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20)
2023(8251)
2022(6809)
2021(5948)
2020(4843)
2019(10764)
2018(10084)
2017(19057)
2016(10365)
2015(11007)
2014(10357)
2013(10119)
2012(9016)
2011(8079)
2010(7834)
2009(6902)
2008(6561)
2007(5643)
2006(4766)
2005(4082)
作者
(30283)
(25568)
(25350)
(23938)
(16106)
(12517)
(11188)
(9893)
(9550)
(8736)
(8622)
(8152)
(8024)
(7913)
(7847)
(7834)
(7706)
(7611)
(7336)
(7191)
(6410)
(6035)
(5881)
(5881)
(5656)
(5533)
(5471)
(5301)
(5034)
(4991)
学科
(42913)
经济(42862)
(30191)
管理(29073)
(22227)
企业(22227)
方法(22102)
数学(20509)
数学方法(20406)
(14884)
贸易(14883)
(14659)
(12612)
(12488)
中国(12382)
(11877)
业经(9166)
农业(8894)
(8430)
出口(8428)
出口贸易(8428)
技术(7624)
(7579)
环境(7009)
(6661)
财务(6658)
财务管理(6648)
地方(6540)
(6447)
企业财务(6321)
机构
大学(145691)
学院(145209)
(67588)
经济(66739)
管理(56812)
理学(51118)
理学院(50606)
管理学(49856)
管理学院(49617)
研究(48902)
中国(35642)
(31640)
科学(30438)
(28660)
(28464)
业大(26532)
农业(25489)
(24432)
财经(24007)
经济学(22985)
研究所(22826)
(22322)
中心(22261)
经济学院(21390)
(19626)
财经大学(18354)
农业大学(17569)
(17518)
经济管理(17019)
北京(16917)
基金
项目(110057)
科学(87851)
基金(84320)
(76668)
国家(76079)
研究(73207)
科学基金(65136)
社会(51736)
社会科(49441)
社会科学(49432)
基金项目(44872)
自然(43202)
自然科(42375)
自然科学(42360)
自然科学基金(41679)
(41599)
(35535)
资助(33520)
教育(32906)
编号(25596)
重点(24912)
(24888)
(23829)
国家社会(23456)
(23288)
创新(22287)
科研(21938)
教育部(21398)
(21268)
计划(21250)
期刊
(60540)
经济(60540)
研究(37985)
学报(29072)
(27029)
科学(24484)
中国(23963)
大学(21573)
学学(20960)
(20458)
管理(18607)
农业(18568)
经济研究(12226)
财经(11789)
(10863)
金融(10863)
(10752)
(10198)
业经(10182)
(9973)
技术(9906)
问题(9181)
教育(8539)
业大(8070)
国际(8054)
(7522)
技术经济(7497)
科技(7277)
商业(7212)
统计(7131)
共检索到1955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魏熙晔  郭东杰  
生产率提升促使工作性质发生变革,进而影响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基于三维面板数据模型和全球43个国家56个行业2000—2014年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生产率提升可能对就业总量有负向冲击,但影响相对轻微;生产率提升对本行业就业具有挤出效应而对其他行业就业具有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生产率提升对就业的影响不仅受到人力资本的制约,而且呈现多维度异质性特征。信息技术、教育和公共服务业的生产率提升具有积极的溢出效应,而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过度繁荣则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发展中国家生产率提升对就业的总体冲击大于发达国家;后金融危机时期生产率提升的行业内部挤出效应和跨行业溢出效应均有所减弱,生产率提升不会增加就业,原因在于其负向直接效应对正向溢出效应有强烈的抵消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晓燕  徐崇波  
本文以卡斯-库普曼斯-拉姆齐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建立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动态分析了政府投资、国内生产总值、税收、狭义货币供应量对民间投资的影响,并利用1990-2014年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具有显著性影响。大规模、长时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对民间投资产生短期的挤入效应和长期的挤出效应。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以创新为驱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民间投资走上持续、快速、健康、稳步之路。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武娜  王群勇  
本文利用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投资考察了区域贸易协定(RTA)对FDI影响的第三国效应。利用空间面板数据的研究结果发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FDI具有明显的混合型特征;RTA具有非常显著的投资效应和第三国效应,一国加入RTA提高了本国吸引FDI的能力,却对其他国家的FDI构成了明显的挤出效应;稳健性分析表明,结论对于空间权数和解释变量的选择都是稳健的;根据测算,由于周边自由贸易区的签订,中国被挤出的FDI为17.5%。论文最后对我国的RTA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贺灿飞  潘峰华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吸收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吸收外资最多的城市之一。本文利用北京市制造业2001-2004年产业面板数据,对制造业外资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外资进入的挤出效应大于溢出效应,但外资对国有企业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可能能够促进外资的溢出效应。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外资对于本地产业发展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地方政府既要看到外资积极的一面,也要注意防范风险。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茜  王学义  
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外商直接投资(FDI)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而在影响FDI的众多因素中,人口老龄化是否会对FDI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呢?利用双边随机分析框架,将人口老龄化影响FDI的双边效应纳入统一框架,在分解正负效应的基础上比较净效应的大小,从而更准确地识别人口老龄化对FDI的影响。结果发现,人口老龄化对FDI具有溢出和挤出两种效应,其中溢出效应促进了23.43%的FDI增长,挤出效应则降低了44.63%的FDI增长。在正负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人口老龄化显著抑制了FDI的流入,这一结果在样本年份的中后期及不同区域内均显著存在。同时,根据人口老龄化和城市规模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人口老龄化挤出FDI的作用随着老龄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降低。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广平  连媛媛  田祎萌  
利用2003―2016年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方法分析了房价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房价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即房价对人力资本先产生挤出效应后产生集聚效应。房价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影响程度依次增加。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活环境对人力资本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中部地区的城镇化率有利于人力资本的提升。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对人力资本产生抑制作用,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活环境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最后,从提高住房支付能力和分区域制定差异化的政策两个方面给出了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孟娜娜  粟勤  
