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43)
- 2023(12737)
- 2022(10682)
- 2021(9910)
- 2020(8132)
- 2019(18820)
- 2018(18608)
- 2017(35904)
- 2016(19643)
- 2015(22103)
- 2014(22231)
- 2013(21895)
- 2012(20459)
- 2011(18715)
- 2010(19244)
- 2009(17580)
- 2008(17654)
- 2007(15947)
- 2006(14161)
- 2005(13148)
- 学科
- 济(91205)
- 经济(91118)
- 业(54873)
- 管理(54818)
- 企(43469)
- 企业(43469)
- 方法(39490)
- 数学(34755)
- 数学方法(34110)
- 中国(26981)
- 农(24602)
- 地方(22004)
- 业经(19954)
- 财(18027)
- 学(17648)
- 农业(16783)
- 贸(15750)
- 贸易(15736)
- 制(15567)
- 易(15188)
- 理论(14807)
- 银(14671)
- 银行(14640)
- 融(14529)
- 金融(14528)
- 行(14183)
- 技术(13327)
- 发(12839)
- 环境(12367)
- 地方经济(12267)
- 机构
- 学院(285171)
- 大学(283354)
- 济(116846)
- 经济(114310)
- 管理(106720)
- 研究(99917)
- 理学(91292)
- 理学院(90201)
- 管理学(88146)
- 管理学院(87658)
- 中国(76876)
- 科学(62297)
- 京(61402)
- 财(52832)
- 所(52046)
- 农(49995)
- 研究所(47019)
- 中心(45407)
- 江(43939)
- 业大(42457)
- 财经(41713)
- 北京(39233)
- 农业(39126)
- 范(39001)
- 师范(38577)
- 经(37830)
- 州(35773)
- 院(35705)
- 经济学(35420)
- 技术(31699)
- 基金
- 项目(184978)
- 科学(145899)
- 基金(133543)
- 研究(132358)
- 家(117407)
- 国家(116412)
- 科学基金(99569)
- 社会(84066)
- 社会科(79743)
- 社会科学(79726)
- 省(73139)
- 基金项目(68983)
- 自然(65247)
- 自然科(63881)
- 自然科学(63869)
- 自然科学基金(62701)
- 教育(62312)
- 划(61577)
- 资助(57176)
- 编号(52867)
- 发(43421)
- 成果(42918)
- 重点(41958)
- 部(40454)
- 课题(38024)
- 创(37950)
- 创新(35504)
- 科研(35192)
- 教育部(34531)
- 国家社会(34520)
共检索到4411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封凯栋 赵亭亭 付震宇
工业4.0概念的兴起重新掀起了人们对制造自动化、智能化与工业能力的讨论。文章以劳动者技能与机器、劳动者与管理协调两组关系切入,展开对自动化设备发展历程中不同生产模式的比较分析。文章强调,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对生产效率的促进往往需要更好地与劳动者技能发展相结合。只有实现这种结合,才能将劳动力从低成本低技能要素转换为价值创造的重要力量,实现劳动者收入持续提高和社会整体转型升级。但上述两组关系又深嵌在更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相关情况的改善应被视为国家整体发展转型中的重要问题,需以政府为首的多方力量的协同方可实现。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莹
在工业4.0时代,劳动者驾驭智能化新型工业生产模式的数字能力成为实现国家发展策略的关键因素。因此,德国政府将劳动者数字能力培养提高到了战略层面并出台系列措施进行战略部署,包括:开展大型研究项目对工业4.0背景下数字能力概念的维度和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在分析实践困境的基础上,对企业、跨企业培训中心和职业学校各大办学主体分别给予扶持;参照工业4.0带来的全新任务领域对各个职业教育专业标准进行修订等。劳动者数字能力培养体现了在"人与机器"关系中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代表了工业4.0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的改革重点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凸显了德国政府顶层设计的作用。
关键词:
工业4.0 数字能力 职业教育 德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肖利哲 张佳丽
《劳动合同法》的施行,使用人单位受到的法律约束大量增加,导致短期人工成本及管理费用不同程度地增加。面对这一现实,如何做到更好地实现组织既定的长远战略目标,变不利为有利,这是任何用人单位都要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在选择促进实现共赢目标的基础上,建立既适应大量法律的约束,又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新型的"强对称式劳动关系管理模式"。
关键词:
共赢 用人单位 管理模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邹湘高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应当解决劳动者的发展问题。劳动者的发展与劳动者权利密切相关,劳动者权利是实现劳动者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法律保障和衡量尺度。当前我国劳动者权利保护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切实保护劳动者权利,从而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劳动者权利 劳动者全面发展 保障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邓红亮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财政补贴对中低技能劳动者权益的影响机理,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研究发现,财政补贴提升了中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和社保权益,且该作用在低收入和多成员家庭、农村和贫困地区家庭中更显著。财政补贴的权益提升效应同时存在于不同户籍的中低技能劳动群体中,且相比于财政直接补助,间接教育补贴更能够提升中低技能劳动者权益。机制分析表明,财政补贴主要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以推动就业模式转变,进而提升中低技能劳动者权益。本文揭示了财政补贴对于提高中低技能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作用,为优化现有财政补贴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康宇红 荣海波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劭卿
为了实现有利于共同富裕目的的企业发展,文章以当地平均薪酬与最低工资标准差额量化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匹配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以《最低工资规定》下发为契机,利用文献分析法和断点回归法(RD)考察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对工业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认为: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与工业企业的绩效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文章研究结论有利于丰富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的理论,有助于政府预判颁布最低工资标准产生的社会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劳动力市场政策。
