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28)
2023(2129)
2022(1637)
2021(1811)
2020(1307)
2019(3185)
2018(3332)
2017(4299)
2016(3712)
2015(4287)
2014(4521)
2013(3556)
2012(3323)
2011(3173)
2010(3401)
2009(2736)
2008(2571)
2007(2452)
2006(2282)
2005(2152)
作者
(7003)
(5631)
(5601)
(5503)
(3653)
(2787)
(2734)
(2410)
(2185)
(2138)
(1988)
(1971)
(1961)
(1811)
(1797)
(1795)
(1761)
(1719)
(1715)
(1672)
(1662)
(1532)
(1505)
(1365)
(1364)
(1337)
(1267)
(1247)
(1218)
(1211)
学科
教育(18204)
中国(8389)
理论(5435)
教学(5297)
(3582)
(3162)
管理(3152)
(3133)
改革(3117)
发展(3072)
思想(3038)
高等(3023)
(2950)
政治(2914)
研究(2894)
(2854)
经济(2851)
思想政治(2777)
政治教育(2777)
治教(2777)
教育改革(2771)
德育(2757)
学校(2499)
学法(2346)
教学法(2346)
(2275)
教育学(2196)
计算(2186)
算机(2172)
计算机(2172)
机构
大学(42358)
学院(37103)
教育(25084)
研究(17086)
(17010)
师范(16982)
师范大学(14307)
(10982)
职业(10164)
教育学(9772)
科学(9081)
技术(8773)
(8212)
北京(7998)
研究所(7463)
(7385)
教育学院(7170)
职业技术(6938)
管理(6656)
中心(6272)
(6183)
技术学院(5797)
(5795)
中国(5655)
(5594)
理学(5476)
经济(5342)
理学院(5272)
教育科(5158)
教育科学(5121)
基金
研究(23228)
项目(20344)
教育(20119)
科学(17357)
成果(13417)
编号(12721)
课题(12478)
社会(11385)
(11194)
基金(10623)
社会科(10428)
社会科学(10427)
(10321)
(9375)
规划(8640)
(8101)
(8033)
国家(7859)
研究成果(7482)
项目编号(7474)
年度(7354)
(7036)
(6681)
(6651)
阶段(6636)
(6510)
(6360)
教育部(6354)
重点(6354)
阶段性(6098)
期刊
教育(43350)
研究(22965)
中国(18558)
职业(10349)
技术(7464)
技术教育(6791)
职业技术(6791)
职业技术教育(6791)
(6335)
经济(6335)
高等(4872)
成人(4601)
成人教育(4601)
高等教育(4347)
大学(4294)
(4247)
论坛(4247)
学报(3823)
(3654)
职教(3539)
发展(3450)
(3450)
比较(3295)
科学(3138)
(2848)
教研(2789)
高教(2789)
图书(2348)
远程(2164)
远程教育(2164)
共检索到694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慧  
伴随着对生命意义的关注,注重生命之美成为生命教育的时代强音。探索生命意义是时代主题与个体生存使命,生命之美是探寻生命意义的重要维度,生命之美视域的生命意义探寻更适合儿童。凸显生命之美的生命教育的实践着力点在于,形成"悦享生命"的生命观念,培育"满怀希望"的生命态度,提升从美的角度体验生命的能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政涛  
当生命被确立为教育学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的时候,就意味着教育学将从对生命的思考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学科视野,形成教育学的概念、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同时也意味着教育学选择了生命作为研究教育现象的切入口,建立起自己思考和研究的视角,即从生命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阐发教育活动。由此出发,教育学需要确立实践性介入式的理解生命的方式,成为一种以生命实践为底蕴的教育学。在批判的维度上,教育学的底蕴是批判教育学,它需要对所有有关生命本身的理论探讨、实践进行系统剖析,明辨其得失;在建构的维度上,教育学的实质是建构性的实践教育学,它追寻的是为教育世界中理想生命的生成,建构出合乎其历史与逻辑的理念和方法的结构体...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欧阳康  
一、话题的提出:从"两极缺失的卓越"谈起近些年尤其是2011年以来,我参加了几个活动,一是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的"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二是宁波江北区组织的慈孝节活动。从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存在一种现象,即"两极缺失的卓越"。刘易斯先生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失去灵魂的卓越》,读后深受震撼。但是,同时我发现了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科  
~~
关键词: 生命之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岚  宋宸仪  
