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29)
- 2023(11817)
- 2022(9814)
- 2021(9027)
- 2020(7286)
- 2019(16085)
- 2018(15831)
- 2017(30399)
- 2016(16195)
- 2015(17768)
- 2014(16952)
- 2013(16501)
- 2012(14579)
- 2011(13315)
- 2010(13323)
- 2009(12991)
- 2008(12456)
- 2007(11221)
- 2006(9958)
- 2005(8838)
- 学科
- 济(62563)
- 经济(62460)
- 业(56997)
- 农(49412)
- 管理(48241)
- 企(36507)
- 企业(36507)
- 农业(32985)
- 业经(22747)
- 方法(20075)
- 财(18816)
- 制(18575)
- 数学(16768)
- 中国(16741)
- 数学方法(16576)
- 体(13648)
- 农业经济(12435)
- 地方(12048)
- 发(11644)
- 贸(11418)
- 贸易(11413)
- 务(11268)
- 财务(11244)
- 财务管理(11219)
- 易(11191)
- 银(10871)
- 银行(10862)
- 策(10844)
- 企业财务(10634)
- 行(10370)
- 机构
- 学院(224363)
- 大学(216281)
- 济(93921)
- 经济(92094)
- 管理(86853)
- 理学(75420)
- 理学院(74701)
- 管理学(73587)
- 管理学院(73181)
- 研究(71297)
- 中国(56669)
- 农(53208)
- 财(44488)
- 京(43187)
- 科学(40902)
- 农业(40162)
- 业大(37118)
- 中心(34585)
- 财经(34455)
- 江(34352)
- 所(34164)
- 经(31232)
- 研究所(30439)
- 范(28464)
- 师范(28242)
- 经济学(27829)
- 州(26796)
- 经济管理(25975)
- 北京(25804)
- 院(25070)
- 基金
- 项目(150354)
- 科学(120086)
- 研究(116831)
- 基金(109455)
- 家(93755)
- 国家(92823)
- 科学基金(80789)
- 社会(76860)
- 社会科(72375)
- 社会科学(72363)
- 省(60535)
- 基金项目(58066)
- 教育(52466)
- 编号(49541)
- 划(48917)
- 自然(48891)
- 自然科(47708)
- 自然科学(47700)
- 自然科学基金(46855)
- 资助(41739)
- 成果(39444)
- 制(35655)
- 部(33781)
- 发(33610)
- 重点(33461)
- 课题(33045)
- 创(32393)
- 国家社会(31988)
- 农(31450)
- 性(30656)
- 期刊
- 济(113277)
- 经济(113277)
- 研究(63843)
- 农(59097)
- 中国(47967)
- 农业(39864)
- 财(35269)
- 学报(31658)
- 科学(30991)
- 管理(29017)
- 业经(26317)
- 大学(26010)
- 学学(25003)
- 融(23784)
- 金融(23784)
- 教育(23143)
- 业(18288)
- 技术(17979)
- 财经(16811)
- 问题(15743)
- 经济研究(15505)
- 农业经济(14915)
- 农村(14824)
- 村(14824)
- 经(14400)
- 版(13456)
- 世界(12131)
- 经济问题(11316)
- 社会(10700)
- 现代(10591)
共检索到3347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瑞琴 叶敬忠
农村留守老人的供养制度主要包括以种植或养殖为基础的自我供养、以晚辈支撑为基础的后代供养和以福利支持为基础的社会供养。对中国留守老人而言,"居家养老"仍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符合乡村现实的养老方式。目前,"居家养老"所依靠的自我供养和后代供养逐渐呈现衰微的趋势,社会供养也十分有限。文章通过对留守老人社会角色的重新认知,可以发现他们并非"废弃的生命",而是乡村重要的根基。立基于留守老人生命价值的供养制度应当包含:基于"分享"理念的福利制度,使留守老人从社会财富中分得应有份额;基于"大健康"理念的医疗制度,对留守老人的健康进行防微杜渐式关照;以"自下而上"理念为基础的文化制度,使留守老人真正获得精神喜乐。
关键词:
生命价值 居家养老 供养制度 大健康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瑞琴 叶敬忠
农村留守老人的供养制度主要包括以种植或养殖为基础的自我供养、以晚辈支撑为基础的后代供养和以福利支持为基础的社会供养。对中国留守老人而言,"居家养老"仍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符合乡村现实的养老方式。目前,"居家养老"所依靠的自我供养和后代供养逐渐呈现衰微的趋势,社会供养也十分有限。文章通过对留守老人社会角色的重新认知,可以发现他们并非"废弃的生命",而是乡村重要的根基。立基于留守老人生命价值的供养制度应当包含:基于"分享"理念的福利制度,使留守老人从社会财富中分得应有份额;基于"大健康"理念的医疗制度,对留守老人
关键词:
生命价值 居家养老 供养制度 大健康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叶敬忠 贺聪志
本文以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乡城流动为背景,通过对五个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实地调查,分析和考察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留守老人主要靠家庭养老,老人自己的劳动收入和子女的经济支持是留守老人主要的生活来源。八成左右的留守老人还要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进行自养。社会保障体系对留守老人的覆盖面非常小,保障水平低。子女外出务工导致传统的供养资源出现货币化趋势,同时使礼物日益成为维系代际情感关系的新型供养资源。然而,虽然外出务工有利于提高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能力,但外出子女的经济供养水平普遍非常低,留守老人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关键词:
留守老人 经济供养 乡城迁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琳
当前,中西部地区农村留守老人普遍陷入价值边缘化困境,家庭地位和社区地位的边缘化导致留守老人遭遇自我认同危机。基于中部S县的田野调查发现,县级政府引导的农村互助养老实践通过内外联动,形成了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社区层面缓解留守老人精神生活困境的重要方式。通过关系重建、空间重构和认知重塑,留守老人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重新建立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摆脱边缘化的价值体验。在县域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应重视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将村庄社区重新建设为留守老人的精神家园。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琳
当前,中西部地区农村留守老人普遍陷入价值边缘化困境,家庭地位和社区地位的边缘化导致留守老人遭遇自我认同危机。基于中部S县的田野调查发现,县级政府引导的农村互助养老实践通过内外联动,形成了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社区层面缓解留守老人精神生活困境的重要方式。通过关系重建、空间重构和认知重塑,留守老人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重新建立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摆脱边缘化的价值体验。在县域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应重视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将村庄社区重新建设为留守老人的精神家园。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维 胡可馨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生命周期的农村留守女性都在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社会代价与压力。国家的经济社会重构和传统父权制的双重压制,剥夺了她们与男性平等的流动机会,还使其在家庭中承担了远远超越于传统性别规范所要求的多重角色。家庭生命周期中接替出现的再生产刚性需要,使她们一生都难以逃离不断被留守的命运:从孤独成长的留守女童,到孤独持家的留守妇女,再到孤独养老的留守老人。在其漫长而又短暂的生命史中,她们所遭遇的是一个孤独的留守人生。