关键词:
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 企业绩效 断点回归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昕彤
在国际比较中,我国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占比近20年来一直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要素禀赋、国际分工格局和发展阶段中的劳动力结构,经济社会体制结构和行业垄断这几个方面。目前的初次分配中的特点对劳动者就业、获得资本,接受教育等方面的公平,社会的经济效率形成了制约和影响。针对于此,结合我国经济要素禀赋的转变,建议从开发内陆劳动市场,治理垄断行业、调整产业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改善,以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同时,保证经济效率。
关键词:
劳动者报酬 公平 经济效率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何欢浪 陈琳
本文构建了一个模型来研究企业中间品生产的全球组织模式及由此带来的技术溢出和劳动生产率进步,并刻画了三者之间的动态影响过程。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垂直FDI和离岸外包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这反过来又促使发展中国家承接更大比例的中间品生产。从具体的组织模式看,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会吸引更多的垂直FDI,而对离岸外包的影响将是先上升后下降;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有利于离岸外包的发展,但不利于吸收垂直FDI。进一步的数值模拟分别采用比较静态分析和内生性两种方法,均验证了上述的理论结论。本文不仅可以解释中国加工贸易发展滞后于FDI流入的现象,而且我们还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外部性带来的锁...
关键词:
垂直FDI 离岸外包 外部性 技术溢出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施霞 吴真 王进
利用自编的我国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调查问卷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由五个维度构成,即信息处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计划技能、技术技能、合作技能;我国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各个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为:合作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计划技能、技术技能、信息处理技能;我国劳动者五大核心技能与劳动者工作绩效呈显著相关;不同收入人群在五大职业核心技能得分上差异显著。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红阳 邵敏
本文基于2007年CHIP数据,从技能差异的角度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城市规模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城市总体工资溢价回归结果显示,大城市对劳动力有一定的正向技能选择性,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解释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在控制相关的城市、个体质量、行业和地区特征,并对名义收入采用部分调整法后,不同技能劳动力均享受了大城市的工资溢价,且该结论在改变指标度量、考虑内生性等情形下仍然稳健。文章进一步考察不同技能劳动力获取大城市工资溢价的途径,发现仅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溢价主要来源于大城市更高的物价,而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溢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劳动收入 技能差异 人力资本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思莹 王冰冰
从劳动者技能匹配与产业基础条件匹配的思想出发,分析工业智能化转型对劳动者职业伤害的影响,并基于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加以检验。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非但没能有效降低职业伤害,反而提高了城市职业伤害程度;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转型次年,其对职业伤害的影响不再显著,并且在后续时间,工业智能化转型逐渐能够降低职业伤害。此外,考虑城市文化特征和产业特征后发现,文化底蕴会强化劳动者安全意识,降低工业智能化对职业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地方政府引导和优化产业布局为工业智能化转型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可以有效降低工业智能化带来的职业伤害。研究结论对工业智能化发展初期的中国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余长林 邵飞飞 孟祥旭
本文将工业智能化与劳动者工资议价能力纳入统一分析框架,通过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企业数据构建工业智能化和劳动者工资议价能力指标,从理论与实证层面考察工业智能化对劳动者工资议价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显著提升了劳动者的工资议价能力,经过Heckman两步法、替换工具变量等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智能化通过外部高技能劳动力需求扩张效应和内部人力资本提升效应提升了劳动者工资议价能力。异质性分析发现,工业智能化对劳动者工资议价能力的提升作用对于国有企业、低融资约束企业、小规模企业、无员工福利的企业、低生活成本地区的企业更加显著。本文研究对于政府如何通过工业智能化转型提升劳动者工资议价能力、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和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王长城
本文在对我国劳动关系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在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关系变化中存在的七大突出问题,并提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推行集体谈判制度、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等五项改进措施。
关键词:
劳动关系 发展变化 改进对策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福垣
本期发表了常凯教授与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布鲁斯?考夫曼教授关于劳动关系的对话,他们对工会功能的不同认识,不能简单地看作是意识形态的分歧,实际上是中美两国劳动关系发展阶段性差别的观念反映。我们应该把工会的作用和劳动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联系起来,正确认识它在我国目前的功能定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