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89)
- 2023(13996)
- 2022(11233)
- 2021(10064)
- 2020(8263)
- 2019(18137)
- 2018(17522)
- 2017(33929)
- 2016(18121)
- 2015(19524)
- 2014(19257)
- 2013(19005)
- 2012(17156)
- 2011(15134)
- 2010(15195)
- 2009(14034)
- 2008(14005)
- 2007(12595)
- 2006(11140)
- 2005(10098)
- 学科
- 济(81233)
- 经济(81154)
- 业(80150)
- 企(71945)
- 企业(71945)
- 管理(65790)
- 方法(33775)
- 业经(28554)
- 农(26969)
- 数学(25724)
- 数学方法(25493)
- 财(24460)
- 农业(20110)
- 中国(19167)
- 务(18730)
- 财务(18716)
- 财务管理(18698)
- 地方(18257)
- 技术(17977)
- 企业财务(17769)
- 制(15940)
- 划(14398)
- 和(14331)
- 理论(14024)
- 策(13384)
- 贸(13179)
- 贸易(13170)
- 学(12841)
- 易(12738)
- 环境(12148)
- 机构
- 学院(262766)
- 大学(256060)
- 济(108710)
- 经济(106475)
- 管理(105268)
- 理学(91347)
- 理学院(90273)
- 管理学(88983)
- 管理学院(88465)
- 研究(84536)
- 中国(65379)
- 科学(53478)
- 京(53233)
- 农(49178)
- 财(49014)
- 所(42520)
- 业大(40737)
- 江(40551)
- 财经(39380)
- 中心(38958)
- 农业(38819)
- 研究所(38708)
- 经(35860)
- 经济学(32354)
- 北京(32302)
- 范(32295)
- 州(32009)
- 师范(31963)
- 院(30783)
- 商学(29416)
- 基金
- 项目(181101)
- 科学(145711)
- 基金(133580)
- 研究(130667)
- 家(117416)
- 国家(116368)
- 科学基金(101714)
- 社会(86569)
- 社会科(82250)
- 社会科学(82230)
- 省(72642)
- 基金项目(71543)
- 自然(65866)
- 自然科(64443)
- 自然科学(64428)
- 自然科学基金(63360)
- 划(59802)
- 教育(58017)
- 资助(51821)
- 编号(51701)
- 创(41345)
- 重点(40654)
- 发(40336)
- 成果(39719)
- 业(39699)
- 部(38829)
- 创新(37816)
- 国家社会(36601)
- 课题(34852)
- 科研(34279)
- 期刊
- 济(122619)
- 经济(122619)
- 研究(71377)
- 中国(49239)
- 农(45899)
- 管理(41976)
- 学报(40279)
- 财(39817)
- 科学(38985)
- 农业(31953)
- 大学(30696)
- 学学(29331)
- 技术(23337)
- 业经(22941)
- 融(21944)
- 金融(21944)
- 教育(21609)
- 财经(19427)
- 业(19289)
- 经济研究(18956)
- 经(16878)
- 问题(15853)
- 技术经济(15134)
- 现代(13565)
- 商业(13122)
- 科技(12973)
- 版(12559)
- 图书(12447)
- 资源(12430)
- 贸(11822)
共检索到3831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锋 张永庆 田家林
随着我国的经济形态逐步由商品生产迈向服务生产,高速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日益彰显,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融合、吸纳就业、稳定增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的关键力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空间的演变发挥着巨大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带来产业空间布局的重构及区域产业结构重组、交通网络规划布局的优化及居住空间的转变、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更及核心功能区格局的转移,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及集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空间重构战略实现的驱动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的驱动因素及作用路径分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空间重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冬梅 王增文
推动养老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泰尔指数及ESDA等方法,对2005~2015年江苏省县域养老服务业时空演变格局和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江苏省养老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且不均衡,呈现"南高北低"的显著差异;(2)区域差异呈"扩大-缩小-扩大-缩小"的"M"字型演变趋势,区域内差异大于区域间差异;(3)江苏省不同县域间养老服务业空间关联性显著为正,出现了发展水平相似县域相邻分布的空间集聚效应,空间集聚格局呈现稳态的南北差异;(4)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市场力量、产业结构、养老保障水平以及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对江苏省养老服务业发展格局和区域差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韩锋 张永庆
相关产业的集聚性和集群性分析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范围和内容,产业空间集聚的分析研究对于深化空间经济学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是一个动态化的持续过程,有着必然的规律和作用机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对产业空间布局重构及区域产业结构重组的直接作用,以及在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及场地空间格局的变更、交通网络规划布局的优化及交通枢纽(设施)空间走向的变动、居住空间的转变及区域人员的流动等方面的间接作用,从而对城市区域空间及地理区位产生重构作用。通过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区域空间重构的基本规律及
关键词:
服务产业 产业空间 产业经济 区域经济
[期刊] 预测
[作者]
矫萍 姜明辉
本文从空间相关性因素和传统因素两个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FDI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我国24个省市2004~2011年的数据,借助Moran’s I指数、空间滞后及空间误差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FDI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存在空间正相关和空间集聚的特征,同时也呈现出空间负相关和空间离散的特征,但空间正相关和空间集聚的特征更为明显,存在空间正相关的相邻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FDI值是相似的,某个区域生产性服务业FDI的流入量与相邻区域FDI流入量的多少有关。传统因素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程度是生产性服务业FDI空间集聚最重要的正相关因素,制造业FDI规模是第二重要正...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潘朝相 徐玲
本文梳理了长三角区域16座城市产业结构现状、职能特征与产业分工,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集聚的协同效应,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指出整合以政府政策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志斌 公维民 张怀林 王凯佳 赵航
依据兰州市2016年工商企业登记数据,运用基于距离的产业集聚研究方法,分析了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不均衡,自东向西依次为中心高密度地带、过渡地带、扇形低密度地带,呈现出"圈层+扇形"的空间结构特征;从不同行业来看,金融保险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集聚趋势更为明显,而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集聚趋势较弱,并且除金融保险业呈现出多中心的集聚特征外,其余行业都是单中心集聚;就不同规模而言,较大规模企业的集聚范围较大但集聚程度较弱,而较小规模企业的集聚范围较小但集聚程度较强,成为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主导力量;城市功能分区、地价租金水平、交通便捷程度、办公空间分布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飞 陈晓峰
文章利用区位商指数测度了我国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以我国东部地区十个省市2001~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例,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及回归估计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制造业水平、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外商投资以及政府政策对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集聚水平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未江涛
