科研产出,从而促进学术职业生涯的有效开展。本文以2001—2010年化学领域23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简称"杰青")为例,通过履历分析方法获取杰青基本信息与工作经历,基于SCI合著论文对比分析杰青获得者在其学术职业生涯阶段三个关键时间节点合作模式与合作角色的演变特征,以期为把握杰出科研人员的成长规律提供一定认识。研究结果发现,当站在更高的学术高度,拥有更多的科研资源与学术人脉时,杰青获得者与国内其他高校(机构)学者的合作也进一步加强;合作角色也随着学术经验、声望的提高产生明显的转化,从晋升正高职称前的执行者角色逐渐转化为以指导者身份为主导;在整个学术职业生涯中,杰青获得者科研合作贡献度逐渐提升,而后趋于平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