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57)
- 2023(11303)
- 2022(8759)
- 2021(7899)
- 2020(6307)
- 2019(13857)
- 2018(13956)
- 2017(25117)
- 2016(13551)
- 2015(15037)
- 2014(15235)
- 2013(14475)
- 2012(13110)
- 2011(11711)
- 2010(11782)
- 2009(10660)
- 2008(10474)
- 2007(9919)
- 2006(8888)
- 2005(7751)
- 学科
- 济(50771)
- 经济(50726)
- 管理(44997)
- 业(43916)
- 企(35887)
- 企业(35887)
- 技术(20769)
- 中国(19240)
- 农(18035)
- 方法(16366)
- 业经(15203)
- 技术管理(13225)
- 数学(13059)
- 数学方法(12931)
- 地方(12427)
- 农业(12272)
- 学(11858)
- 制(11673)
- 财(11244)
- 理论(10358)
- 体(9915)
- 发(9715)
- 环境(9655)
- 银(9543)
- 银行(9510)
- 行(9189)
- 融(9085)
- 金融(9078)
- 划(8699)
- 产业(8531)
- 机构
- 学院(189872)
- 大学(186851)
- 济(74434)
- 经济(72695)
- 管理(71045)
- 研究(67652)
- 理学(60043)
- 理学院(59417)
- 管理学(58319)
- 管理学院(57971)
- 中国(50111)
- 科学(42249)
- 京(40721)
- 农(36339)
- 所(34191)
- 财(32879)
- 江(31999)
- 研究所(31043)
- 中心(31022)
- 业大(30542)
- 农业(28386)
- 技术(25911)
- 范(25716)
- 师范(25365)
- 北京(25317)
- 院(25224)
- 财经(25195)
- 州(24918)
- 省(22980)
- 经(22863)
- 基金
- 项目(129634)
- 科学(102118)
- 研究(97637)
- 基金(90191)
- 家(80259)
- 国家(79551)
- 科学基金(67718)
- 社会(61137)
- 社会科(57851)
- 社会科学(57839)
- 省(54615)
- 基金项目(47357)
- 划(44842)
- 教育(44804)
- 自然(41922)
- 自然科(41016)
- 自然科学(41003)
- 自然科学基金(40291)
- 编号(39498)
- 资助(34067)
- 创(33438)
- 成果(31959)
- 创新(30321)
- 重点(30030)
- 发(29980)
- 课题(29461)
- 部(27034)
- 业(25844)
- 国家社会(25660)
- 制(24504)
共检索到2996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博 赵建军
随着绿色生产、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的发展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绿色化改变就成为重要基础和支撑。绿色技术就是减少能耗、减少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环境友好技术,包括低碳技术和循环技术,因此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技术群。要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政府、研发机构、技术中介、金融机构等之间的相互联系就要往绿色创新的方向转变。为实现这一转变,就需要绿色创新体系内建立激励政策制度、现代市场制度、社会参与制度、文化环境制度以及法律制度,引导绿色技术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绿色生产 技术创新体系 绿色技术创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植 李成贵
绿色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是从战术执行层面践行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保障与行动路径。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实现。当前,创新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创新要素也在不断解构和演进。为应对西部地区的区域内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素质创新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等严峻挑战,需要从主体维度强化联合攻关、资源维度重视信息化手段、市场维度强化成果转化、制度维度上补齐相关短板。这是对传统人、财、物和机制组合的体系建设加以外延和丰富,也是在新的国际语境和国家战略部署下对技术创新要素认知体系进行的更新与拓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陆小成
城市群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基于创新主体的多元性,本文从企业、政府、大学与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公众五个层面指出构建城市群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所面临的问题: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创新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存在“卡脖子”技术瓶颈、技术创新服务能力薄弱、绿色低碳消费理念缺失等。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要求,提出构建城市群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路径:夯实企业地位,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政策,实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计划;强化基础研究,激发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动力;培育中介机构,优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服务;鼓励公众参与,提升绿色低碳市场消费活力。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城市群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植 李成贵
绿色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是从战术执行层面践行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保障与行动路径。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实现。当前,创新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创新要素也在不断解构和演进。为应对西部地区的区域内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素质创新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等严峻挑战,需要从主体维度强化联合攻关、资源维度重视信息化手段、市场维度强化成果转化、制度维度上补齐相关短板。这是对传统人、财、物和机制组合的体系建设加以外延和丰富,也是在新的国际语境和国家战略部署下对技术创新要素认知体系进行的更新与拓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复元
