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65)
2023(14235)
2022(11867)
2021(10768)
2020(9306)
2019(21432)
2018(20935)
2017(41070)
2016(22113)
2015(24952)
2014(24983)
2013(24529)
2012(22545)
2011(20209)
2010(19789)
2009(18362)
2008(17973)
2007(15877)
2006(13397)
2005(11639)
作者
(62867)
(53009)
(52779)
(50190)
(33342)
(25572)
(24367)
(20760)
(19931)
(18458)
(17865)
(17823)
(16580)
(16536)
(16432)
(16339)
(16231)
(15704)
(15148)
(15093)
(12994)
(12938)
(12812)
(12004)
(11926)
(11795)
(11589)
(11514)
(10694)
(10439)
学科
(100802)
经济(100711)
管理(61634)
(60140)
方法(51501)
(47884)
企业(47884)
数学(46398)
数学方法(45921)
(25145)
贸易(25137)
(25066)
(24379)
(24223)
中国(22757)
地方(21783)
业经(19707)
(17732)
农业(17010)
(15663)
财务(15622)
财务管理(15585)
(14818)
企业财务(14706)
环境(14155)
理论(13654)
(13340)
金融(13337)
(13171)
技术(13159)
机构
学院(317550)
大学(316926)
(138001)
经济(135528)
管理(124880)
理学(109437)
理学院(108259)
管理学(106424)
管理学院(105830)
研究(102788)
中国(76094)
(64276)
科学(62131)
(59441)
(52612)
(50510)
财经(48991)
中心(48526)
业大(47845)
研究所(46213)
(45780)
(44678)
经济学(43853)
农业(41722)
经济学院(40147)
(39685)
师范(39267)
北京(39045)
(37382)
财经大学(36589)
基金
项目(221222)
科学(175805)
基金(163624)
研究(158543)
(142762)
国家(141674)
科学基金(122688)
社会(103275)
社会科(98253)
社会科学(98225)
基金项目(86514)
(86190)
自然(79800)
自然科(78018)
自然科学(77999)
自然科学基金(76674)
教育(73906)
(72601)
资助(67459)
编号(62939)
重点(50133)
(49853)
成果(49351)
(48015)
(46237)
国家社会(43866)
创新(43360)
科研(43156)
教育部(43152)
课题(42823)
期刊
(137372)
经济(137372)
研究(85318)
中国(51792)
学报(48988)
(46286)
(45304)
科学(44886)
管理(42772)
大学(37329)
学学(35615)
农业(31162)
技术(28235)
教育(27092)
(25922)
金融(25922)
财经(23957)
经济研究(23912)
业经(22488)
(20612)
(19635)
问题(19623)
统计(17535)
(17163)
技术经济(16438)
(15876)
国际(15819)
商业(15586)
(14776)
决策(14453)
共检索到4438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陆善勇  李国英  
本文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1986—2013年全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劳动、资本、技术三种生产要素流动对区域外贸增长率有正向效应,究其原因在于,生产要素流动可以增强要素禀赋优势,有利于内生竞争优势和交易效率优势的发挥,符合综合优势理论提出的外贸发展战略。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基于综合优势原则进行区域外贸转型升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谷成  
文章在考虑人力资本要素和技术非效率的前提下,使用非参数的DEA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方法,对1988-2006年中国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估计和测算,通过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三部分,来寻找农业TFP增长的源泉。实证表明,1988-2006年中国农业TFP增长较为显著,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基本上是顺周期的,各个省区的TFP增长差异性则较为明显。从其内部构成来看,TFP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贡献,技术效率改善的作用则很有限。另外,是否考虑人力资本要素对农业增长的作用,会对TFP的估计产生较大影响。文章最终认为,应努力通过制度创新来消除农业技术扩散的各种...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万灵  任培强  
服务贸易发展反映了要素配置及外贸增长方式转变。通过对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FDI、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等要素对服务贸易影响的计量分析,发现各要素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贡献率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为技术进步、FDI、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快服务业技术进步,积极引进服务业FDI,加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积极培育服务业人力资本和促进人力资源的储备和升级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兵  乔晶  
本文运用LA-VAR模型,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在4变量系统内考察了中国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在1978—2003年的样本期间内,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G ranger因果关系,但是进出口之间、出口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正向的相互影响,借助这三个正反馈过程的传递,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本文认为应该深刻理解和把握对外贸易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全方位影响和冲击,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方  赵忠秀  
本文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考察了进出口商品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检验单位根的基础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增长与初级产品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的增长更为相关。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初级产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稍大,而工业制成品的效应略小。进一步的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波动,初级产品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解释力依次下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五七  聂鸣  
