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12)
- 2023(16402)
- 2022(13791)
- 2021(12343)
- 2020(10102)
- 2019(22732)
- 2018(22097)
- 2017(41961)
- 2016(22739)
- 2015(25014)
- 2014(24795)
- 2013(24555)
- 2012(23021)
- 2011(21231)
- 2010(21473)
- 2009(20044)
- 2008(19667)
- 2007(17614)
- 2006(15960)
- 2005(14985)
- 学科
- 济(113500)
- 经济(113378)
- 管理(67083)
- 业(62449)
- 企(48997)
- 企业(48997)
- 方法(37770)
- 数学(32975)
- 数学方法(32736)
- 中国(31082)
- 地方(29701)
- 农(28806)
- 财(25048)
- 业经(24790)
- 制(23318)
- 学(22322)
- 农业(19684)
- 贸(18511)
- 贸易(18499)
- 融(18003)
- 金融(18000)
- 银(17927)
- 银行(17869)
- 易(17851)
- 环境(17820)
- 地方经济(17549)
- 行(17256)
- 体(16798)
- 发(15413)
- 技术(15109)
- 机构
- 学院(334471)
- 大学(333554)
- 济(149105)
- 经济(146275)
- 研究(125083)
- 管理(122113)
- 理学(104210)
- 理学院(102926)
- 管理学(101376)
- 管理学院(100748)
- 中国(94586)
- 科学(75387)
- 京(71219)
- 财(67653)
- 所(64817)
- 农(62168)
- 研究所(58540)
- 中心(54969)
- 财经(52694)
- 江(52248)
- 业大(50896)
- 农业(48615)
- 经(47714)
- 经济学(46974)
- 北京(45049)
- 院(44916)
- 范(43627)
- 师范(43071)
- 经济学院(41959)
- 州(40583)
- 基金
- 项目(220554)
- 科学(174067)
- 基金(160493)
- 研究(157849)
- 家(142272)
- 国家(141098)
- 科学基金(119572)
- 社会(104214)
- 社会科(98963)
- 社会科学(98942)
- 省(86876)
- 基金项目(84385)
- 自然(75662)
- 自然科(73891)
- 自然科学(73871)
- 划(73244)
- 自然科学基金(72592)
- 教育(71092)
- 资助(64719)
- 编号(61001)
- 发(53202)
- 重点(51023)
- 成果(49425)
- 部(48475)
- 创(46246)
- 国家社会(44240)
- 课题(44034)
- 创新(43588)
- 制(43059)
- 发展(42247)
- 期刊
- 济(176436)
- 经济(176436)
- 研究(104779)
- 中国(73474)
- 农(57489)
- 学报(55987)
- 科学(51435)
- 财(51412)
- 管理(47646)
- 大学(42198)
- 学学(40230)
- 农业(38682)
- 融(34239)
- 金融(34239)
- 教育(33000)
- 经济研究(29380)
- 技术(28361)
- 业经(27660)
- 财经(27444)
- 经(23807)
- 问题(22874)
- 业(20330)
- 技术经济(17859)
- 贸(17781)
- 世界(16703)
- 国际(16076)
- 科技(15916)
- 版(15888)
- 商业(15744)
- 资源(14909)
共检索到5225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林添松 吴蒙 王燕
近年来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互融互通仍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文章以人力资源、投资、外国直接投资等要素投入和国有化比重为视角,建立了环渤海区域条件β收敛模型,从而考察在多种影响因素下环渤海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趋势。结果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收敛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人力资源、投资、国有化比重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散化趋势,但这种分散化趋势正在逐步减弱。
关键词:
经济收敛 生产要素 国有化程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素芳
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入手,运用相关理论,指出了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矛盾,努力探寻二者相统一的目标,最后提出了实现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公平 效率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容子 吴姗姗
环渤海地区作为"十一五"期间国家优化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日益呈现加速化、重工业化的总体趋势,探讨环渤海临海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忧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力布局向沿海地区推进的态势分析,深入剖析了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日益严重的渤海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岸线利用缺乏合理性、区域产业结构布局不平衡、海域污染范围持续扩大等,并进一步提出缓解矛盾的对策建议,希望有助于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渤海生态安全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环渤海 区域经济 海洋经济 海洋环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杜小军 柳新华 刘良忠
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比较落后。目前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进程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还面临很多困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成将实现环渤海区域交通网络的相互衔接,加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产业的分工协作,促进功能有别的三大城市群发展以及形成一体化的环渤海旅游圈,为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一体化 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南南 陈首丽
文章用耦合关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两种方法,在对环渤海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深入挖掘两者的数量关系,从计量经济角度分析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因素及影响方式,为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经济规划提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
环渤海 海洋经济 区域经济 耦合 关联度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孙可娜
