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83)
- 2023(15474)
- 2022(12894)
- 2021(11663)
- 2020(9854)
- 2019(22329)
- 2018(21451)
- 2017(40246)
- 2016(22011)
- 2015(24729)
- 2014(24425)
- 2013(24513)
- 2012(23057)
- 2011(21234)
- 2010(21065)
- 2009(19750)
- 2008(19316)
- 2007(17263)
- 2006(15337)
- 2005(13812)
- 学科
- 济(112653)
- 经济(112562)
- 管理(58608)
- 业(55376)
- 方法(44617)
- 企(41588)
- 企业(41588)
- 数学(40135)
- 数学方法(39847)
- 中国(28730)
- 农(27261)
- 地方(24764)
- 学(23562)
- 财(22697)
- 业经(20926)
- 贸(20877)
- 贸易(20869)
- 易(20244)
- 农业(18793)
- 制(17314)
- 环境(16694)
- 地方经济(15525)
- 融(15022)
- 金融(15020)
- 银(14823)
- 银行(14756)
- 和(14530)
- 行(14165)
- 发(12956)
- 务(12771)
- 机构
- 大学(333714)
- 学院(330728)
- 济(150526)
- 经济(147839)
- 研究(125156)
- 管理(120275)
- 理学(104055)
- 理学院(102704)
- 管理学(101042)
- 管理学院(100428)
- 中国(92848)
- 科学(77654)
- 京(70876)
- 所(65506)
- 农(64989)
- 财(63550)
- 研究所(60120)
- 中心(54939)
- 业大(53024)
- 农业(51688)
- 财经(51608)
- 经济学(48678)
- 江(48336)
- 经(47057)
- 北京(44604)
- 院(44353)
- 经济学院(43902)
- 范(42604)
- 师范(42079)
- 科学院(39618)
- 基金
- 项目(223636)
- 科学(175837)
- 基金(165493)
- 研究(154757)
- 家(148529)
- 国家(147388)
- 科学基金(123724)
- 社会(102551)
- 社会科(97375)
- 社会科学(97346)
- 基金项目(87293)
- 省(84830)
- 自然(80337)
- 自然科(78508)
- 自然科学(78477)
- 自然科学基金(77141)
- 划(73351)
- 教育(69359)
- 资助(67182)
- 编号(58362)
- 重点(51651)
- 发(50025)
- 部(49995)
- 成果(46770)
- 创(46035)
- 国家社会(44480)
- 科研(43419)
- 创新(43380)
- 计划(42517)
- 教育部(42025)
- 期刊
- 济(164699)
- 经济(164699)
- 研究(98629)
- 中国(61760)
- 学报(60566)
- 农(58099)
- 科学(53753)
- 财(47918)
- 大学(44041)
- 管理(42417)
- 学学(42111)
- 农业(39478)
- 经济研究(28777)
- 融(28255)
- 金融(28255)
- 财经(26669)
- 技术(25606)
- 教育(25592)
- 业经(23600)
- 经(23143)
- 问题(22221)
- 业(22190)
- 贸(19783)
- 技术经济(18080)
- 世界(17763)
- 国际(17408)
- 版(16636)
- 统计(16539)
- 资源(15866)
- 科技(14975)
共检索到4907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颖
劳动力和资本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不仅影响了区域内产业规模及经济的增长,其空间流动和集聚效应也是新地理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文章基于生产要素空间视角探索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并从劳动力集聚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解读了要素空间变动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实证表明:劳动力要素聚集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其在空间上具备同质性;人力资本要素的聚集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促进关系,但这一效应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其在空间上具备异质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管卫华 吴小妮 王浩 张惠 吴连霞
生产要素变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化具有重要影响。论文基于1990—2020年29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Mann-Kendall方法将中国市域经济增长划分为1990—2012年和2013—2020年两个阶段,进一步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不同阶段生产要素变动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经济始终保持增长趋势,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区已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步转移到内陆地区,增长格局由明显的“东西”差异向“东西”和“南北”差异并存转变。(2)生产要素变动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差异。资本存量比重大的区域由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连片分布逐渐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同时在中西部的核心城市零星分布;从业人员增量格局中东南高、西北低的局面始终存在,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资本深化水平和要素投入产出效率总体上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深化程度和效率较高的地区仍为几个核心城市群。(3)生产要素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时段有一定差别,两个阶段对区域经济增长起主要促进作用的要素分别是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从业人员数。研究结果可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红丽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首先从异质性劳动力和金融资本要素方面研究了要素的空间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次以中心-外围模型为基础构建了要素集聚与经济增长效应模型,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生产要素 集聚效应 区域经济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米娟 张楚宜
本文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索洛增长方程,通过实证检验来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增长受资本、劳动、制度和要素集聚四个因素影响的差异情况,特别是研究要素集聚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差异性,以期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
要素集聚 区域经济 经济增长 影响差异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斌栋 王颖
继新古典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之后,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制度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观点。从理论上讲,制度观点同样适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即制度是劳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的又一个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制度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表现在:制度能够影响其它生产要素的效率发挥,并在开放区域状态下决定要素的流向;有效率的制度能够提高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效率,并吸引区域外的生产要素,从而提高区域的经济绩效。制度的经济绩效分析为区域经济增长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区域经济增长 制度绩效 生产要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米娟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区域经济差异日益突出。此项研究通过对地区经济差异的统计描述,并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在传统的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要素和制度要素两个变量来考察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得出了结论和启示。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区域增长差异 经济增长因素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国清
