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24)
- 2023(10672)
- 2022(8806)
- 2021(8061)
- 2020(6539)
- 2019(14905)
- 2018(14168)
- 2017(26930)
- 2016(14160)
- 2015(16017)
- 2014(15625)
- 2013(15874)
- 2012(15086)
- 2011(14047)
- 2010(13934)
- 2009(12894)
- 2008(12241)
- 2007(10659)
- 2006(9834)
- 2005(9122)
- 学科
- 济(89425)
- 经济(89374)
- 管理(33878)
- 方法(31920)
- 业(30972)
- 数学(29518)
- 数学方法(29373)
- 中国(22774)
- 地方(21702)
- 企(20453)
- 企业(20453)
- 农(19364)
- 贸(18356)
- 贸易(18348)
- 易(17872)
- 学(15148)
- 业经(14635)
- 地方经济(14632)
- 财(13684)
- 农业(13572)
- 环境(12918)
- 出(12778)
- 制(11234)
- 融(10809)
- 金融(10807)
- 发(10785)
- 银(9857)
- 银行(9834)
- 行(9651)
- 和(9496)
- 机构
- 大学(217835)
- 学院(215096)
- 济(112305)
- 经济(110655)
- 研究(85951)
- 管理(77390)
- 理学(66587)
- 理学院(65694)
- 中国(65177)
- 管理学(64828)
- 管理学院(64417)
- 科学(48500)
- 京(46607)
- 财(45611)
- 所(43139)
- 研究所(39285)
- 经济学(38452)
- 财经(36893)
- 中心(36758)
- 农(34961)
- 经济学院(34634)
- 经(33834)
- 院(30763)
- 江(30626)
- 北京(29700)
- 业大(29190)
- 范(28022)
- 师范(27804)
- 财经大学(27441)
- 农业(27291)
- 基金
- 项目(143511)
- 科学(115587)
- 基金(109263)
- 研究(103569)
- 家(96545)
- 国家(95899)
- 科学基金(81529)
- 社会(72697)
- 社会科(69400)
- 社会科学(69387)
- 基金项目(56819)
- 省(51585)
- 自然(49440)
- 自然科(48318)
- 自然科学(48305)
- 自然科学基金(47489)
- 教育(45439)
- 划(44628)
- 资助(44613)
- 编号(37722)
- 部(33578)
- 发(33573)
- 国家社会(33043)
- 重点(33034)
- 中国(30414)
- 成果(30018)
- 创(29069)
- 教育部(28969)
- 发展(27980)
- 人文(27768)
- 期刊
- 济(124883)
- 经济(124883)
- 研究(72136)
- 中国(41590)
- 财(32423)
- 学报(32152)
- 科学(31655)
- 农(31180)
- 管理(28776)
- 大学(24778)
- 学学(23555)
- 经济研究(22776)
- 农业(21883)
- 财经(19714)
- 融(19086)
- 金融(19086)
- 经(17337)
- 问题(17247)
- 贸(17216)
- 技术(17194)
- 业经(15688)
- 教育(15234)
- 国际(15171)
- 世界(14792)
- 技术经济(13011)
- 业(12710)
- 统计(12223)
- 资源(11365)
- 策(10334)
- 经济问题(10230)
共检索到3326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管卫华 吴小妮 王浩 张惠 吴连霞
生产要素变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化具有重要影响。论文基于1990—2020年29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Mann-Kendall方法将中国市域经济增长划分为1990—2012年和2013—2020年两个阶段,进一步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不同阶段生产要素变动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经济始终保持增长趋势,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区已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步转移到内陆地区,增长格局由明显的“东西”差异向“东西”和“南北”差异并存转变。(2)生产要素变动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差异。资本存量比重大的区域由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连片分布逐渐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同时在中西部的核心城市零星分布;从业人员增量格局中东南高、西北低的局面始终存在,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资本深化水平和要素投入产出效率总体上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深化程度和效率较高的地区仍为几个核心城市群。(3)生产要素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时段有一定差别,两个阶段对区域经济增长起主要促进作用的要素分别是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从业人员数。研究结果可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颖
劳动力和资本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不仅影响了区域内产业规模及经济的增长,其空间流动和集聚效应也是新地理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文章基于生产要素空间视角探索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并从劳动力集聚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解读了要素空间变动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实证表明:劳动力要素聚集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其在空间上具备同质性;人力资本要素的聚集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促进关系,但这一效应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其在空间上具备异质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赵奇伟 张诚
本文首先阐述了东道国要素市场发展程度如何对FDI溢出效应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三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其中,要素市场发展水平通过制约本地研发部门获取生产要素的便利程度,影响本地企业获取FDI净溢出效应的大小。分析发现,东道国要素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本地企业获取正向的FDI溢出效应,从而加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采用我国1997~2004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外资大规模涌入,我国要素市场已难以为当地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支持,从而造成FDI净溢出效应为负。而且,要素市场发展水平滞后也是造成我国FDI溢出效应跨区域差异和阶段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针对如何促进生产要素市...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雄浪 王舒然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产业集聚、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上,中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知识空间溢出现象,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基于多样化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聚更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在区域层面上,东中部产业集聚的本地溢出效应比西部地区更加显著,而东部的专业化知识溢出的作用有所削弱;对外开放水平对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影响程度也不同,东部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对推动邻地的经济增长效应更为显著。为实现更高质量的产业集聚水平,提升知识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提出促进产业互补,提升多样化溢出效应,以及加强知识空间积累,提升知识和人才储备,拓宽技术升级范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知识溢出 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静 徐海龙 王宏伟
