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498)
- 2023(20294)
- 2022(17080)
- 2021(15409)
- 2020(13308)
- 2019(30155)
- 2018(29688)
- 2017(56977)
- 2016(30915)
- 2015(34059)
- 2014(33672)
- 2013(33607)
- 2012(31160)
- 2011(27949)
- 2010(28076)
- 2009(26095)
- 2008(25697)
- 2007(22960)
- 2006(20242)
- 2005(18256)
- 学科
- 济(147321)
- 经济(147172)
- 业(105637)
- 管理(99928)
- 企(92720)
- 企业(92720)
- 方法(61077)
- 数学(51047)
- 数学方法(50476)
- 财(38526)
- 农(37701)
- 业经(36927)
- 中国(34679)
- 地方(29593)
- 学(28518)
- 务(26702)
- 财务(26653)
- 财务管理(26610)
- 农业(26455)
- 制(25819)
- 企业财务(25305)
- 贸(23703)
- 贸易(23692)
- 易(22953)
- 技术(22643)
- 和(22244)
- 环境(22075)
- 理论(21190)
- 划(20757)
- 策(19389)
- 机构
- 学院(448170)
- 大学(444550)
- 济(191700)
- 经济(187888)
- 管理(174897)
- 研究(151372)
- 理学(150541)
- 理学院(148910)
- 管理学(146439)
- 管理学院(145619)
- 中国(115294)
- 科学(94722)
- 京(93361)
- 财(85947)
- 农(83127)
- 所(77784)
- 江(71095)
- 研究所(70767)
- 业大(70118)
- 中心(69784)
- 财经(68845)
- 农业(65731)
- 经(62474)
- 经济学(58821)
- 北京(57335)
- 院(54094)
- 州(53777)
- 范(53569)
- 师范(52866)
- 经济学院(52856)
- 基金
- 项目(301327)
- 科学(237531)
- 基金(221419)
- 研究(211184)
- 家(195896)
- 国家(194293)
- 科学基金(166814)
- 社会(136896)
- 社会科(129886)
- 社会科学(129847)
- 省(118538)
- 基金项目(117418)
- 自然(110662)
- 自然科(108212)
- 自然科学(108178)
- 自然科学基金(106271)
- 划(99255)
- 教育(94855)
- 资助(90423)
- 编号(82690)
- 重点(68234)
- 部(65368)
- 发(65047)
- 成果(64965)
- 创(64175)
- 创新(59641)
- 科研(58770)
- 国家社会(57543)
- 计划(56484)
- 业(56359)
- 期刊
- 济(213387)
- 经济(213387)
- 研究(125084)
- 中国(82133)
- 农(74460)
- 学报(74304)
- 财(70098)
- 管理(67773)
- 科学(67715)
- 大学(55278)
- 学学(52942)
- 农业(50270)
- 技术(39571)
- 融(39199)
- 金融(39199)
- 财经(35040)
- 经济研究(34265)
- 业经(34154)
- 教育(32724)
- 经(30289)
- 业(29578)
- 问题(28777)
- 技术经济(25001)
- 统计(23063)
- 版(21732)
- 贸(21414)
- 策(21307)
- 现代(21113)
- 商业(20696)
- 世界(20354)
共检索到6634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及添正 邓宏兵 张天铃
【目的】本文旨在测度生产性服务业微观企业集聚水平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于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方向与具体作用程度,为激发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环境正外部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在集聚理论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从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两方面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影响的作用机制。其次,从企业进入的角度出发,构建既反映宏观层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存量”集聚,又能体现微观企业进入动态性“增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复合加权集聚指数,并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最后,建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1)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前一期碳排放效率对于本期碳排放效率影响较大,呈现“雪球效应”。(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均会由负转正。相对于短期效应,长期效应更为显著。(3)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市场化三大约束机制均表现出显著的单门槛特征。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则有利于缓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不利影响。【结论】基于正“U”型曲线的分析结果,提出了基于影响机制与约束机制作用下,促进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勇辉 沈波澜 胡舜 林森
采用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测度模型,绘制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及城市技术创新的时空演化趋势图,检验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创新的空间关联性,采用空间杜宾面板计量模型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得到如下结果:(1)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程度以及技术创新水平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与非均衡性,并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2)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本地城市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并通过空间关联对其邻近城市创新产生了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多样化集聚不利于本地城市技术创新发展,也对其邻近城市创新存在负向空间溢出。(3)从地理区位差异视角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显著推动了内陆城市技术创新进步,而多样化集聚对其邻近城市创新产生了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从经济发展地区差异视角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显著推动了经济发达城市创新发展,但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发达城市创新产生了明显抑制作用。文章对于城市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自身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推动城市群跨地域创新活动开展,进而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勇辉 沈波澜 林森
本文使用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测度模型,绘制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及城市技术创新的时空演化趋势图,检验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创新的空间关联性,采用空间杜宾面板计量模型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得到如下结果:①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程度以及技术创新水平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与非均衡性,并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②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本地城市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并通过空间关联对其邻近城市创新也产生了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多样化集聚不利于本地城市技术创新发展,也对其邻近城市创新存在负向空间溢出。③从地理区位差异视角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显著推动了内陆城市技术创新进步,而多样化集聚对其邻近城市创新产生了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从经济发展地区差异视角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显著推动了经济发达城市创新发展,但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发达城市创新产生了明显抑制作用。上述研究对于城市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自身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推动城市群跨地域创新活动开展,进而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喻骅 吴远征
