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48)
- 2023(16049)
- 2022(13161)
- 2021(11955)
- 2020(9991)
- 2019(22520)
- 2018(21954)
- 2017(42446)
- 2016(22552)
- 2015(24865)
- 2014(24496)
- 2013(24655)
- 2012(23033)
- 2011(20911)
- 2010(21204)
- 2009(19964)
- 2008(19809)
- 2007(18065)
- 2006(16585)
- 2005(15217)
- 学科
- 济(105117)
- 经济(104986)
- 业(95358)
- 企(76907)
- 企业(76907)
- 管理(74883)
- 农(48276)
- 方法(37880)
- 业经(33785)
- 农业(32365)
- 中国(29884)
- 财(29246)
- 数学(28811)
- 数学方法(28556)
- 地方(24792)
- 制(21780)
- 务(20029)
- 财务(20003)
- 财务管理(19974)
- 技术(19788)
- 企业财务(18954)
- 贸(18707)
- 贸易(18689)
- 易(18089)
- 策(18006)
- 学(17742)
- 和(17003)
- 理论(16693)
- 体(16607)
- 划(16452)
- 机构
- 学院(330067)
- 大学(323412)
- 济(143040)
- 经济(140359)
- 管理(129203)
- 研究(115189)
- 理学(110338)
- 理学院(109188)
- 管理学(107588)
- 管理学院(106997)
- 中国(91166)
- 农(70973)
- 京(68905)
- 科学(68018)
- 财(65271)
- 所(59000)
- 农业(54565)
- 江(53254)
- 研究所(52809)
- 中心(52722)
- 业大(52399)
- 财经(50696)
- 经(45944)
- 北京(43219)
- 经济学(42389)
- 州(41793)
- 范(41732)
- 师范(41305)
- 院(40969)
- 省(38286)
- 基金
- 项目(212943)
- 科学(169715)
- 研究(157483)
- 基金(155399)
- 家(135529)
- 国家(134153)
- 科学基金(115713)
- 社会(103578)
- 社会科(97877)
- 社会科学(97853)
- 省(85189)
- 基金项目(81626)
- 自然(72967)
- 自然科(71356)
- 自然科学(71336)
- 自然科学基金(70108)
- 教育(69948)
- 划(69888)
- 编号(63140)
- 资助(62013)
- 发(51486)
- 成果(50295)
- 重点(47526)
- 部(47213)
- 创(47098)
- 业(45847)
- 课题(43655)
- 创新(43251)
- 国家社会(42961)
- 发展(41874)
共检索到5203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饶静 师丹婧 袁伟
梳理了"规模路径"和"传统路径"两种不同研究路径对农业发展转型和农业污染关系的研究,并从生产者视角对农业发展转型和农业污染关系进行了解释。"规模路径"认为通过扩大农业规模最终会改善工业化农业的高污染问题,因此要减少农业污染,应该继续扩大农业规模,减少农户和农场数量,淘汰非专业化的农业生产者;"传统路径"则认为,规模并不是决定性影响因素,集约生产的小农资源和养分的利用效率高,要改善农业污染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小农农业生产方式"。生产者视角的引入解释了上述两种路径研究结论的不同,提出以农业生产者为基础进行农业转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生产者 农业发展转型 农业污染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鸣 邓荣荣
在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对农业R&D投入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国31个省份2000—2018年的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农业R&D投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农业R&D投入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农业R&D投入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且其空间溢出效应在东部各省份表现得更加充分,中西部地区间的差异则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对外开放以及财政支农等因素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外溢和区域异质性特征。这一结论为促进农业研发要素的合理配置,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薛薇
我国当前农业资本形成严重不足,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下形成恶性循环。根本原因在于,其一,支农资金运用范围的宽泛,过于分散化,没能有效集中到农业产业中,导致支农资金使用配置效率不高,没有实现"造血型"的支农功能;其二,农业部门的比较利益低,缺乏足够的盈利吸引力,资本天然的趋利性使得农业内部资本向城市、非农部门流失,农业外部资本不愿进入,没能实现农业资本的积累。因此,本文认为发展现代农业,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农业产业链条进行资金注入,催动农业资本形成,实现农业资本在农业产业链条中的有效循环,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
农业资本 资本形成 对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跃华 顾海英 史清华
我国农业保险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实验,情况仍不乐观。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不足状况,本文从效用层面的角度对其给予解释。假设农民在收入没有达到一定阈值时,其对于风险的偏好随着收入或者财富的增加而趋于规避。因而,对于中国农民来讲,其对于风险的偏好在低收入时往往趋于风险中性,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不倾向于使用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生产中遭遇到的自然风险。
关键词:
农业保险 需求不足 市场失灵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海鹏 张俊飚
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面源污染压力的演变规律,是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基本依据。运用1998~200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模型对经济发展与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选取各省化肥投入密度、农药投入密度、畜禽粪尿排泄物密度作为度量农业面污染源排放量的指标,选取各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衡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源排放量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具有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三类污染源与人均GDP均处于曲线上升阶段,自发到达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拐点还需较长时间。政府应强化农业环境政策的干预力度,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珍 王平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冀县卿 钱忠好
产权结构主要通过产权完整性和产权完全性两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改革开放后,尽管农村一直普遍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形式,但在农户层面上农地产权完整性和完全性不断增强。农地产权结构的不断变迁支撑着中国农业的持续增长。
关键词:
农地产权结构 农业增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戢梦雪 毛霞 屈彪
