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96)
- 2023(19879)
- 2022(16695)
- 2021(15457)
- 2020(12969)
- 2019(29812)
- 2018(29462)
- 2017(57011)
- 2016(30590)
- 2015(34290)
- 2014(33749)
- 2013(33329)
- 2012(30063)
- 2011(26799)
- 2010(26753)
- 2009(24815)
- 2008(24390)
- 2007(21362)
- 2006(18446)
- 2005(16165)
- 学科
- 济(124343)
- 经济(124208)
- 业(107541)
- 管理(99783)
- 企(94787)
- 企业(94787)
- 方法(60126)
- 数学(49718)
- 数学方法(48908)
- 农(36921)
- 财(35949)
- 业经(35469)
- 中国(30823)
- 务(25833)
- 财务(25744)
- 财务管理(25706)
- 农业(25600)
- 学(24387)
- 企业财务(24383)
- 理论(24208)
- 制(23546)
- 技术(23127)
- 地方(22182)
- 贸(21881)
- 贸易(21870)
- 和(21642)
- 易(21269)
- 划(19292)
- 策(18120)
- 环境(17954)
- 机构
- 学院(434740)
- 大学(431932)
- 管理(177147)
- 济(172197)
- 经济(168515)
- 理学(153987)
- 理学院(152374)
- 管理学(149495)
- 管理学院(148678)
- 研究(135653)
- 中国(103054)
- 京(90791)
- 科学(85020)
- 财(79067)
- 农(70981)
- 所(66666)
- 业大(65102)
- 财经(64071)
- 江(63316)
- 中心(62796)
- 研究所(60865)
- 经(58410)
- 北京(56424)
- 农业(55712)
- 范(55276)
- 师范(54760)
- 经济学(51585)
- 州(51428)
- 院(49659)
- 财经大学(47756)
- 基金
- 项目(299355)
- 科学(237242)
- 基金(218783)
- 研究(218259)
- 家(190214)
- 国家(188591)
- 科学基金(164274)
- 社会(138676)
- 社会科(131443)
- 社会科学(131409)
- 省(117153)
- 基金项目(115182)
- 自然(107794)
- 自然科(105402)
- 自然科学(105378)
- 自然科学基金(103500)
- 教育(100832)
- 划(97779)
- 资助(90433)
- 编号(89053)
- 成果(70675)
- 重点(66263)
- 部(65599)
- 创(63667)
- 发(62965)
- 课题(60087)
- 创新(58958)
- 国家社会(57230)
- 科研(57224)
- 教育部(56631)
- 期刊
- 济(184674)
- 经济(184674)
- 研究(121012)
- 中国(78036)
- 管理(67826)
- 学报(66572)
- 农(64519)
- 财(63047)
- 科学(62035)
- 大学(51555)
- 学学(48547)
- 教育(46405)
- 农业(45034)
- 技术(40936)
- 融(34213)
- 金融(34213)
- 业经(33030)
- 财经(31134)
- 经济研究(29514)
- 经(26765)
- 业(25737)
- 图书(23936)
- 问题(23710)
- 技术经济(22861)
- 版(20618)
- 统计(20422)
- 科技(20388)
- 商业(20310)
- 现代(20188)
- 理论(19504)
共检索到6214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詹浩勇 袁中华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态发展,集群式价值链网络沿着产业组织和空间范围维度演进,为企业、城市、集聚经济圈和国家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同时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空间层次形成单核或多核集聚、体系化集聚、集聚经济圈内部"中心-外围"网络化集聚、基于国家价值链重构的"中心-外围"网络化集聚等集聚模式。我国城市要在关注集群式价值链网络演进动态情境基础上合理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为高端服务要素集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区域间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詹浩勇 袁中华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态发展,集群式价值链网络沿着产业组织和空间范围维度演进,为企业、城市、集聚经济圈和国家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同时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空间层次形成单核或多核集聚、体系化集聚、集聚经济圈内部"中心-外围"网络化集聚、基于国家价值链重构的"中心-外围"网络化集聚等集聚模式。我国城市要在关注集群式价值链网络演进动态情境基础上合理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为高端服务要素集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区域间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詹浩勇 袁中华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态发展,集群式价值链网络沿着产业组织和空间范围维度演进,为企业、城市、集聚经济圈和国家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同时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空间层次形成单核或多核集聚、体系化集聚、集聚经济圈内部"中心-外围"网络化集聚、基于国家价值链重构的"中心-外围"网络化集聚等集聚模式。我国城市要在关注集群式价值链网络演进动态情境基础上合理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为高端服务要素集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区域间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琳
集群式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成长的方式之一。本文首先运用实证分析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然后指出基于产业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根据其与制造业分工模式的不同在集群区位选择、集群规模和集群演进等方面的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指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集群 产业互动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旭
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经济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回归从专业化和多样化层面探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不论是专业化还是多样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均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样本检验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作用主要存在于沿海省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中小企业。在作用机制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主要通过提高创新水平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而多样化集聚则通过加快要素流动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来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何骏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具有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征与动因,因此近年来全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据此,我国面临着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紧迫任务。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起源与特征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和重点模式,为我国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明确了发展方向并加大了推动力。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区 创新系统 重点模式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路红艳
本文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其与制造业的关联特性,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制造业主导的生态群落集群和虚拟集群模式,提出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空间虚拟网络的创造,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集群模式,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创新、专业化分工、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袁中华