本文将能源与碳排放统一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模型,使用全局DEA方法及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1998-2010年低碳导向的工业行业绿色TFP增长及其来源构成,并通过核密度估计分析其动态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低碳导向的工业行业绿色TFP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演化轨迹,但工业绿色TFP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技术效率整体上拖累了工业绿色TFP增长;轻工业绿色TFP增长及技术进步显著优于重工业,采掘业与公用事业行业绿色TFP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绿色TFP增长及其来源的行业差距有扩大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永恒  
文章对要素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推导,在此基础上,对1996—2016年中国29个省份的要素聚集度进行了评价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地的经济发展动力具有较大雷同性,地区间的发展模式可能会形成零和博弈,人力资本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恩  邝运明  
从区域科技进步视角出发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机制。利用广东省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和分解,从地市、珠三角、东西两翼、贫困山区四个区域层面探索区域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结论表明:广东省农业生产率增长主要源泉是区域科技进步;广东农业TFP增长动因存在显著区域科技进步差异性;而区域科技差异性与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关。据此,从政策层面上提出推动广东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策略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林春  
文章使用2000-2014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矩估计的方法探讨产业集聚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又因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由其内部构成要素金融业技术进步和金融业技术效率决定,进一步探讨了产业集聚对两者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从全国层面来看,产业集聚对我国金融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从区域层面来看,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对金融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却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只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中东  
文章构建了一个改进Solow的生产函数模型。以广州市为例,通过对该市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的回归分析,测量了该市1978~2008年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全要素对该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结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由全要素增长率贡献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旭兵  罗光强  
基于中国1997—2010年30个省的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农业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在长期内能够显著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而农业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有负效应,在长期内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为正,但是不显著。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汪素芹  
本文考虑东、中、西部地区的代表性,依据各省进出口额占GDP比重、外贸依存度及外贸贡献率三个指标,选取了东部七省(市)、中部五省、西部三省(市),共15个省(市)进行研究。实证结果显示:从总体转变水平来看,东部与中西部差距较大,东部地区全部排在中西部之前;从转变的主要指标来看,同一区域内指标评价值高低悬殊。因此,实现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目标,需要东部继续努力,中西部更要加快转变步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焕峰  宁颖斌  
在采用"永续盘存法"估计广东省三次产业和各市资本存量的基础上,利用"偏离—份额法"分解了广东省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并发现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劳动力的结构效应,尤其是静态转移效应;而内部增长效应在多数阶段都产生了较大的抑制作用。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所带来的不管是产业结构还是空间结构的改变都表现出了"结构红利"现象,而资本表现出的"结构红利"不明显,甚至还产生了"结构负利"。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颖  
劳动力和资本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不仅影响了区域内产业规模及经济的增长,其空间流动和集聚效应也是新地理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文章基于生产要素空间视角探索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并从劳动力集聚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解读了要素空间变动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实证表明:劳动力要素聚集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其在空间上具备同质性;人力资本要素的聚集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促进关系,但这一效应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其在空间上具备异质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晓珍  杨龙  
文章利用熵值法拟合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将其作为经济的非理想产出纳入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及其时间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样本期内,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显著下调,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是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我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整体上不存在绝对收敛趋势,只有东部地区呈现较典型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在控制投资率、从业人员增长率与环境治理力度后,各地区均表现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