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81)
2023(16310)
2022(13994)
2021(12927)
2020(11057)
2019(24985)
2018(24559)
2017(46542)
2016(25287)
2015(27896)
2014(27176)
2013(26384)
2012(23873)
2011(21247)
2010(20860)
2009(19566)
2008(18712)
2007(16351)
2006(13753)
2005(11735)
作者
(72149)
(60389)
(60388)
(57181)
(38205)
(29355)
(27465)
(23820)
(22900)
(21195)
(20341)
(20209)
(18972)
(18909)
(18841)
(18511)
(18459)
(17980)
(17419)
(17361)
(15035)
(14662)
(14299)
(13726)
(13715)
(13381)
(13374)
(13324)
(12263)
(12140)
学科
(97270)
经济(97162)
管理(72408)
(67461)
(55260)
企业(55260)
方法(48560)
数学(43236)
数学方法(42703)
(27223)
(26933)
中国(24189)
业经(21258)
(20978)
(19594)
贸易(19591)
(19054)
地方(18721)
农业(18108)
环境(18008)
(17424)
财务(17370)
财务管理(17332)
(16552)
企业财务(16420)
技术(14789)
(14653)
(14395)
理论(14318)
(13956)
机构
学院(348548)
大学(346669)
(137616)
管理(135693)
经济(134901)
理学(118971)
理学院(117671)
管理学(115338)
管理学院(114734)
研究(111793)
中国(83170)
科学(73213)
(71114)
(64415)
(61195)
业大(57586)
(56190)
中心(53828)
研究所(51886)
农业(51453)
(50280)
财经(50214)
(45776)
(43982)
师范(43373)
北京(43146)
经济学(42427)
(40558)
(40211)
经济学院(38712)
基金
项目(248821)
科学(195196)
基金(181747)
研究(173438)
(161397)
国家(160081)
科学基金(137158)
社会(110929)
社会科(105209)
社会科学(105178)
(98126)
基金项目(97079)
自然(92174)
自然科(90132)
自然科学(90102)
自然科学基金(88462)
(83235)
教育(80241)
资助(73731)
编号(69319)
重点(56411)
(53897)
成果(53588)
(52654)
(52248)
科研(49496)
创新(48911)
计划(47899)
课题(46779)
国家社会(46321)
期刊
(139184)
经济(139184)
研究(88637)
学报(61852)
中国(59534)
(56939)
科学(54184)
(48407)
管理(45744)
大学(45450)
学学(43392)
农业(38688)
教育(30081)
技术(28992)
(26471)
金融(26471)
业经(24766)
财经(23770)
经济研究(23322)
(20617)
(20388)
问题(18762)
(18574)
统计(17459)
科技(16869)
(16348)
商业(16259)
技术经济(16131)
资源(16078)
图书(15981)
共检索到4819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华  周田原  张贵科  刘学军  邓韶辉  
随着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行,城市内迁居行为日趋频繁。洞悉不同年龄段居民迁居内在驱动力,能为城市居住环境规划与建设改善提供依据。论文利用2019年与2021年武汉市手机信令等多源数据,以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视角,识别武汉市四环内不同年龄段居民交通小区迁居强度,并提出建成环境因子特性与迁居强度关系模型,探讨居民生活圈内各建成环境因子对多年龄段居民迁居影响的特性差异。研究发现:(1)不同年龄居民的迁入与迁出强度在不同城市区位上存在分异,19~39岁居民相较于40岁以上居民迁居更频繁;总体呈现内环线的交通小区迁入与迁出强度表征偏高,且均大于外环线的交通小区。(2)公共服务设施、交通便利度和居住环境维度内相关指标是影响居民迁居决策的重要因素,由于不同年龄段居民居住需求不同,部分变量因子在不同年龄段下特性分异明显。考虑到各年龄段居民迁居强度及因子特性不一,相关规划决策需采取差异化的建成环境改善措施,科学引导不同年龄居民迁居,优化城市人口分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付雄武  王长珍  沈平  
"规土融合"作为改革转型的热点和难点备受行业的关注。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为管理和技术工作者提供动态监测监管和可持续研究的平台,破解当前用地难、技术平台不统一的局面,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近年来,武汉市依托"规土合一"的行政体制优势,搭建了土地全生命周期智慧监管平台,攻克特大城市土地利用监管难题,初步实现了"一张蓝图"管到底的指导思想,转变了国土规划管理方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在全国具有一定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付雄武  王长珍  沈平  
"规土融合"作为改革转型的热点和难点备受行业的关注。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为管理和技术工作者提供动态监测监管和可持续研究的平台,破解当前用地难、技术平台不统一的局面,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近年来,武汉市依托"规土合一"的行政体制优势,搭建了土地全生命周期智慧监管平台,攻克特大城市土地利用监管难题,初步实现了"一张蓝图"管到底的指导思想,转变了国土规划管理方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在全国具有一定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付雄武  沈平  雷媛  
