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65)
2023(7569)
2022(6737)
2021(6133)
2020(5481)
2019(12785)
2018(12530)
2017(24462)
2016(13713)
2015(15583)
2014(15737)
2013(15863)
2012(15053)
2011(13756)
2010(13885)
2009(12951)
2008(13067)
2007(12095)
2006(10347)
2005(9203)
作者
(43568)
(36679)
(36515)
(34770)
(23025)
(17908)
(16926)
(14469)
(13636)
(13045)
(12391)
(12360)
(11610)
(11591)
(11543)
(11488)
(11476)
(10831)
(10656)
(10502)
(9226)
(9130)
(8997)
(8373)
(8252)
(8210)
(8137)
(8010)
(7583)
(7460)
学科
(61727)
经济(61674)
(35689)
管理(34484)
方法(31881)
数学(28685)
数学方法(28322)
(26528)
企业(26528)
(17578)
(14374)
中国(13803)
(13508)
地方(13412)
(12106)
贸易(12105)
农业(12037)
(11740)
业经(11345)
(9799)
环境(8899)
(8895)
理论(8284)
(8095)
(8087)
金融(8084)
财务(8074)
财务管理(8047)
(8023)
银行(7976)
机构
大学(208998)
学院(207173)
(85326)
经济(83537)
管理(76990)
研究(73518)
理学(66753)
理学院(65845)
管理学(64484)
管理学院(64094)
中国(54041)
科学(48631)
(45029)
(43174)
(39782)
研究所(36688)
(36354)
业大(35965)
农业(34650)
中心(33805)
(31233)
财经(29721)
北京(28034)
(27614)
师范(27304)
(26848)
经济学(26800)
(25721)
(24694)
经济学院(24498)
基金
项目(141049)
科学(109546)
基金(102193)
研究(97389)
(91653)
国家(90949)
科学基金(75909)
社会(60539)
社会科(57402)
社会科学(57377)
(54515)
基金项目(54255)
自然(51047)
自然科(49855)
自然科学(49839)
自然科学基金(48975)
(47396)
教育(44947)
资助(43042)
编号(39179)
重点(32440)
成果(31731)
(31353)
(30743)
(28399)
计划(27895)
科研(27806)
课题(26914)
创新(26694)
教育部(26007)
期刊
(89091)
经济(89091)
研究(56698)
学报(38591)
(38120)
中国(37362)
科学(34059)
大学(27780)
(27708)
学学(26400)
农业(25801)
管理(24886)
教育(18788)
技术(17612)
(16072)
金融(16072)
经济研究(14670)
财经(14390)
(14374)
业经(14001)
问题(12506)
(12478)
统计(12370)
技术经济(11529)
(11159)
资源(11150)
(10665)
(10395)
业大(10034)
决策(9907)
共检索到2968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吴克烈  
对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与地区差别变化的定量分析,是寻求生产要素跨地区合理流动与地区差别合理变化的理想模式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科学的现代化,这种定量分析方法将越来越重要。从其特殊性考察,比较实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在区域经济学中的运用,便是地区间投入产出综合平衡模型。该模型在分析地区间的联系、考察地区间在生产与消耗上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专旨研究在生产要素总量既定条件下如何在各地区合理配置。这显然对指导生产要素跨地区合理流动与地区差别合理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克烈  孙相茹  王安靖  
一、我国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和地区差别变化的现状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和地区差别变化的特点,是在其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决定我国未来的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必须以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和地区差别变化的特点和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或价值判断为基础。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兢  
大学生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人力资源,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重要指标。通过计算2010年至2016年间我国70所大中城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发现:一是城市公共服务和相对收入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流动的显著因素;二是城市的高房价负担是抑制大学生就业流动的重要因素;三是大学生就业流动具有明显的核心城市倾向。我国大学生跨地区就业流动的这些特征对各城市的均衡化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相应对策为: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应通过错位发展来保障大学生跨地区就业流动的均衡性发展;引导不同区域城市房地产业合理发展,降低房价负担对大学生选择就业城市的抑制作用;核心城市应逐步疏解城市功能,非核心城市要采取积极的就业调控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安瓦尔·买买提明  张小雷  杨德刚  
选取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比较典型的西部欠发达贫困地区—新疆和田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借助国内外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关系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关系及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化与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造成农业用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耕地与未利用地等两种土地类型和城市化间的负相关关系说明,两种地类的减少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体现了和田地区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影响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葛小东  倪晋仁  张琦峰  贺丽敏  李振山  
