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50)
- 2023(19084)
- 2022(15949)
- 2021(14456)
- 2020(12313)
- 2019(28298)
- 2018(27921)
- 2017(53692)
- 2016(29103)
- 2015(32849)
- 2014(32992)
- 2013(33200)
- 2012(31222)
- 2011(28475)
- 2010(28981)
- 2009(27452)
- 2008(27767)
- 2007(25317)
- 2006(22696)
- 2005(21107)
- 学科
- 济(132447)
- 经济(132273)
- 业(104797)
- 管理(98736)
- 企(91307)
- 企业(91307)
- 方法(55755)
- 数学(45133)
- 数学方法(44725)
- 财(39899)
- 农(38482)
- 业经(36155)
- 中国(35968)
- 制(30331)
- 地方(29192)
- 农业(26501)
- 务(26463)
- 财务(26420)
- 财务管理(26358)
- 企业财务(25059)
- 学(25007)
- 贸(24075)
- 贸易(24054)
- 易(23270)
- 技术(22297)
- 理论(22109)
- 银(22079)
- 和(22057)
- 银行(22024)
- 融(21373)
- 机构
- 学院(433855)
- 大学(433360)
- 济(181776)
- 经济(177864)
- 管理(167172)
- 研究(148656)
- 理学(141937)
- 理学院(140371)
- 管理学(138307)
- 管理学院(137479)
- 中国(116659)
- 京(92900)
- 科学(89558)
- 财(88939)
- 农(77650)
- 所(76959)
- 江(69823)
- 研究所(68798)
- 财经(68673)
- 中心(68082)
- 业大(63261)
- 经(62101)
- 农业(60818)
- 北京(59051)
- 范(55466)
- 经济学(55301)
- 州(54992)
- 师范(54842)
- 院(53139)
- 财经大学(50506)
- 基金
- 项目(275234)
- 科学(216904)
- 研究(200844)
- 基金(199474)
- 家(173763)
- 国家(172189)
- 科学基金(147636)
- 社会(128530)
- 社会科(121748)
- 社会科学(121716)
- 省(108515)
- 基金项目(104681)
- 自然(94770)
- 自然科(92594)
- 自然科学(92564)
- 教育(92010)
- 自然科学基金(90985)
- 划(90641)
- 资助(82261)
- 编号(81498)
- 成果(67363)
- 重点(62274)
- 发(62270)
- 部(61176)
- 创(58842)
- 课题(56822)
- 创新(54433)
- 国家社会(52900)
- 制(52794)
- 科研(52599)
- 期刊
- 济(214227)
- 经济(214227)
- 研究(132027)
- 中国(93919)
- 财(73090)
- 农(71877)
- 学报(67417)
- 管理(67339)
- 科学(62502)
- 大学(51307)
- 农业(48314)
- 学学(48159)
- 教育(45819)
- 融(45636)
- 金融(45636)
- 技术(38346)
- 业经(35884)
- 财经(35590)
- 经济研究(33174)
- 经(30684)
- 业(28288)
- 问题(27964)
- 技术经济(23315)
- 贸(22509)
- 图书(21851)
- 商业(20670)
- 版(20598)
- 世界(20522)
- 现代(20243)
- 理论(19863)
共检索到6795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高传胜 刘志彪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之所以能实现国内其它很多地区都难以实现的制造业的大量集聚与良好发展,是因为有上海相对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支撑。发达的生产者服务,通过降低区域交易成本、新型资本深化、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培育产业竞争优势,以及增强地区创业与创新能力等多种途径与方式,极大地催生了长三角制造业的大量集聚与突出表现。迫于跨国公司自带生产者服务的竞争压力和长三角产业成长的迫切需求,上海需要针对具体原因,采取适当的组织、制度安排和创造性改革与政策措施,进一步挖掘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潜力,从而更加强有力地支撑长三角制造业的集聚和发展。
关键词:
生产者服务 制造业 集聚 发展 长三角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马卫红 黄繁华
本文以长三角两省一市1985-2010年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增加值为依据,对二者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仅生产者服务业整体上对制造业具有支撑作用,而且生产者服务业内部各个行业也与制造业相互影响,但由于发展水平和行业特性不同,影响程度又有差异。并据此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者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发展 长三角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崔木花
随着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联系愈加密切,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从我国近10年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实际看,二者明显呈现出互动发展的趋势。以长三角区域为例,通过对沪、苏、浙、皖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除了上海外,其他三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并未呈现良好的互动发展关系,为此,提出应协同发展、提升三省一市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水平,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业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
长三角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互动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柯蓉 秦莉 俞路
本文对长三角16个城市制造业进行城市化(多样化)指数、区域化指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结论认为,长三角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与竞争程度;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间存在空间相关性的事实表明周边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有溢出效应,会对本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吕新雷 从海燕 魏守华
首先运用区位商指标测度长三角16个城市28个制造业行业2000~2008年间的产业集聚度,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然后从城市规模、资源状况、劳动力素质与成本、土地成本、生活成本、运输成本、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资金供给、政府政策等角度分析产业集聚度变化的原因;最后得出关于不同规模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聚度 区位商 产业发展 城市规模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金飞 陈晓峰
本文通过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法估算了2003~2012年间长三角20个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借鉴EG和MS的分类,将Malmquist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分析不同集聚程度行业对它们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借用Arellano和Bond的动态面板模型,验证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指数在TFP增长过程中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体TFP的提高,但主要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并非促进技术效率改进)进而产生影响。各细分行业TFP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中低度集聚行业的TFP的增长率大于高度集聚行业,并且随着时间推移,高集聚度行业TFP增...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变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齐飞