针对"多规合一"背景下土地利用监管难和各部门信息共享难等问题,本文梳理了土地全生命周期业务流程,基于时空立方体模型建立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关联,提出了基于生命周期模型的土地监管平台解决方案,整合土地、规划、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以实现土地审批流程的纵向关联以及各审批部门之间的数据横向关联,为土地管理的空间化、协同化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梓蒙  刘艳芳  罗璇  仝照民  安睿  
通过优化城市建成环境来营造和发展城市活力是建设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的重要举措。论文以双休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使用人口热力数据量化城市活力的时空分布特征;选用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的SHAP可解释性模型(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GBDT-SHAP)测算城市建成环境对城市活力的非线性影响,并提取关键变量的最佳阈值。结果表明:(1)双休日武汉市主城区城市活力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时间、空间和功能异质性。城市活力在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中心高、外围低”的特征;在时间上,从7:00开始逐渐提升,下午和晚间达到顶峰。(2)武汉市主城区建成环境显著影响了城市活力强度,且其非线性影响和阈值效应明显:大型商圈的影响阈值大致在3000~4000 m,地铁对城市活力的影响主要在城市内部且地铁站服务范围在1500 m以内,POI混合度超过0.4后会抑制城市活力。SHAP模型弥补了传统多元线性模型在可解释性上的不足。(3)到CBD的距离、离地铁站距离、天空开敞度以及商业类型存在时间驱动效应,随时间变化对城市活力的影响重要性会发生相应变化。研究结果可为武汉市主城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贯彻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理念,做好地铁交通与大型商圈的衔接,是增强城市活力的有效措施;设置户外开放空间,有利于促进居民晨练和社会活动;增加小型餐饮和娱乐场所也是增强夜间活力的措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牛强   胡金鹏   梁晓倩   刘晓阳   伍磊  
准确把握城市内部人口动态变化规律,有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社会空间结构。既有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尺度的人口总量及分布变化,对于城内迁居导致的人口动态变化过程缺乏关注,其测度方法、特征规律等尚待探讨。论文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以武汉市为例展开实证分析,构建人口动态变化的“规模—方向—动静”三维测度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方法,解析城内迁居带来的街区尺度人口动态变化特征,探究人口动态变化综合类型及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心城区到近郊区的人口动态变化具有“高活跃→中活跃→非活跃”的规模特征、“出入大致平衡→严重失衡”的方向特征以及“静态为主→动态为主”的动静特征;(2)武汉都市发展区人口动态变化综合类型共有5类,其中高活跃增长动态型和高活跃流失弱动态型主要穿插分布于中心城区和近郊区组团的核心区,中活跃微流失弱动态型主要分布在上述两类的外围,低活跃微增长强动态型与低活跃平衡动态型分布于中心城区边缘和近郊区组团外围;(3)武汉都市发展区内部人口动态变化综合类型具有“中心—外围”嵌套结构,中心城区与近郊区之间人口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异主要与区位、居住环境品质有关,中心城区内部、近郊区组团内部的空间分异则主要与产业发育及类型有关。研究拓展了人口迁移和人口变化研究领域的理论方法,为优化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精细化制定居住空间供给政策等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毛帅永  焦利民  许刚  李泽慧  
研究城市不同要素空间集聚水平与层级差异、明确城市各职能中心分布,对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发展引导和规划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别采用兴趣点(points of interest, POI)、夜间灯光和路网3种数据,利用局部等值线树算法,识别武汉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表明:①武汉不同城市要素的总体集聚水平不均衡,其中在汉阳集聚水平较低,在汉口和武昌集聚水平较高,特别是二环以内区域;②武汉中央活动区发展比较均衡,内部各城市要素高度集聚,随着向外扩展,部分城市要素易于在局部集聚形成城市中心;③结合武汉圈层发展布局,城市中心沿环线的"商-住-工"职能分布模式逐步确立,其中内环以及二环区域已形成稳定的商服中心;二环附近综合组团内部出现了较具代表性的居住中心;三环外的沌口和武钢主导发展工业,是典型的工业中心。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煜  刘虹  孙建军  
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化技术为人文学科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工具、新平台和新内容,推动了人文学科研究范式和研究内容的变革。对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脉络进行可视化对比分析,可以为我国该主题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基于WoS和CSSCI数据库,利用VOSviewer、Ucinet、Origin8.0、TDA等分析工具,探析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发展的知识脉络,全面揭示数字人文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从生命周期划分、合作网络图谱、热点主题图谱和学科演进图谱4个维度反映国内外数字人文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国内相关研究及发展状况提出建议。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王丹惠  赵鸿  