台湾地区于1997年开始推动生命教育,使其由中等学校的一项专案计划发展成为各级学校教学系统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社会终身教育的一环。台湾生命教育兴起的背景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伦理道德滑坡和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其内涵包括终极关怀领域、伦理思考领域和人格统整领域。大陆生命教育的开展可以学习台湾的经验,明确界定生命教育的范围,借鉴政府、学校、民间团体共同作用的"三角模式",改变社会对技术性知识的盲目崇拜,从而使生命教育从根本上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方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并基于学生生命的需求而展开。生命文化的"离场"和生命教育的"缺席",容易造成青少年的片面发展及其对生命的冷漠。新时期学校迫切需要基于生命文化的视野,围绕学生真、善、美的人格构成以及学生社会生命的成长需要,构建多元的生命课程体系,以智育课程激发生命之"真",以德育课程滋养生命之"善",以艺术课程彰显生命之"美",以活动课程绽放生命之"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道德是人的双重生命和双重存在方式的需要,它寓于生命之中。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分离的现象,表现为道德教育的"去生命化"和生命教育的"去道德化"。生命教育是生命整全的教育,因此,它必须超越生命与道德的对立和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割裂,以生命教育整合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建构道德的生命教育。道德的生命教育,基于生命发展的需要,以道德的内容和手段,引导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丰盈人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济良  
20世纪90年代,教育界对传统教育中忽视师生生命质量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由此,生命教育的理念开始在教育研究中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们从生命的视角思考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问题。本刊在这里编发一组有关生命教育的笔谈,以期引起大家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苗睿岚  薛晓阳  
生命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是理论层面的研究与实践层面的需求没有取得同步和一致。许多研究者用哲学领域的生命诠释代替教育领域生命教育的知识建构。生命教育需要确立自己作为学科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以及满足实践化、课程化及可操作性的要求,避免与德育和心理教育产生严重重叠和冲突。作为独特的知识领域,生命教育应当主要定位于生命健康教育。但生命教育又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生命的教育,也应通过与道德教育的结合,实现精神生命的教育和提升。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栋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历史嬗变透射出教育本真面貌的更迭历程。在人类社会从永恒本原的先验到确定性的寻求、从确定性的破缺到不确定性的弥合过程中,教育往往陷入确定性的绝对化和异化、不确定性的无界化和泛化的现实困境。摆脱产生教育困境的思维桎梏亟需教育常识的回归与复位,还原教育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并行不悖"的本真面貌。这就需要通过关照教育问题与教育方法的适切性,形成教育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合力,培养教育主体的教育风险意识与担当能力,冰释进而化解教育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对立与僵化,敞开教育自我批评与超越的空间,为教育的不断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枬  王天健  
"自觉"是"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核心概念。"自觉"继承了中国"贵自觉"的文化传统,在天人关系的逻辑中,个体应遵循天道、恪守本心,在"成人成事"的过程中实现天人合一;"自觉"同时以生命关怀视角汲取了现当代哲学生命观的内在逻辑,重视人作为"类"生命存在应具备的精神属性,论证"自觉"在现当代文化中的事理依据;两种关于"自觉"的思源统一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育实践,"生命·实践"教育学不断在实践中践行和完善自身的文化逻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孟建伟  
教育不仅要强化技术层面的训练,更要切入生命层面,包括科学与人文的生命、教育者的生命和受教育者的生命。正是这三种生命的不断交流、对话和融合,构成"教育的生命"。对教育的生命哲学的探索,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教育的本性、宗旨和使命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纠正教育的过度外在化和空心化倾向,使教育真正切入并融于人的活生生的生命。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  
教育研究曾长期致力于科学化的建设,把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其中,在19世纪中叶的西方曾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之争。实证的科学研究以对待"物"的方式对待"人",在教育研究中已经丧失了鲜活的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具有生命的品性。教育研究必须从实证科学的"无视生命"走向"关怀生命",这就是人文科学的"理解的教育研究范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桑宁霞  张慧萍  
伴随人口老龄化即银发浪潮来临,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现象成比例上升,传统尊老文化被互联网信息取代,老年内在生命价值的拷问上线。面对无法阻挡的年龄衰老和无奈的英雄迟暮情感,面对创造体验的力不从心和意志的假性强势,面对灵魂信仰的精神坍塌和肉体生命的唯物破灭,老年教育价值使命处高临深:让老年人在爱的消融中悲悯体认自我,归正生命亵慢,找寻生命尊严;让老年人在尊重接纳中创造肯定自我,匡纠生命偏执,点燃生命激情;让老年人在价值信仰中超越唯物小我,拨开生命阴霾,重温生命高贵。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闫守轩  
关怀生命正成为我国学校教育新的价值取向。构筑关怀生命的教育离不开对教育本初状态即教育起点与原点的追问,离不开教育之生命意识的确立。整全的生命是教育的元基点与根基,关怀生命的教育需要确立敬畏生命、呵护生命与发展生命的生命意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