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71)
- 2023(5547)
- 2022(4610)
- 2021(4194)
- 2020(3364)
- 2019(7891)
- 2018(7458)
- 2017(15618)
- 2016(8136)
- 2015(9106)
- 2014(9025)
- 2013(9046)
- 2012(8581)
- 2011(7690)
- 2010(7704)
- 2009(7217)
- 2008(7109)
- 2007(6073)
- 2006(5342)
- 2005(4747)
- 学科
- 济(48431)
- 经济(48385)
- 方法(27796)
- 业(26088)
- 数学(25297)
- 数学方法(25202)
- 管理(24262)
- 企(19887)
- 企业(19887)
- 财(11652)
- 农(11004)
- 中国(10225)
- 业经(8461)
- 农业(8158)
- 地方(7897)
- 贸(7496)
- 贸易(7493)
- 易(7235)
- 学(7046)
- 务(6940)
- 财务(6939)
- 财务管理(6925)
- 融(6744)
- 金融(6744)
- 企业财务(6684)
- 理论(6367)
- 制(6147)
- 银(5828)
- 银行(5822)
- 行(5516)
- 机构
- 大学(125657)
- 学院(122946)
- 济(62976)
- 经济(62161)
- 管理(50301)
- 理学(44567)
- 理学院(44222)
- 管理学(43784)
- 管理学院(43565)
- 研究(38721)
- 中国(30024)
- 财(29149)
- 京(24433)
- 财经(23943)
- 经济学(22373)
- 经(22100)
- 经济学院(20539)
- 科学(19112)
- 财经大学(18236)
- 所(17715)
- 中心(17622)
- 江(16429)
- 农(16325)
- 研究所(15901)
- 业大(15051)
- 北京(14958)
- 商学(14793)
- 商学院(14693)
- 经济管理(14464)
- 范(14250)
- 基金
- 项目(82552)
- 科学(67579)
- 基金(64429)
- 研究(61877)
- 家(54881)
- 国家(54452)
- 科学基金(48143)
- 社会(44408)
- 社会科(42383)
- 社会科学(42379)
- 基金项目(32925)
- 省(29480)
- 教育(29112)
- 自然(28483)
- 自然科(27885)
- 自然科学(27881)
- 自然科学基金(27476)
- 资助(27180)
- 划(24880)
- 编号(22971)
- 部(20615)
- 国家社会(20115)
- 教育部(18840)
- 成果(18663)
- 重点(18460)
- 人文(18036)
- 发(17737)
- 创(17360)
- 制(16806)
- 大学(16394)
共检索到173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徐春华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生产资料部类优先增长规律不仅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而且也是经得住实证检验的。本文研究发现,第Ⅰ部类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无论是在理论分析方面还是在实证检验方面都能对第Ⅱ部类的增长率产生负向作用,但规律本身的存在性与其发挥作用的显著性之间是有差别的。这一规律不仅在当今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而且当生产资料部类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或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其作用将变得不显著,由此实现消费资料部类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从而确保两大部类之间能够保持必要的比例。无视这一规律及其产生显著作用所需的条件或者忽视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的观点与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
生产资料部类 优先增长 资本有机构成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徐春华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生产资料部类优先增长规律不仅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而且也是经得住实证检验的。本文研究发现,第Ⅰ部类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无论是在理论分析方面还是在实证检验方面都能对第Ⅱ部类的增长率产生负向作用,但规律本身的存在性与其发挥作用的显著性之间是有差别的。这一规律不仅在当今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而且当生产资料部类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或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其作用将变得不显著,由此实现消费资料部类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从而确保两大部类之间能够保持必要的比例。无视这一规律及其产生显著作用所需的条件或者忽
关键词:
生产资料部类 优先增长 资本有机构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余永定
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问题”(以下简称“优先增长问题”)是一个高度抽象但又有重大实践意义的理论问题。在解放后的三十几年中,每当经济建设方针发生某种变化的时候,理论界就会在这个问题上展开一场大辩论。直到现在,理论界对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关于“优先增长问题”似乎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讨论。一个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应用归纳法总结归纳各个国家,特别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从而得出相应结论。一是从马克思、列宁的再生产理论出发,应用演绎法,或更确切地说,应用抽象演绎法,把马克思、列宁的再生产理论加以具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翀