本文利用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同集聚效应。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存在滞后的相互促进作用,而同一时间段的二者集聚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效应。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要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攀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晓峰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价值链和城市空间层面的异质性影响使这两大关联产业在协同集聚过程中呈现出互补与挤出双重效应交替的特征。以协同集聚双重效应的协调度为核心构建理论假说,并基于长三角地区城市面板数据对此双重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存在一个均衡土地租金水平使协调度最大,而中心城市对周边其他城市的影响显著,且在任何规模下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都有促进作用,但随着城市规模增加也呈现倒U型趋势。因此,必须以互补效应最大化、挤出效应最小化为宗旨,推进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的层级转换,实现价值链与空间链的链式协同和涓滴效应。
关键词:
协同集聚 互补效应 挤出效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超 姚利民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区位不平衡性影响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是否也是形成地区内行业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文章利用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的数据,以制造业为例,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长三角地区外资对制造业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对其制造业收入差距起到了缩小作用,而外贸和内资则起着拉大收入差距的效果。
关键词:
外资 长三角地区 收入差距 固定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郑敏
文章在Ellis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集聚度ri系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利用调整后的系数和产业集中度系数CRi对长三角地区18个制造业在1988-2009年的产业聚集度进行精确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当前制造业集聚度的整体水平较高,产业集聚现象明显,特别是一些依赖自然资源和便利交通区位优势以及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从时间上看,长三角制造业的平均集聚度在1988-2009年间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从增长速度上呈U型曲线。从空间上看,制造业聚集地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集聚指数 演进态势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健旋
珠三角制造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简单加工制造,现在制造业产业主要集聚在纺织、家电和电子产业;长三角制造业发展加速于20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高于珠三角,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长三角发展势头明显好于珠三角,其主要原因是长三角拥有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现在,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积极推进“中国制造”尽快转变为“中国创造”,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
长三角 珠三角 制造业 特色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江静 刘志彪
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作为高级要素投入的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内在机理。基于2000-2007年长三角地区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江苏、上海和浙江三地区影响程度不同。作为长三角的中心,上海的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不仅仅为了本地区服务,其服务范围更多地扩散到周边地区,从而加速了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中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洪娟 廖信林
本文基于长三角制造业"二位数"行业1998-2010年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一节差分矩估计方法对城市群内的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制造业"二位数"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强烈的非线性共生关系,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具有门槛效应,即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过度集聚产生的负外部性,会使得集聚不利于经济增长。针对上述回归结果,本文给出了理论分析,并总结了结论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许夕青 葛和平
互联网"智能+"时代的到来促使全球制造业深刻调整,传统制造业呈现智能化趋势。长三角地区紧跟智能化的步伐,正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并呈现出集聚态势,而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是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智能制造有待进一步研究。鉴于此,分别从四个角度定性分析智能制造集聚的影响机制,提出相关假说,并通过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分别验证了上述假说。从标准体系、智能制造链、创新能力、协同发展四个方面剖析了发展路径,为集聚的影响机制更好服务于智能制造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 智能制造 影响机制 发展路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一
一、长三角和珠三角现状比较(一)区域范围和区位条件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陆地面积9.9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检验——基于VAR模型的动态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企业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长三角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
制造业竞争力对人民币升值的敏感性——基于长三角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我国三大经济圈制造业结构变动趋向分析——对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一项实证研究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水平测度与效率评价——兼以金融业为例的实证分析
长三角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竞争优素潜在竞争力水平实证研究
长三角制造业产业空间转移实证研究
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动态与路径选择——基于长三角第二、三类制造业的研究
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基于长三角区域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