不同的经济区域具有不同的经济特征,一定的经济特征决定了区域金融的基本结构。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方式的深化与服务功能的强化。对于环渤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来说,构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具有更高梯度的产业结构,进行与之相配套的全方位金融创新,对该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傅为忠 李孟雨
应用经济学弹性理论对ISM模型进行了改进,并以东部地区为例,对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层次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直接影响因素是公路运营里程、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和经济结构,根本影响因素是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邮政业务总量、地区生产总值。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文 罗润东 房光婷
作为发展中的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增长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利用有效劳动和人力资本外部性经济增长模型对环渤海五省市1978-2006年的GDP、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等变量的回归分析表明: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推动该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五省市人力资本的直接贡献率和间接贡献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开始由"物质资本投资推动"向"人力资本推动"转变,但五省市均呈现出非均衡的经济增长态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晓钟
经济管理出版社于近期出版的经济学新著《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黎鹏著),以协同学思想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基本理念,认为区域内各地域单元(子区域)和经济组分之间应该协和共生,自成一体,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形成区域内各地域单元和经济组分的"一体化"运作与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强调协同发展的区域体系应有统一的联合与合作发展目标和统一的规划,使区际之间有着高度的协调。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琳 刘莹
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以及区域产业分工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最关键的驱动因素即序参量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区域产业分工的动态演变路径。在序参量的支配作用下,驱动因素间的协同作用作为连接序参量与其他变量的重要纽带贯穿始终,即各区域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借助一定程度的跨区域要素流动,参与大区域经济的产业分工中,同时参与到整体网络的产业分工,并反作用于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及经济联系,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引导、相互依托的协同作用使整体网络协同运转,使整个系统实现初级——中级——高级的协同演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铃 王纪入 李志刚 霍志磊
文章以区域协同发展为研究视角,从指标和区域两个维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四川省2008—2018年各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进行测度和影响因素识别。结果表明,四川省五区协同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创新环境、区域协同和对外开放是当前阻碍五区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创新环境、城乡协调、生态环保、对外开放以及文化、医疗福利是五区长期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川东北经济区的创新环境、创新投入以及开放子系统,攀西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的区域协调子系统成为当前和长期内实现"五区协同"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树强 徐娜
生态环境质量是评价区域协同效果的重要标准,科学评测协同的环境质量效果是调整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走向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2004-2016年京津冀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广义线性回归的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经济协同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随着京津冀经济协同度的提高,环境质量呈现出收敛式上升。建立面板联立方程模型进一步识别京津冀经济协同的环境效应的内在影响机制,结果发现,由于同时存在要素禀赋效应和污染避风港假说,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通过结构效应而不是技术效应改善环境质量。最后,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提出了加强政府政策与市场资源配置相结合、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京津冀之间的环境治理合作等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 经济协同度 环境质量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孙虎军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肖金成
环渤海地区有三大城市群,十几个重要的港口,港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反过来也给该区域港口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经济全球化和港口集群式分布必然使港口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环渤海地区港口应整合资源,联手发展,发挥优势,合作共赢。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姜玲 梁涵 刘志春
科技人力资源是劳动力队伍中有技术且高效率的组分。环渤海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具有全国性比较优势,但其集聚程度与经济发展的联动趋势不显著,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不明显,其集聚并未带来劳均资本同样快速的集聚,只在产业分布上与产业结构呈现一定的正相关。环渤海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进一步发挥。
关键词:
科技人力资源 区域经济 关联 环渤海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