借助丹尼森方法 ,对福建的区域工业增长进行了要素分解与分析。从要素的贡献水平及其变动中得出了一个大体的评价 :即福建工业正处于从依靠增加投入、数量扩张的粗放式增长向依靠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集约式增长转型的加速阶段。为此 ,必须提高资本运营效率 ,实行正确的中小企业政策 ,依靠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充分发展非国有经济来实现工业的进一步增长。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丹尼森方法 工业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建双 虞晓芬
采用随机边界分析方法测算了1997—2009年省际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水平,并进行了区域差异化比较;然后借鉴物理学的耦合度理论,构建建筑业TFP增长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效应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遴选出二者耦合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建筑业经济增长方式和阶段进行了研判。研究表明:区域建筑业TFP增长存在较大差异,依据其增长率大小将31个地区划分为负增长、低增长、中增长和高增长四种类型;二者的耦合程度较高而耦合协调度较低;约束建筑业TFP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的GDP水平,判断中国区域建筑业的经济增长仍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和资本经济阶段。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家章 宗晓华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对其收敛性进行分析。通过采用Mal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05年省区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近30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因素,技术效率改善并不明显。但是技术效率变动的差异却导致了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发散趋势,而后者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 收敛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清正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20倍,平均每年以约10%的增长,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本文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问题,依据定性研究结果对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制度变迁、资本等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1978-2012年,市场化程度等对我国经济增长都起到正向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东部受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外贸水平等具有正向作用;中部受...
关键词: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 经济收敛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晖 金凤君
回顾了技术要素集聚的基本理论,对技术要素集聚的形成动因与形成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技术要素集聚的相关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以及集群理论等。文章的最后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与技术要素聚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人们了解技术要素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可对解决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技术要素 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永恒
文章对要素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推导,在此基础上,对1996—2016年中国29个省份的要素聚集度进行了评价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地的经济发展动力具有较大雷同性,地区间的发展模式可能会形成零和博弈,人力资本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
关键词:
要素禀赋 要素聚集 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何宜庆 钟宇生
本文依据1990~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金融数据,选用HHI指数运用主成分赋权法计算金融集聚度;运用主成分赋权法计算各地区的资本集聚度、劳动要素禀赋指数和技术集聚度;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得出区域金融集聚度与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系数。结果表明: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系数最高,金融集聚作用系数排在第三位。金融集聚度最高的东部地区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最明显;全国、东北和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明显。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罗芳 石金灵
近些年来,提高创新强度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要素资源的自由配置能够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中国的要素市场改革滞后于产品市场改革,这不利于价格机制在要素市场中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据此,构建以创新强度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使用2008—2016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要素市场扭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创新在要素市场扭曲与经济增长之间起到的中介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要素市场扭曲既会直接降低地区经济增长,也会通过抑制地区创新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负向作用,未来应推动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从而提高自主创新强度,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走向集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长安 邱佳炜 张丽家 李红燕
文章以存在密切产业关联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研究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效率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进而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首先,利用产业协同集聚指数测度2003—2019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其次,以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两个角度,探究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进步和经济增长,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地区要强化一体化发展意识,突破区域界限,加强区域合作,在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