金融科技给商业银行的传统普惠金融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技术驱动创新的解决方案。本文利用2011—2016年全国31个省份的经济金融面板数据,采用迭代GMM回归方法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对于传统普惠金融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科技通过产业竞争机制和技术溢出机制对传统普惠金融产生显著影响。其中,金融科技催生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产业竞争机制给传统普惠金融带来"挤出"效应,不利于传统普惠金融发展。而金融科技又会通过技术溢出机制影响银行业竞争,进而给传统普惠金融带来"鲶鱼效应",有效促进传统普惠金融发展。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增强,金融科技对于传统普惠金融的"鲶鱼效应"逐步减弱。此外,金融科技显著影响传统普惠金融的覆盖率水平,但是对于其实际使用情况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论对于商业银行如何运用金融科技突破传统普惠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余泳泽  李启航  
本文主要关注城市房价对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个体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差异性,重点分析城市房价上涨对工业企业的"筛选效应"与"倒逼效应"。利用230个地级市数据和微观工业企业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分别检验了房价对城市整体以及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高房价显著抑制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这种抑制效应主要来自房地产投资对实体经济资金的"挤占效应"和"资源错配效应"。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对工业企业的"筛选效应",使房价快速增长城市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一般会较高。如果对留存企业的"倒逼效应"难以抵消房价上涨带来的效率损失时,房价快速上涨累积形成的高房价与工业企业生产率之间会存在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对服务业企业的"锁定效应"与生产率的"侵蚀效应",使房价快速上涨及高房价城市中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较高,但城市整体生产率水平较低。稳健性分析也支持了以上研究结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平淡  
本文依据不变要素替代弹性生产函数(CES)对环保投资的就业效应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发现不论是生产性环保投资,还是技术性环保投资,都应该对就业产生带动作用,并利用两阶段GMM估计方法,检验了2003~2010年中国30个地区环保投资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环保投资对就业规模能产生带动作用,但并不具备长期性。具体而言,生产性环保投资在当期会带动就业规模的增长,而技术性环保投资在当期对就业规模却有挤出效应;环保投资还能改善就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并对就业结构的改善作用具有长期性。因此,加大环保投资不仅仅是发展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需要,而且还有益于就业,能够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民生改...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孙学涛  王振华  张广胜  
效率提升是中国经济在新常态背景下可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结构红利可能成为效率提升的源泉。本文运用空间面板SARAR模型,整理2001-2014年中国28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揭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的结构红利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表现出"U型"关系;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表现出"倒U型"关系。同时采用四种方法对以上结论进一步检验,发现以上结论仍然稳健。从政策分析的角度,政府应该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在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推动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董亚娟  孙敬水  
通过建立教育与生产率增长的内生模型,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中国1991~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从公共教育支出视角检验了教育对中国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支出在各级教育中分配的不合理性,导致教育对技术的溢出效应表现为引致技术效率恶化和技术进步率提高。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笑   姜泽辉   刘晓宇  
理财是实现居民消费跨期平滑的重要方式,互联网理财凭借其便利性、普惠性等优势迅速渗入居民家庭,并对其消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构建互联网理财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模型,并利用2017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实证检验了互联网理财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研究发现:首先,互联网理财能够显著促进居民消费,使用工具变量、替换被解释变量和变更样本等方法不影响结论稳健性;其次,互联网理财主要通过获取利息收益和提供支付便利性两种机制产生影响;再次,异质性分析发现,这种对消费的促进效应在东中部地区、中低收入和低学历家庭更为明显,特别的是如果家中有未婚儿子,则互联网理财对消费没有显著的影响;最后,从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优化两个维度,进一步研究了互联网理财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发现互联网理财显著提高了发展与享受型消费的比重,同时显著降低了生存型消费的比重。因此,互联网理财的发展有助于扩大内需,实现居民消费升级,从而促进国内大循环格局的形成。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郑东雅  皮建才  刘志彪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家庭、房地产部门、房地产相关部门和其他实体经济部门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发现房价上涨影响实体经济投资的机制有静态和动态的拉动效应和挤出效应。综合静态和动态效应,房价上涨有可能会拉动实体经济投资,也有可能会挤出实体经济投资,还有可能对实体经济投资的影响不显著。基于2001-2015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房价上涨挤出了实体经济的投资,其中房价上涨1%,实体经济投资下降0. 219%;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房价上涨挤出了实体经济投资,其中房价上涨1%,实体经济投资下降0. 295%,中西部地区房价上涨对实体经济投资的影响不显著。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增加实体经济投资需要控制房价,特别是东部地区的房价。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凯  庞震  
房子是我国家庭最有价值资产,房价上涨和居民消费不足在我国同时并存,文章构建房地产价格、居民消费与货币供应量的TVP-VAR模型,采用1998-2017年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三者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存在财富效应,且财富效应具有时变性,随着时间推进而逐步减弱,在1998-2009年房价上涨对消费产生约0.19%~0.22%的促进作用,在2010-2013年约0.08%~0.17%的促进作用,2014-2017年仅为0.07%的促进作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邢志平  
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使用ACF方法估计了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比较了东、中、西部地区的平均生产率水平,发现:虽然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平均生产率低于东部地区,但是其增长速度却要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趋向缩小。再利用省级层面的城镇化率指标,实证分析了城镇化水平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过程不仅拉动了经济增长,而且还能通过集聚效应提高企业生产率,然而该集聚效应却随城镇化水平提高而递减。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城镇化过程因交通设施滞后明显表现出拥挤效应,抑制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