由制造业内部结构决定的对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异质性程度是影响城市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的基本因素,但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现实模式还需结合其高端服务要素禀赋状况做进一步判断。基于2006-2012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和分组检验结果支持上述机理。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以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应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以不同类别制造业均衡发展的城市应围绕重点功能需求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以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集聚经济圈核心城市应发展高级生产性服务业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袁中华
由制造业内部结构决定的对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异质性程度是影响城市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的基本因素,但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现实模式还需结合其高端服务要素禀赋状况做进一步判断。基于2006-2012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和分组检验结果支持上述机理。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以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应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以不同类别制造业均衡发展的城市应围绕重点功能需求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以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集聚经济圈核心城市应发展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以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中西部城市应发展与特定制造业集群体系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磊 李吉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跨国投资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均呈日趋增强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分析双向FDI、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机制基础上,运用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双向FDI协同发展、OFDI、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与OFDI的交互作用均显著促进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而IFDI及其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交互作用则阻碍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从地区异质性看,OFDI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分别促进西部和中部地区制造业价值链升级,OFDI及其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交互作用均显著促进东部和中部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双向FDI的协同发展只对东部地区有促进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袁中华 詹浩勇
国家价值链构建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知识分工的内生互动与循环累积效应,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市场的形成、系统集成商的培育和技术创新,为国家价值链的生发提供基础性条件。基于这一机理,应强化城市间与区域间的功能分工,构筑区域间优势互补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格局,充分发挥政府在国家价值链重构中的积极作用。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汤向俊 马光辉
为了分析城镇化模式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二者交互效应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构建一个理论模型,并利用中国261个地级市2001—2010年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市辖区人口规模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呈U型,现阶段,2/3左右的市辖区人口规模仍然处于U型曲线拐点左半段;市辖区人口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交叉项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显著为正,东部区域更为显著。因此,应坚持大中城市为主的发展模式,发挥城镇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为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创造条件。
关键词:
城镇化 服务业集聚 居民消费
[期刊] 改革
[作者]
胡晓鹏 李庆科
以长三角区域25个行政单元为样本,对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是否存在空间集聚趋势的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集聚趋势;在集聚模式上,上海表现出内源式产业结构调整型特征,浙江表现为外源式区域分工型特征,江苏则呈现出分散化特征。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集聚 模式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高运胜
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学者在制造业产业集群基础上开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问题,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制度与环境和区位选择是影响集聚的主要动因。随着信息通讯技术普遍运用及知识密集程度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对整个产业链的融合程度和产业关联效应显著增加,且降低对地理区位的要求,在传统集聚模式基础上不断涌现出虚拟、生态和链群等创新集聚模式。本文针对现有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机理、影响因素、集聚模式和演化动力机制的研究进行梳理和简单评述。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模式 影响因素 演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畅 王纯 张晴云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构建技术创新强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我国2005-2015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对各省市技术创新强度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构建空间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对技术创新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交互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技术创新强度不均衡特征明显,且区域差距不断扩大;技术创新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双向互动促进效应,技术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技术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存在空间挤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空间交互效应不显著。因此,应充分考虑技术创新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交互效应和空间效应,将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立足于空间体系,增强区域技术创新交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了吗——基于277个城市微观企业的经验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结构变迁的影响
基于城市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网络的联结及其集聚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生产性服务业跨国公司联系的视角
基于空间模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协同集聚效应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基于行业异质性视角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及重点领域——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升级视角的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升级间相关性的研究
现代服务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式研究——以江苏百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