列宁根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提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该规律已成为前苏联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但是,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在我国经济学界引起数十年的争论,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曾出现争论的高潮。从逻辑上看,科学技术进步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进而导致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需要有一系列的附加条件,这些条件一般在工业化时期才具备。从实践上看,对前苏联、中国、印度、美国和日本的历史统计资料的验证表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适用于苏联、中国、印度、20世纪60年代前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日本。逻辑分析和实践验证结果证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适用于处在工业化过程的国家,而不管是资本主义根据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不适用于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宋晓缤 杜兴强 王竹泉
现金流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在高质量企业会计准则建设中,内在一致且有机衔接的理论逻辑与基本框架,是现金流量分类改革的前提。本文在分析现金流量重分类内在动因的基础上,以会计目标理论和会计对象理论为依据,系统论证现金流量重分类的目标取向,搭建“动因→依据→目标”的理论逻辑。随后,提出按性质横向重分类、按时间纵向重分类、按预测基础细化分类等原则,构建现金流量重分类的基本框架。最后,运用2007~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对重分类前后信息的相关性质量进行实证检验,发现重分类可以提升现金流量信息的预测价值和证实价值,从而提升相关性质量。异质性检验发现,在预测价值方面,按性质重分类更能改善重资产企业现金流量的预测价值,按时间重分类更能改善慢周转企业现金流量的预测价值,高现金质量企业的经营活动造血能力及挤血能力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在证实价值方面,重分类更能提升高市场化程度区域内企业的证实价值。异质性检验进一步佐证和凸显了本文的分类逻辑及价值,从而有效勾勒了“分类改进→质量提升→目标达成”的完整闭环。本文对深化和完善资金运动论这一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十四五”期间推进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积极响应。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程惠芳 袁佳煜
数字技术正在加速重塑全球价值链(GVC),以此为契机推动GVC分工向内需主导型转变,是畅通双循环、促进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辨析增加值来源识别数字技术渗透水平,研究了数字技术对内需主导型GVC分工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技术可有效深化内需主导型GVC分工,其作用机制在于激发国内需求、强化核心环节优势与降低贸易成本。第二,相对而言,数字技术对内需主导型GVC分工的深化作用在国际分工参与水平高的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中更大。第三,与外需主导型GVC分工相比,数字技术对内需主导型GVC分工的深化作用更大。以上结论对中国凭借数字技术优化国际分工模式、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重要启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凤兰 陈爱贞
鉴于产业链在国内的延伸性和关联性是实现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础,本文以省份—行业双重维度的产业链前向长度、后向长度表征产业链国内循环发展水平,并对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如何影响产业链国内循环进行理论剖析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进入通过提升流入地企业间的分工协作能力和降低外部交易成本而驱动产业链循环发展;当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间品供给行业时,其主要推动产业链前向循环,而当其进入中间品需求行业时,则对产业链后向循环的影响更大;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主要对吸收和转化能力强、知识产权保护程度高、市场潜力大的地区以及高技术和竞争性行业有显著的产业链循环促进效应;除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外,外商直接投资质量提升在驱动产业链国内循环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引资视角为构筑双循环的产业链纽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也验证了对内对外开放对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基础性作用。
[期刊] 征信
[作者]
卢盼盼 张长全
企业家精神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否促进企业家精神值得深入探讨。采用2012—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家精神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多种稳健性检验均证实了该结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家精神的促进作用存在结构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提升人力资本、扩大市场规模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为未来深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培育企业家精神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雄浪 杨盈盈
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框架下,笔者构建了包含制度要素的多地区两部门的经济理论模型,阐明了经济体产出增长率决定于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认为制度质量的提高,制度对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的影响程度的增强,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随之本文采用2000—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以市场分配资源程度、国有化程度和腐败程度作为制度变迁的代理变量,利用混合回归、动态面板回归以及面板分位数回归三种不同的计量实证方法,探究了制度变迁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混合回归和动态面板回归结果表明市场分配资源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正,国有化程度、腐败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负;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对于不同的区域,这些变量与经...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思博