在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同时,以水污染为代表的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重。本文以河长制的推行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2004年~2016年地级市层面的统计数据,运用双差分方法考察地方环境治理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国控监测点水质数据分析了其中的影响机制,以此也间接评估河长制的执行效率。研究发现:河长制的推行与地区农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河长制能够通过缓解水污染、改善水质而有利于农业发展。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这一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河长制的推行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的政策效应明显,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不显著。此研究以期能为客观评估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政策的执行效率提供经验证据。
关键词:
河长制 环境污染 农业发展 双差分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建华 杨晨晨 邓远远
农产品安全生产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厘清农业生产者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政策需求,是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保障。本文基于五个典型省区986户样本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业生产者安全生产的政策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当前农业生产者所需要的政策支持按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提高定价权政策、生产技术培训政策、市场信息政策和资金扶持政策,而影响政策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年收入、是否参加农业合作社、农产品销售的困难程度、学习安全生产知识的意愿等。对此,相关政策亟须根据农业生产者的需求结构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晓时 李谷成
基于农业机械化的视角,本文通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业机械化对食物消费需求的影响,以期为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之谜提供一种新的解释。研究表明:(1)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却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中粮食消费量下降了28.85%,而猪肉消费仅增长了10.16%;(2)农业机械化对农民的食物消费有着显著的节约效应。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促进居民总热量摄取降低0.19%,2000—2012年机械化发展带来的粮食节约效应约占农村居民粮食消费下降比重的17.45%;(3)农业机械化促进了食物消费结构的调整。粮食消费量下降作为食物消费结构变动的主因,2000—2012年机械化带来的粮食消费节约量约占总粮食消费量下降比重的11.96%。当前粮食仍作为居民热量摄取的主要来源,农业机械化通过"节流"降低粮食消费需求,能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食物消费 热量需求 消费结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晓时 李谷成
基于农业机械化的视角,本文通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业机械化对食物消费需求的影响,以期为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之谜提供一种新的解释。研究表明:(1)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却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中粮食消费量下降了28.85%,而猪肉消费仅增长了10.16%;(2)农业机械化对农民的食物消费有着显著的节约效应。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促进居民总热量摄取降低0.19%,2000—2012年机械化发展带来的粮食节约效应约占农村居民粮食消费下降比重的17.45%;(3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食物消费 热量需求 消费结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鄢平 贺建风
文章从劳动力市场要素变化和劳动者就业惯性着手,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分析了"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策略。文章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东部地区"民工荒"产生的原因,一是中部地区的重新崛起使中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跨行业转移,从而减少就业惯性阻力;二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加强了就业惯性力量。
关键词:
劳动力 劳动力市场 就业惯性 农业贡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薇 李祥
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助推器,加强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吴川市W村的番薯产业集群发展的考察梳理与归纳总结,研究发现:将关系、资本、制度等农业产业集群治理主体要素嵌入产业振兴的场域,需通过话语、技术、法律等对场域内治理要素赋权。以关系与话语契合实现主体再造、以资本与技术耦合实现资源互补、以制度与法律协调实现功能升级,从而在整体上构建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产业振兴"主体嵌入-治理赋权"的解释性框架。这一解释性框架发现,做好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乡村振兴,需要处理好农业产业集群治理嵌入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产业振兴场域内治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主体要素与治理要素之间嵌入与赋权的关系。研究结论对阐释和验证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产业振兴的运行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有利于提升农业产业集群治理能力,增强农业产业集群的实效性,助推产业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薇 李祥
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助推器,加强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吴川市W村的番薯产业集群发展的考察梳理与归纳总结,研究发现:将关系、资本、制度等农业产业集群治理主体要素嵌入产业振兴的场域,需通过话语、技术、法律等对场域内治理要素赋权。以关系与话语契合实现主体再造、以资本与技术耦合实现资源互补、以制度与法律协调实现功能升级,从而在整体上构建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产业振兴"主体嵌入-治理赋权"的解释性框架。这一解释性框架发现,做好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乡村振兴,需要处理好农业产业集群治理嵌入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产业振兴场域内治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主体要素与治理要素之间嵌入与赋权的关系。研究结论对阐释和验证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产业振兴的运行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有利于提升农业产业集群治理能力,增强农业产业集群的实效性,助推产业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