关键词:
留守女童 留守妇女 留守女性老人 生命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从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视域看,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结构受到宏观历史情境、变量及其他政策序列、行为主体博弈互动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历史变迁具有路径依赖和渐进转型的特性,存在关键节点并呈现为断裂平衡的过程。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应打破"历史否决点"并适应新的制度环境,不断推动制度的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许敏 宋士云
五十年来,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大致历经了三次模式的选择,即:1956-1978年主要依靠集体和公益金运行,由生产队或生产大队组织实施的集体供养模式;1979-2001年以村提留和乡统筹为其经费和实物来源的集体供养模式;2002年以来以国家财政供养为主,集体保障、土地保障和社会帮扶为辅的现代社会保障模式。
关键词:
五保对象 五保供养制度 社会保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莉 李鹏辉
本文从社会资本和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四川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健康的影响因素,并检验资源强化和资源替代两个理论。研究发现:"留守"这一状态对农村老人精神健康有不利影响;亲属和朋友社会资本对改善留守老人精神健康有重要作用;女性留守老人的精神健康比男性老人更差;不同类型社会资本对留守老人精神健康的促进作用有性别差异。并提出建议在农村社区倡导邻里互助,引入社会工作,帮助老人建立良好的社会资本网络,进而促进留守老人精神健康。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枫
在我国人口迅速老化、未富先老的背景下,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养老保障问题,而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当前,随着非农就业和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常住人口迅速老化。外出务工子女无法照顾留守父母,传承上千年的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失能老人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失能老人的养老需求更难得到有效满足,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通过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实地调研,在充分认识我国农村失能老人养老现状和困境的基础上,本文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尊重和顺应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和家庭结构变迁的现实趋势,建设以失能救助为基础的农村养老照护体系。
关键词:
失能老人 长期护理 农村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王彦方 王旭涛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大家庭养老观念与制度日渐衰退,而新型的有效养老制度又未建立起来,农村老人的养老状况令人担忧:经济支持缺乏、生活无人照料、精神世界日益孤独。那么,影响农村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有哪些?对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农村老人又是基于什么原因做出其选择的?本文采用2013年4月在四川省泸州市开展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所选取的影响老人生活满意度的显著解释变量中,生活照料满意度、年收入、日常花费主要来源、享受过新农村合作医疗、儿女孝顺程度、政府和社会关心程度等6个因素对其影响是正向的;年龄、文化程度对其影响是负向的。在所选取影响老人养老模式...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伍海霞
本文再界定农村留守老人概念,利用调查数据比较分析非留守、准留守和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探析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子女的供养水平低、生活水平低是农村留守、准留守与非留守老人共同存在的问题,留守和准留守老人更有可能生活在贫困之中。来自子女的非正式支持、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主的正式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农村留守老人 生存现状 社会支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苏燕华 刘丽丽
大量青壮劳力进入城市打工或投资创业,出现了好多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妇女、儿童一般都有进城工作、居住的愿望,而留守老人则故土情结非常浓厚,不愿离开农村这片自小生活、生养自己的土地而进城居住,带来非常棘手的养老问题,子女接其进城,父母不愿;回农村老家伺候父母,城中工作又会丢失。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对留守老人进行正确、充分的心理调剂,借以妥善解决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进而为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
留守老人 故土情结 农村养老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杜鹏,丁志宏,李全棉,桂江丰
本文利用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 2 0 0 4年 7月在安徽省寿县、河北省承德县和河南省浚县等 3地调查的数据 ,对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后对留守老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后 ,留守老人在居住方式上逐渐呈现出空巢化和隔代化 ;留守老人的家务负担和农业劳动负担都有所加重 ,而且在生活和经济等方面 ,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 ,留守老人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 ,但孤独感加重。此外 ,外出务工子女的孝顺观念没有因为外出发生明显的改变
关键词:
农村 子女外出务工 留守老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卢海阳 钱文荣
本文基于2013年15省市978个农村留守老人的实地调查数据,从劳动参与、子女经济支持、亲子关系等方面对其生活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子女外出务工加重了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负担,且一定程度上使得老人与子女间的关系疏远,但也为改善留守老人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子女的就地就近转移对提高老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化程度、农业技能状况和社会身份对留守老人的收入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隔代监护促进了老人与子女间的关系并提高了老人的生活满意度。
关键词:
留守老人 就近迁移 计量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