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08)
2023(14705)
2022(12438)
2021(11384)
2020(9590)
2019(21800)
2018(21288)
2017(40502)
2016(21717)
2015(24647)
2014(24270)
2013(24162)
2012(22508)
2011(20472)
2010(20449)
2009(19311)
2008(18728)
2007(16571)
2006(14708)
2005(13301)
作者
(63300)
(53232)
(52965)
(50616)
(33661)
(25429)
(24209)
(20579)
(20001)
(18659)
(18359)
(17625)
(16838)
(16723)
(16673)
(16420)
(15807)
(15663)
(15287)
(15178)
(13196)
(13028)
(12847)
(12135)
(12100)
(11885)
(11557)
(11554)
(10697)
(10568)
学科
(109143)
经济(109054)
管理(58055)
(54991)
方法(43564)
(41850)
企业(41850)
数学(38869)
数学方法(38568)
中国(28291)
(27834)
地方(22626)
(22568)
业经(20979)
(20735)
(20580)
贸易(20571)
(20000)
农业(18593)
(17339)
环境(15099)
(14785)
银行(14741)
(14649)
金融(14647)
地方经济(14384)
(14175)
(14162)
(12952)
财务(12925)
机构
学院(318914)
大学(318741)
(146797)
经济(144243)
管理(117490)
研究(115857)
理学(101106)
理学院(99924)
管理学(98326)
管理学院(97721)
中国(87912)
科学(68436)
(66705)
(63609)
(59269)
(56721)
研究所(53880)
中心(51571)
财经(51223)
经济学(47650)
业大(46750)
(46646)
(46556)
农业(44760)
经济学院(42917)
北京(42061)
(40860)
(40706)
师范(40464)
财经大学(37920)
基金
项目(209390)
科学(165074)
基金(153998)
研究(152456)
(135058)
国家(134013)
科学基金(113622)
社会(100298)
社会科(95182)
社会科学(95155)
基金项目(80275)
(79639)
自然(70942)
教育(69399)
自然科(69332)
自然科学(69310)
自然科学基金(68138)
(67478)
资助(63242)
编号(60159)
成果(48886)
重点(47819)
(47488)
(46895)
(43444)
国家社会(43128)
课题(41619)
教育部(40829)
创新(40795)
科研(40161)
期刊
(164108)
经济(164108)
研究(97213)
中国(60339)
(52130)
学报(50365)
(48888)
科学(46385)
管理(42419)
大学(37801)
农业(35925)
学学(35877)
教育(28992)
经济研究(28576)
(28400)
金融(28400)
技术(26664)
财经(26288)
业经(24858)
(22903)
问题(21695)
(19887)
(19538)
世界(17954)
技术经济(17605)
国际(16890)
统计(16269)
(14898)
商业(14477)
(14196)
共检索到4784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鸣  宋洪远  
文章依据1978~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各省的粮食经济增长进行要素分析。结果发现,在粮食经济增长过程中,实物要素投入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是主要动力,尤其是2000年以后,技术进步正逐步替代人力资本要素和实物要素的投入以实现粮食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人力资本累积值的差异是导致粮食经济增长累积值差异的重要因素。中国粮食生产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水平不高,制约粮食经济增长;中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差异较大。因此,文章建议改变以资本替代劳动的粮食生产模式,推动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提高人力资本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帅  王征兵  
本文基于Malmquist指数和β收敛分析,实证测算了2003—2010年陕西省32个产粮大县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收敛性。主要结论是:陕西省产粮大县粮食增产源于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双重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年度波动较大。在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中,技术效应改善所贡献的"水平效应"大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增长效应"。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发达县与落后县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希刚  
1978年以来,尽管粮食播种面积略有下降,但通过有效的农田基本建设、增加物质投入、推广优良品种等新技术,粮食总产量已从1978年的3.05亿吨增加到了1997年的4.94亿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总产的增加,来源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单产的提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明文  王振华  张广胜  
在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促进种植结构调整,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势在必行。本文基于2001—2016年东北三省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得到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通过空间SAC模型探索玉米种植结构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东北三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均上升1.1%,技术效率提高0.5%,技术进步提升0.6%,但其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且属于技术进步"单轨驱动"模式;玉米播种面积和种植比例的提高会导致"效率损失",从而降低了粮食的全要素生产率;玉米种植结构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通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实现,而对于技术效率的影响仅通过规模效率发挥作用。推进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可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许宪春  张钟文  常子豪  雷泽坤  
从行业层面考察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演进路径,有利于明确新时代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方向,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同质可比的投入产出数据,采用增长核算法测算了行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然后基于总生产可能性边界法和跨行业直接加总法测算总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动能。研究发现,1985-2015年资本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也起到重要作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提升的70%来源于行业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行业间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贡献率为3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卫平  郑风田  