1999年,联合国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环境会计体系。我国于2001年6月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环境会计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仍存在诸多改进空间。本文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黄建瓯  鲁兵  罗方  
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建设工程各个阶段的环境成本,提出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核算流程,强调应对建设工程环境成本进行实务量和价值量核算,提出具体的建设工程环境污染成本的量化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陈芳  
文章通过引入生命周期理论,针对电子消费品行业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电子消费品制造企业进行深入观察和研究,将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市场策略和牛鞭效应对企业造成的财务影响相结合。通过详细分析供应链牛鞭效应对企业财务产生的连锁反应及该财务连锁反应的危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方案,以削弱牛鞭效应导致的财务影响,从而使资金在供应链内顺畅地流动,加速供应链增值。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陈芳  
文章通过引入生命周期理论,针对电子消费品行业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电子消费品制造企业进行深入观察和研究,将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市场策略和牛鞭效应对企业造成的财务影响相结合。通过详细分析供应链牛鞭效应对企业财务产生的连锁反应及该财务连锁反应的危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方案,以削弱牛鞭效应导致的财务影响,从而使资金在供应链内顺畅地流动,加速供应链增值。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项振海   盛杰   班鹏飞   李青  
探究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效应是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关键。文章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首先基于人口热力数据测度多时段街道活力,其次利用街景数据、POI数据及OSM路网数据构建基于宏观街区构成和微观街道特质的多维度建成环境指标体系,最后引入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不同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影响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时间上,武汉市主城区内中高活力街道在9:00—18:00间整体占比最多。空间上,街道活力在各时段整体呈“东核西带、多点聚集”分布。(2)基于宏观街区构成的二维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整体较微观三维街道建成环境更为明显。(3)各建成环境要素对街道活力影响的时空异质性显著。距娱乐休闲设施最近距离和围合度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整体具有稳健的时空变化特征,接近度、功能混合度、功能设施密度和天空开敞度次之,距综合商场最近距离、街道高宽比和交通安全设施占比则表现了明显的时空局部显著效应。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宋丹宁  田昆儒  
一、智力资本概述"智力资本"这一概念由西方经济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经过各界学者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已取得一系列的成果。从时间上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1年~1995年为第一阶段,研究重点主要为对智力资本实践和应用的探讨;1996年至今为第二阶段,主要侧重于智力资本要素的资本化以及如何提高其应用程度。斯堪迪亚公司于1997年在年报中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份智力资本财务报告,之后也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尝试编制智力资本报表,从而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仝照民  安睿  刘耀林  
城中村作为带着农民特色和阶级混杂重塑的空间,为弱势劳动群体融入城市化体系、实现反资本而不反市场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了保障。探讨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机制,开展城中村建成环境改造,对于解决弱势群体通勤和就业困难意义重大。论文基于武汉市2018年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数据,以公共交通通勤方式选择作为二元分类因变量,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分析建成环境与城中村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非线性关系与阈值效应,结果显示:普遍长距离通勤的城中村居民对公共交通系统依赖性强,建成环境的非线性影响和阈值效应明显,弥补了传统线性模型在可解释性上的不足;其中公交站可达性预测贡献度最大(19.89%),阈值分别在300 m和1000 m左右,在城中村改造时应尽量满足直线距离300 m公交站点可达,保证1000 m内存在公交线路,其余变量也有相似的可解释性。研究得到的建成环境影响的优先层次和最有效的空间属性范围将为提升城中村居民就业和通勤公平,实现区域包容、协调的城镇化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