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93)
- 2023(17069)
- 2022(14565)
- 2021(13577)
- 2020(11131)
- 2019(25304)
- 2018(24945)
- 2017(47768)
- 2016(25798)
- 2015(28898)
- 2014(28552)
- 2013(27727)
- 2012(25422)
- 2011(22967)
- 2010(22814)
- 2009(21002)
- 2008(19809)
- 2007(17229)
- 2006(15061)
- 2005(12787)
- 学科
- 济(102493)
- 经济(102359)
- 管理(72643)
- 业(68742)
- 企(55399)
- 企业(55399)
- 方法(47151)
- 数学(41133)
- 数学方法(40713)
- 农(31526)
- 财(27482)
- 中国(27419)
- 业经(24036)
- 学(22605)
- 地方(22176)
- 农业(21358)
- 制(19364)
- 贸(17658)
- 贸易(17650)
- 理论(17151)
- 易(17050)
- 务(16191)
- 财务(16116)
- 财务管理(16082)
- 银(15569)
- 银行(15521)
- 环境(15501)
- 融(15339)
- 金融(15330)
- 企业财务(15253)
- 机构
- 大学(359913)
- 学院(359671)
- 管理(140791)
- 济(140611)
- 经济(137512)
- 理学(122716)
- 理学院(121321)
- 研究(119667)
- 管理学(119134)
- 管理学院(118508)
- 中国(88085)
- 京(75864)
- 科学(74916)
- 财(65589)
- 农(60607)
- 所(59083)
- 业大(55019)
- 中心(54569)
- 研究所(54053)
- 财经(52917)
- 江(52568)
- 范(49218)
- 师范(48758)
- 经(48282)
- 农业(47321)
- 北京(47033)
- 院(44202)
- 经济学(42821)
- 州(41965)
- 财经大学(39556)
- 基金
- 项目(253912)
- 科学(200119)
- 研究(186202)
- 基金(184483)
- 家(161322)
- 国家(159969)
- 科学基金(137532)
- 社会(118130)
- 社会科(111832)
- 社会科学(111807)
- 省(98914)
- 基金项目(97909)
- 自然(88934)
- 自然科(86873)
- 自然科学(86851)
- 教育(85889)
- 自然科学基金(85292)
- 划(83451)
- 编号(76214)
- 资助(74792)
- 成果(61482)
- 重点(56677)
- 部(55818)
- 发(53767)
- 创(52634)
- 课题(52531)
- 创新(49026)
- 国家社会(48911)
- 科研(48289)
- 教育部(48040)
- 期刊
- 济(152256)
- 经济(152256)
- 研究(104331)
- 中国(67273)
- 学报(59263)
- 农(56073)
- 科学(53473)
- 管理(49469)
- 财(48958)
- 大学(44797)
- 教育(42588)
- 学学(42196)
- 农业(38617)
- 技术(30093)
- 融(29410)
- 金融(29410)
- 业经(26618)
- 财经(25315)
- 经济研究(24629)
- 经(21666)
- 问题(19869)
- 业(18979)
- 图书(18719)
- 版(17672)
- 科技(17057)
- 理论(16723)
- 技术经济(16360)
- 商业(15951)
- 现代(15501)
- 实践(15289)
共检索到5159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邵帅 郝晋伟 刘科伟 杨史瑞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地区人口萎缩,但农村建设用地尚未同步退出,形成农村"空心化"现象,亟需对城乡居民点体系空间格局进行重构。在对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农村生产半径模式和公共服务供需模式为解释变量,对城乡居民点体系空间格局的阶段性演变及其与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耦合机制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建构城乡居民点体系空间格局重构的技术框架,并以陕西省华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朱雪欣 王红梅 袁秀杰 关利民 廖丽君
研究目的:为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农村居民点规划、整合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根据影响居民点空间布局因素的限制程度,应用ArcGIS各功能,结合相关分析、统计分析等编制城乡居民点用地综合限制等级图;从土地规划需要和佛冈县实际情况出发,将佛冈县划分为5类可转为居民点用地的优先等级区;应用城乡居民点用地优先等级区,结合人口和人均用地状况,对居民点空间格局进行优化。研究结果:确定了佛冈县2020年各镇城乡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方案。研究结论:佛冈县2020年各镇用地扩展方式和途径不尽相同;各地区在编制和应用居民点综合限制等级图时,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各限制因子及其权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杜国明 殷嘉迪 张燕 关桐桐 赵雅倩 张悦
研究目的:以友谊县为研究区,总结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时空格局及演化规律。研究方法:空间离散测度及分形维数测度。研究结果:(1)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经历了乡村发展主导期、城乡共进发展期、城进乡退调整期三个阶段;(2)乡村发展主导期呈现出以乡村为主导的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迅速增加,以小型乡村居民点用地为主,分布较为集聚,并逐渐呈现场县、乡镇、村屯3级结构;(3)城乡共进发展期城镇与乡村居民点用地同步增加,中小型居民点为主体,分布趋于均衡但仍有一定的随机性,居民点3级结构稳定;(4)城进乡退调整期乡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大幅减少,而城镇居民点用地持续增加,大型居民点陆续占据主导地位,居民点分布更趋均衡,居民点等级逐渐缩减为场县、乡镇2级结构。研究结论: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规律可以为城乡用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杜国明 殷嘉迪 张燕 关桐桐 赵雅倩 张悦
研究目的:以友谊县为研究区,总结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时空格局及演化规律。研究方法:空间离散测度及分形维数测度。研究结果:(1)友谊县城乡居民点用地转型经历了乡村发展主导期、城乡共进发展期、城进乡退调整期三个阶段;(2)乡村发展主导期呈现出以乡村为主导的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迅速增加,以小型乡村居民点用地为主,分布较为集聚,并逐渐呈现场县、乡镇、村屯3级结构;(3)城乡共进发展期城镇与乡村居民点用地同步增加,中小型居民点为主体,分布趋于均衡但仍有一定的随机性,居民点3级结构稳定;(4)城进乡退调整期乡村居民点用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薛珑
文章借鉴现有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经验,全面理解民生问题的理论内涵,构建包括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9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指标的城乡居民民生统计指标体系。并对近些年山东省城乡居民民生总体水平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
民生问题 民生统计指标体系 AHP方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筱明 郑新奇
以济阳县域居民点用地为研究对象,根据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将济阳县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镇转化型、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迁弃型4种整理类型。从土地规划需要和济阳县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影响居民点空间扩展因素的限制等级,划分城乡居民点空间扩展优先等级区,结合2020年济阳县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测,对济阳县城乡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济阳县2010—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减少2 878.47hm2,建制镇用地增加1 094.15 hm2,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可以满足建制镇用地增加的需求。研究可为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村居民点规划提供依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陶长琪 齐亚伟