中国区域创新呈现出明显的梯次分布特征,东部区域科技资源相对集聚,中西部地区劣势明显,创新资源与东部地区差异较大。在这一过程中,是推动遍地开花式的创新创业,还是发挥区域优势、利用科技创新活动本身存在的知识溢出效应和空间关联,实现区域创新和经济的协同增长,是两种不同的政策思路。深入研究知识溢出影响下,中国各区域创新活动和经济增长的收敛特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分析中国知识资本存量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联特征入手,根据知识资本空间溢出的特征,构建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知识的空间溢出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认为:(1)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无条件的单一稳态趋同,经济倾向在空间邻近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形成多稳态的俱乐部趋同。其中伴随资本和人员流动的知识跨越区域溢出,是地理邻近或经济社会水平相似地区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重要机制。(2)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创新活动的空间关联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知识溢出影响下的三大地区经济增长也呈现明显的俱乐部趋同,其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收敛速度最快,趋同半生命周期最短,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趋同相对较慢。
关键词:
知识溢出 区域经济 经济增长收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红丽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首先从异质性劳动力和金融资本要素方面研究了要素的空间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次以中心-外围模型为基础构建了要素集聚与经济增长效应模型,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生产要素 集聚效应 区域经济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赵伟光 敬莉
本文在外部性理论、经济地理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理论框架下,通过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对1995年以来新疆14地州全域和局域两个层面上的区域关联进行研究,并通引入表征区域关联的新经济地理变量"市场潜能",对区域联系效应和空间外溢对于新疆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进行计量分析。结论表明,新疆区域关联性逐渐加深。市场潜能提高1%,区域经济提高0.29个百分点,同时在忽视区域关联效应,会造成过度高估资本投资对于新疆经济增长的作用。
关键词:
区域关联 空间溢出 Moran指数 新疆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潘文卿
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1988-2009年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存在着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大;另一方面,局域相关也显示出中国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以一个表征市场潜能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础,本文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经验分析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潜能每增长1%,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将提高0.47%,超过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弹性值。当然,实证分析也发现这种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地区间距离间隔的增加而减...
关键词:
区域关联 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初春 吴福象
以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视角,利用空间杜宾模型采用2002年—2015年间的空间面板数据,对我国31个省份的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进行研究,考虑到经济发展中的差异性,构建三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对金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间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且呈现非均匀分布的特征;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并且需要考虑到空间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仅仅考虑经济因素所产生的影响,金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但是考虑到地理因素后表现出了显著的负的空间溢出效应,且产生的影响最大,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地区间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当然,从业人员规模、投资规模、人口城镇化的不断完善也将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百胜 杨晓勤
运用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变量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机理与效应。理论模型表明,提高本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会引起其他区域生产要素流入,产生负的溢出效应,但也可以改善区域间贸易和要素流动,促进经济活动的集聚和扩散,产生正的溢出效应。认为交通基础设施不但影响了区域经济的空间发展模式,同时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国区域经济综合效率提高及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均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吴茂国 陈影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区域间资本流动加速,资源流动范围扩大,其中金融行业的集聚效应最为明显,一些地区高度集中形成金融中心。通过建立金融产业集聚的综合指标体系,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金融集聚水平进行测定。并进一步研究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大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影响途径。通过搜集2006-2015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面板数据,结合地理位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我国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发现,各省(区、市)金融集聚对该省经济及周边省份经济都有显著的影响,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金融集聚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呈现不同的特征。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不同区域在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下在金融行业发展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晓黎 李红昌
文章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发现2000—2014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群趋势以及正向空间自相关。利用2000年、2007年和2014年31个省份的数据,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资本、劳动力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要素,人力资本、政府支出、贸易开放度和交通基础设施发挥积极的协同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仍占绝对优势,而传统研究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则将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晓黎 李红昌
文章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发现2000—2014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群趋势以及正向空间自相关。利用2000年、2007年和2014年31个省份的数据,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资本、劳动力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要素,人力资本、政府支出、贸易开放度和交通基础设施发挥积极的协同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仍占绝对优势,而传统研究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则将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百胜 杨晓勤
运用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变量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机理与效应。理论模型表明,提高本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会引起其他区域生产要素流入,产生负的溢出效应,但也可以改善区域间贸易和要素流动,促进经济活动的集聚和扩散,产生正的溢出效应。认为交通基础设施不但影响了区域经济的空间发展模式,同时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国区域经济综合效率提高及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均具有显著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