文章在理论假说的基础上构造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对生产服务业集聚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水平和政府行为符合理论预期,但制造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与理论预期相反。通过采用地区平均集中率和空间基尼系数,进一步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态势进行分析,发现天津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程度较低。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影响因素 态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志彬
在城市化进入快速通道和服务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是我国实现产业深度融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本文利用2003-2014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对京津冀、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等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测度,并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路径存在差异。因此,要基于现实经济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以城市群为主要空间载体,选择针对性政策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志彬
在城市化进入快速通道和服务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是我国实现产业深度融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本文利用2003-2014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对京津冀、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等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测度,并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路径存在差异。因此,要基于现实经济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以城市群为主要空间载体,选择针对性政策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韩锋 张永庆
相关产业的集聚性和集群性分析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范围和内容,产业空间集聚的分析研究对于深化空间经济学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物流业集聚是一个动态化的持续过程,有着必然的规律和作用机理。通过深入研究物流业集聚区域空间重构的动力因素、空间表现及作用机理,对于全方位和多角度分析研判物流产业及相关内容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和现实的推动价值,物流业集聚动力因素、空间表现及作用机理分析是研究物流产业非常关键的环节。
关键词:
物流业集聚 空间重构 机理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子真 雷振丹 李晶仪
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的源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路径之一。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空间外部性也逐步显现。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本地区创新,但对邻近地区创新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其中,支持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提高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创新水平,其空间溢出效果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步衰减。基础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会对邻近地区创新产生"虹吸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当空间距离达到750km时,均呈现正向空间溢出。因此,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不仅需要差别化和精细化管理,还需完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信息传递速率,推动产业间多样化协同。
关键词:
协同集聚 空间溢出 区域创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霍鹏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我国构建现代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集聚综合测度模型,探索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动态演化趋势,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总体集聚程度较低,行业集聚不充分,地区集聚不均衡,各细分行业集聚态势差异明显,空间集聚逐渐向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中心,中、西部地区为外围的趋势发展;(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正自相关性,邻近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具有较强相互带动作用;(3)城市化水平、研发强度、制度环境因素、知识存量总体上是驱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力量,基于空间异质性的分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驱动因素对不同地区影响差异较大,总体上呈现明显的阶梯分布特征,相邻省会或直辖市变量弹性系数空间上呈显著的连片分布特征,集聚驱动因素空间外溢效应明显。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吕荣杰 呼静 张义明
以协同创新为中介变量、环境规制为调节变量,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技术转移二者关系的理论模型。以我国2002-2015年省域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区域技术转移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转移有正向影响;协同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技术转移的关系发挥中介作用;环境规制对协同创新与区域技术转移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环境规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技术转移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多主体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实现。结论可为揭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转移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多主体协同创新和区域技术转移提供实践参考。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延吉 吴凌燕 秦波
生产性服务业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但对其空间集聚状况的研究仍较为薄弱,目前普遍使用的基于离散平面的集聚测度方法则存在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为此,本文利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中的微观企业数据,通过基于连续平面的测度方法 DO指数,探究北京市域范围内三位数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就业分布表现出多种类型,但大多呈显著的空间集聚,尤其是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显著集聚。(2)各类行业在不同尺度的集聚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和就业均在小尺度上呈高度集聚的空间格局;而在大尺度上,企业与就业的行业集聚程度排名并不吻合。(3)相较于劳动力池、资源禀赋等因素,知识溢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具有最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小尺度内更为明显。这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需要以紧凑的空间为载体来促进人际交流并传播缄默知识。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集聚 DO指数 北京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