1953—2003年中国主要粮食的TFP都实现了正向增长,但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特征。以1979年为分界点,中国主要粮食产出增长的源泉经历了一场以投入增加为主向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主的粮食生产力革命。1997年以来中国主要粮食产出增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投入要素的下降。从政策角度看,一方面,中国未来要养活自己还主要依赖于粮食生产率的提高,这需要进行一些政策改革以挖掘生产率增长的潜力;另一方面,要提高种粮的收益,建立起可持续的粮食生产投入机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陶磊  刘朝明  胡敏杰  
能源既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同时也是一个制约因素。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需要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投入之间的关联关系。文章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引入了能源要素对C-D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了拓展,通过统计实证揭示了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能源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比例关系。揭示这些比例关系,对我们认识经济增长的规律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孙志明  修静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问题是当前学界讨论的热点。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分析发现,近年来东北三省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下降,经济增长更多是依靠加大投资实现的。因此,推进经济转型、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是东北三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以人为核心推动改革,千方百计稳增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方位推进创新。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孙志明  修静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问题是当前学界讨论的热点。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分析发现,近年来东北三省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下降,经济增长更多是依靠加大投资实现的。因此,推进经济转型、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是东北三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以人为核心推动改革,千方百计稳增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方位推进创新。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闵锐  李谷成  
本文利用1978-2010年国内省域面板数据,在使用单元调查评估法计算各省份DMU粮食生产污染排放量的基础上,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序列DEA技术,测度了中国粮食生产是否考虑环境因素两种情形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是否考虑环境污染成本对于测算结果有较大影响,这对于政策导向意义重大;两种情形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有限,主要靠技术进步单独贡献,并同时存在技术进步与效率损失并存的现象,粮食增长成本与代价相对高昂;从经济增长、资源与环境的协调程度来看,国内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地区表现最优的同时,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扮演了"双重恶化"与失衡的角色。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焦晋鹏  宋晓洪  
文章基于2003~2011年间粮食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测算粮食全要生产率的Malmquist指数,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粮食直补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直补金额的增长不仅抑制了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还抑制了农户对技术使用效率的提升,仅实现了促进粮食生产技术的进步;粮食直补不仅具有推动效率提升的激励效应,还有阻碍生产效率提高的挤出效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柳杨  
忽略面源污染外部性的生产率分析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政策指导价值,而从非期望产出角度构造的生产率分析难以用于冬小麦生产。本文在方向距离函数的基础上,构造了投入产出双视角Malmquist-Luenberge(DML)指数,将环境影响纳入到生产率中,通过分析带来环境污染投入的效率可以获得技术效率与环境效率。使用DML指数方法,以11个冬小麦主产区2004-2011年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时期全要素生产率(TFP)仅增长了4.41%,其中技术效率提高了3.20%,技术进步为1.17%,环境效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田娜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韩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利用增长会计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和韩国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2002~2009年中国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率从1981~2001年的23.29%上升到28.88%,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超过了劳动投入的贡献率。1981~1998年期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为7.64%,其中,60%以上是靠资本投入来实现的,25%是依靠劳动的投入,但在1999~2009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达到了42%,中国与韩国的经济增长开始走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的道路。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延群  张沥元  
本文从制度性改革的角度对未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潜力和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增长的TFP、驱动因素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了回顾,指出过去的驱动因素已经减弱,甚至消失,进一步的制度改革将成为促进TFP增长的新动力。本文还对促进TFP增长的改革和政策措施进行了综述,并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将中国的TFP发展水平与美国、日本和韩国进行了比较,指出目前中国TFP还处于较低水平,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中国较高的R&D投入以及不断提高的人力资本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覃武  谭砚文  
本文运用索洛余值法对1979—2007年深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剔除1986年第一次经济发展大调整导致的异常数据,深圳年均28.81%的经济增长速率,源于大量的资本投入,其年均增长率为24.05%,对深圳经济的贡献作用高达78.48%,而劳动的作用非常不明显,仅贡献了5.71%的份额,同时TFP的作用也过于偏低,仅为15.81%,因此可以认为,深圳29年来的发展模式属于资本推动型的粗放式增长。在面临着特殊政策普惠化,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等四个愈来愈严峻的外部与内部环境约束下,深圳特区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