本文利用欧拉方程,推导出预期消费增长时消费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和相应的消费函数。并利用中国城乡居民的面板数据,运用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假说以及空间状态模型,对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不成立,农村居民的过度敏感性要大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城乡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交替变化。本文还验证了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变协整关系。
关键词:
流动性约束 预防性储蓄 状态空间模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沁雨 陈华 牟珊珊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公平感视角出发,对北京市城乡居民的医保参与对其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使用排序probit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参与基本医保和商业医保都对居民的幸福感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有累加效应;公平感对幸福感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参与医保(主要是商业医保)可以增加居民的公平感,并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公平感较好的居民参与医保对幸福感的影响更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江涛 王泳茹
文章利用1985~2011年数据,建立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负影响,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是居民消费需求的格兰杰原因,从而说明回归方程具有明确的经济意义,因此,我国政府应采取措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免对经济增长产生制约作用。
关键词:
收入差距 居民消费 格兰杰因果检验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范贤广
消除城乡居民对于不确定性因素的顾虑,持续加强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对于提升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维持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文章选取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5-2018年的城乡居民消费相关数据作为分析样本,并基于实证模型对不确定性预期背景下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005-2018年间,我国实际利率(r)、家庭负担率(JF)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135892和0.295172,即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压力整体处于较高水平,财产储蓄能力较差;利率指标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系数为0.051928,反映出我国农村利率的市场化程度不显著,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对利率的影响较弱。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余乐水 马蓓蓓 余乐山 曹文玉 薛东前 宋永永
在当前城乡空间高度重构的背景下,作为发展的行动者和终极目标的“人”的幸福感的新构建特征及其城乡异质性,对均衡有效地提升中国城乡发展的幸福红利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将资本作为研究工具引入人文地理学的福祉研究,从“经济+文化+社会”三个资本维度设计了多维资本对幸福感建构的分析框架,通过“水平+结构”双视角探讨高流动性背景下幸福感的建构特征及城乡分异。结果表明:(1)中国居民的幸福感体验处于较高且城乡相对均衡的水平,“水平”视角下的城乡居民幸福感建构呈多元化特征,即经济资本的基础性效应,文化资本的转化性和社会资本的强敏感性均对城乡幸福感提升起促进作用;(2)在考虑资本“结构”的整体性和生态位后,多维资本对幸福感建构的影响从单向提升效应演化为不确定性和结构化特征,尤其是局部生态位上的优势或匮乏所产生的强化或缺失等效应使资本维度对幸福感建构表现出更复杂的运行逻辑;(3)居民幸福感对各维资本的响应强度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异,其中社会资本是幸福感建构中敏感性最强且城乡分异最显著的资本维度,表明中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应重点关注城乡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机制与效应。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幸福感建构在中国的现代性和本土性特征,可为均衡有效提升中国城乡居民幸福感的政策制定提供研究基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馨 牛叔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能源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城乡差异特征明显。本文基于城乡居民家庭的问卷调查,采用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家庭的生活能源消费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镇的生活能源基本消费总支出为366.52元,农村为269.11元,城镇居民的能源需求高于农村居民。城乡家庭的生活能源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044和0.065,当收入增加时,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增加更多的能源消费支出。从基本消费支出占实际能源消费平均支出的比重来看,农村的生存型消费需求要比城镇高。通过此项研究,以期为能源政策规划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立文 郭英彤 许子琦
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经济平稳发展的必要保障,研究二者的关系有助于实现保增长和促公平的双目标。本文基于1992—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两个维度,研究了产业结构变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在长期更显著;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均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就长期而言,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更大。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矗哈尔 霍洪军
目的:对内蒙古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的内容与发展进行分析,完善内蒙古大病保险相关政策。方法:收集2012年至今的内蒙古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相关政策文件,并对所收集政策进行文本分析,从政策发展和政策内容两个方面构建二维分析理论框架,对政策演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政策分析发现,内蒙古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存在统筹层次偏低、待遇水平提升乏力及亟需关注困难群体等问题。结论:未来的内蒙古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应提高统筹层次、提升待遇水平和重点关注困难群众。
关键词:
城乡居民 大病保险 政策分析 内蒙古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艳燕
本文运用"OLS+稳健标准误"的方法,基于CFPS数据实证考察互联网使用及偏好对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异的影响及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正向促进作用显著高于乡村居民;移动上网对文化消费的正向作用高于电脑上网,对乡村居民的拉动作用也显著高于城镇居民;互联网使用偏好对城乡居民细分文化消费类型、不同区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互联网使用时间与文化消费水平呈"倒U形"关系,且存在阈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