经济增长方式是探讨经济增长结构层面的问题,经济增长结构是决定社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20012014年间中国大陆30个省份(除西藏外)省际面板数据,将经济增长对能源产业依赖性研究划分为四个阶段,借助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讨、对比不同阶段经济增长与能源产业间的关系,验证两者间是否存在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假设,在此层面揭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逻辑,从而论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特征。研究发现:整体层面,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产业存在一定的依赖性,但引入虚拟变量及其相互项结果显示,2007年后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元元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生产率收敛是否会带来经济增长收敛,即分析中国国内、沿海以及内地全要素生产率(TFP)自身收敛性与其对经济增长收敛性影响的一致性问题,同时分析这种一致性(不一致性)的形成机制和演变方式,进而找出缩小中国地区差距的可能路径。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国内、沿海以及内地TFP自身的收敛性与其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是不一致的,而存在不一致性的原因在于物化型技术进步使TFP及其三个增长源泉对经济增长收敛存在双重作用途径,即生产率(或者其三个增长源泉)是否会导致经济增长收敛同时取决于其自身的收敛性和其对产出中劳均资本存量贡献收敛性的影响。本文的结论说明相对落后地区短期应该加大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资本的投入,而长期只有提高其技术创新效率才能真正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谢富胜 高岭 谢佩瑜
本文从经济全球化进程考察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发现,我国自2000年左右深度融入全球生产网络所形成的投资、出口联动增长模式支撑了2000~2007年的高速增长,新常态源于支撑2000年以来增长模式的社会经济条件遭到破坏。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过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把过剩的产能转移到中部农村地区的地下管网建设,修复资本的同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此同时,企业要努力建设关键部件开发平台,推进关键部件创新,获得全球制造的标准制定权。通过构建集成创新的核心企业和不同层次的模块化生产企业之间的国内生产网络,满足我国标准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并存的动态需求结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余江龙 周建 崔敏
从公平和效率的视角阐述了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地区间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和作用机制,并利用337个地级以上城市2011—2019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同步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其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提升地区资本配置效率和地区创业水平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市场化水平可以调节数字普惠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市场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差异,其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大于东部地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乔晓楠 李欣 蒲佩芝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是以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为目标,重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本文尝试基于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收入分配对经济循环的影响,进而将共同富裕与新发展格局联系起来统一考察。研究发现:劳动报酬占比是收入分配领域的核心问题。在供给侧,收入分配通过工资变化影响技术选择与生产效率。在需求侧,收入分配通过直接与间接两个渠道影响需求规模与产能利用水平,其中,工资变化导致劳动者自身再生产消费规模的变化表现为直接渠道,而工资变化引致利润率变化进而对积累的影响表现为间接渠道。两个渠道同时发生作用但方向相反,因此,可以根据工资变化对产能利用水平的不同影响将经济区分为“利润主导型”与“工资主导型”。按照上述理论逻辑,本文对2000年以来中国的收入分配、工资、全劳动生产率、资本有机构成、利润率、积累率、产能利用水平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发现中国经济以2010年作为转折点,由“利润主导型”转向“工资主导型”。这意味着推进共同富裕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兼具必要性与可行性。此外,本文还从所有制、分配、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提出促进共同富裕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分配 经济循环 积累方式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泽广 王刚
过度的金融创新经由多重渠道引致和强化了忽略风险、复杂风险等新型风险形态,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文章应用全球银行数据库研究发现,金融创新与监管从业务匹配、周期协同性和风险承担激励等方面存在着结构性错配问题。以资本充足为核心的监管强度呈现出典型的顺周期性,危机前的宽松监管与之后的严厉监管未能起到周期平滑效果;混业与综合经营方面则表现为业务监管错配,组织架构上的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并存;从激励上看,监管未能有效抑制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文章进而从金融制度供给与需求的非对称性角度对二者错配的制度根源进行探讨,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创新 金融稳定 金融监管 结构性错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