建立包括自然要素、经济要素和技术要素作为投入的全要素牧业投入产出模型,并将之运用到科尔沁地区,以奈曼旗为例,对1949年至1980年集体所有制时期以及1980年至2003年包干到户时期的牧业生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1949年至1980年期间,牧业生产主要受到年降水量、年平均温度、牧业劳动力和6月末牲畜数量4项投入要素的影响,其中温度因子对牧业生产的驱动作用大过劳动力的作用。1980年至2003年期间,牧业生产主要受到牧业劳动力和牲畜数量投入的影响,该时期各投入要素的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劳动力投入的作用得到加强,从而使牧业呈现出较强的增长趋势。究其原因,牲畜比例的调整与出栏率的提高是提...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马草原   李宇淼   孙思洋  
本文通过构建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使用2000—2015年4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了农民工“跨地区”流动对劳动力空间配置的影响及产出效应。研究发现,户籍制度阻隔下农民工只能在城市“暂住”,这种“城市过客”特征使得农民工不必背负城市公共福利背后隐含的迁移成本,显著提升了其跨地区的流动性,客观上优化了中国劳动力的空间配置效率。反事实分析表明,与城市劳动力较低的跨地区流动性相比,农民工跨地区充分流动通过要素空间配置的优化对GDP的年均贡献达1.26%。2010年之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实现了城市定居,享受到部分城市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然而,社会保障的属地化管理提高了农民工跨地区流动的机会成本,城市就业的“锁定效应”引致2010—2015年农民工跨地区流动性的大幅下降,导致GDP损失0.50%。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引导农民工进城定居、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性大幅下降对要素配置效率的不利影响。本文为破除阻碍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体制机制、通过提升公共福利的可携带性减轻就业“锁定效应”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倩肖  李丹丹  
文章利用2002-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水平的微观数据,采用Levinsohn and Pertrin法(简称LP半参数法)系统分析和测算中国31个省份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情况,同时比较跨地区生产率差异并分析其差异原因。结果表明,中国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大差异,其中环渤海和东南地区及中部地区的TFP均值相对较高,其次是东北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TFP均值最低。因此,要改善中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政府需要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产业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地区边界效应等方面做出努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华  张锦洪  
利用1997~2003年省级数据,文章估算了各产业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GDP增长的影响,发现工业对三个地区GDP都起着支柱作用,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对三个地区GDP也都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增值仅对西部地区GDP有促进作用。而农业对中西部地区GDP增长都有负面作用,对东部地区GDP增长没有明显影响。其他各产业则对三个地区GDP都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陈能华  刘灿姣  
中国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的生产能力和发展潜力普遍落后于东部地区。进行西部地区信息资源建设 ,要加大资金的扶持和投入力度 ,开发特色数据库和多媒体信息产品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表 3。参考文献 1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贾力群  
如何衡量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当前经济学界正在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篇文章,通过所建立的一个经济发展模型,对于更新改造措施费和科学教育事业费两项有关生产要素素质的投资与科技进步率之间,以及科技进步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了认真的定量分析和预测。文章条理清楚,内容充实,理论联系实际,有参考价值。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建翠  
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通过对高技术产业大中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讨论了影响TFP的主要因素。这些主要因素不仅包括本国的研究与发展投入,还包括国外的研究与发展投入,并估算了这些因素对TFP增长的作用。结论是,高技术产业大中型企业的TFP对产出增长起了主要作用,企业的研究与发展投入是促进TFP增长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缪向辉  
高职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养和评价应成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运用能力、信息道德五方面调查分析了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并进行了对策分析。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娟  程兰芳  
以北京工业大学的19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影响学科建设成效的核心要素,定量分析了学科建设诸要素的贡献程度,揭示了学科建设的一般性规律和学科建设不同管理主体的责任分工。分析表明:学科建设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建设策略。初级阶段着眼于学科建设的宏观层面即人财物的建设;发展阶段应着眼于微观层面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昕  胡苏云  
基于问卷调查资料,本文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持续性要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虽然筹资困难对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政策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公平性才是决定该项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