抓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周复元辽宁省科委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企业微观层次上的创新,还是国家宏观层次上的创新,都取决于科技资源的优化与配置,并最终以市场作为检验的标准。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主体的三个体系和辅助的三个体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博文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提升绿色创新能力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对于绿色创新的理解,要突破单一绿色技术创新的狭义视角,从绿色技术与制度创新的综合视角考察。绿色创新兼具绿色技术和绿色制度创新的双重内涵,为绿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深刻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属性。论文创新构建了一个包含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等在内的中国绿色创新能力“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中国2006—2021年的绿色专利头部百城开展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普遍提升,绿色创新指数呈现从“中心—外围”向均衡发展格局演变趋势。主要构成指标呈现一些典型特征,如创新结构的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绿色创新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及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等。最后从提升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水平、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构建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培育绿色技术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博文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提升绿色创新能力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对于绿色创新的理解,要突破单一绿色技术创新的狭义视角,从绿色技术与制度创新的综合视角考察。绿色创新兼具绿色技术和绿色制度创新的双重内涵,为绿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深刻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属性。论文创新构建了一个包含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等在内的中国绿色创新能力“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中国2006—2021年的绿色专利头部百城开展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普遍提升,绿色创新指数呈现从“中心—外围”向均衡发展格局演变趋势。主要构成指标呈现一些典型特征,如创新结构的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绿色创新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及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等。最后从提升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水平、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构建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培育绿色技术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马骏 安国俊 刘嘉龙
目前,如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得到政府、市场、企业、学界等多方重视,绿色技术创新有望成为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但是我国面临着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绿色产品和服务成本过高的问题,这将制约绿色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加快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必须解决绿色技术企业面临的一系列融资问题,构建一个有效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1])。该体系应该包括如下特点:(1)多层次的融资和风险管理模式,包括股票市场、PE/VC、投贷联动、担保和保险机制,以解决银行不愿贷、风险资金不到位的问题;(2)政府提供一定的激励机制,包括孵化、担保、贴息等,以降低绿色技术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溢价,缓解绿色项目的环境外部性问题;(3)提供有较长期限的资金,以满足部分绿色技术项目回报周期长的特点;(4)建立一套适合于绿色技术和绿色PE/VC基金的界定标准和环境效益评估标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绿色评估能力,降低评估成本。基于此框架提出十条具体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畅 王湛 刘嘉琦
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金融的协调高效发展对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引入时序立体数据因子分析法,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金融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08—2018年全国统计数据构建两系统耦合协调模型,试图从宏观角度探究这一时期绿色金融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发展态势。研究发现,2008—2018年,我国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金融长期处于拮抗耦合状态,而绿色金融长期发展滞后是制约两系统耦合度提升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绿色金融内部结构失衡是导致绿色金融长期滞后的关键所在。据此,提出要优化绿色金融结构、加强绿色风险控制、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多管齐下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推动两系统协调优质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操龙灿 杨善林
本文围绕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的思路,在分析产业共性技术涵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概念,分析了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现状,指出了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模式是建立政府主导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同时,提出了政府主导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组织形式和主要政策措施。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高宏伟
对地理临近与知识溢出效应、区域创新系统以及嵌入性理论3个层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证明了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存在,并给出了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表现。从技术体制的相关研究中提炼影响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关键因素,结合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基本内涵,在技术体制分析中增加本地创新环境这一分析维度。最后,结合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基本内涵、关键因素以及特征表现,依据创新系统方法,提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分析框架。
关键词:
产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体系 本地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侯汉坡 殷晓倩 刘春成
本文从构建持续技术创新体系角度出发,研究企业如何运用技术并购的手段以提高持续技术创新能力,首次建立基于技术并购的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概念模型,总结出了进入新领域型、技术完善型和技术互补型的三种技术并购实施形式,并对每种形式的并购整合方式进行总结,最后针对此类并购的特殊要求,给出整合过程中的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