在“双碳”目标下,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被视为目前经济系统“稳增长、促减排”困境的突破口。为此,本文基于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市面板数据,从企业市场进入的角度首先探究了企业市场进入与产业集聚的联动关系,并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碳减排机制,进而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对碳减排的时空异质性和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从而解决“稳增长促减排”的困境。此外,企业进入市场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之间存在明显协同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有效促进创新型新企业的进入,从而提升减排强度,但这种碳减排效应具有明显的产业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强区域间联动合作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寿华 刘程军 陈国亮
研究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长江经济带地级市数据,分析了其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高度区域表现出以长江经济带下游为核心逐渐向长江中游过渡,且中游隆起的空间特征;整体表现出"东北高,中部隆起,西南低"的空间趋势;协同集聚发展呈现了持续的空间集聚态势,且集聚的强度呈现出波动上升"W"的变化趋势。协同集聚存在显著的高值聚集热点区和低值聚集冷点区,协同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政府行为、城镇化、市场驱动、创新能力、互联网技术与基础设施均对协同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政府行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但是互联网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作用强度还比较微弱。
关键词:
制造业 协同集聚 空间格局 驱动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欢 卢泓宇
文章利用2005—2020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加快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但会妨碍邻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2)现阶段的政府干预无法达到预期的正向效果,无论是直接效应、间接效应还是总效应都显著为负,表明政府行为难以为本地区或邻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3)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尽管不利于提高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但对邻近地区而言仍可以发挥正向作用,并且总效应为正,总体来说,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利大于弊;(4)对外开放以及城镇化仍然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表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还可以持续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而城镇化进程也会改善人均生存环境,提高生态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治栋 秦淑悦
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通过Matlab2016测算了各城市的绿色效率值,并利用T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不同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效率的差异性影响。结果显示:就长江经济带整体而言,城市绿色效率值有所下降,区域发展不平衡;在产业集聚双重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效率的影响并非单调递增或递减,其影响作用在不同产业存在差异;制造业集聚与城市绿色效率之间呈U型关系,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目前仍处在U型曲线的左下侧区域;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伏虎
本文通过对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范围内11个省级行政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和区际市场依存度对于制造业结构变迁作用效果的梳理,考察了长江经济带范围内由于区级市场交易影响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水平变动对于区域制造业升级的相对效率及其作用强度,以长江经济带沿线为例验证了创新能力空间溢出的关联性。本研究强调空间层面区际市场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效果的关键变量,据此提出了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的跨界融合、互动融合、集成融合的实施思路与方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邱志萍 幸怡
基于2003—2019年108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普通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技术创新效应及其异质性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集聚具有显著正向的技术创新效应,这在替换关键变量、剔除特殊样本、面板分位数估计和克服内生性问题等稳健性检验中始终成立;产业协同集聚的技术创新促进效应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变小,同时在东部和大型城市中最强,而西部和中小型城市则最弱且不显著;产业协同集聚和技术创新存在愈加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特征,协同集聚显著促进本地技术创新,但对邻近城市则产生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这在不同权重矩阵下仍成立。因此,应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集聚发展,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积极发挥产业协同集聚的技术创新促进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宾厚 姚秋茹 李娇 王欢芳
随着我国环境规制力度的进一步加强,从环境规制视角探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亟待深入。为此,基于环境规制视角,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0—2020年面板数据,分别运用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区域碳排放效率及传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水平,并采用中介效应、调节效应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两业融合与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1个省市的平均碳排放效率由2000年的0.811下降至2020年的0.511,整体下降幅度较大,其中上海市的碳排放效率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两业融合水平增长速度较快,其中东部地区的融合水平较高,与中西部地区有明显分化;两业融合水平对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在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同时是有效的调节变量,负向调节两业融合与碳排放效率的关系。基于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要因地制宜推动两业融合,打造高端绿色化产业园,并合理制定环境规制政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江三良 鹿才保
文章基于中国式环境治理特色和“双碳”目标,运用2011—2019年中国城市层面数据,探究环境治理全过程视角下环境规制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碳排放效率呈现“U”型关系和负向溢出影响,且具有工具选择、地区差异以及资源禀赋异质特征;环境规制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协同有利于深化产业内部分工,促进区域碳排放效率提升;环境规制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区域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细分行业下,高端生产性服务行业专业化集聚更有利于环境规制协同效应发挥。合理执行环境规制,有利于解决区域碳排放效率差异较大、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现象严重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绿色悖论”效应等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阳军 齐颖秀 梁栋
文章利用DEA-SBM方法测度城市绿色经济效率(GEE),并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GEE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城市GEE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本市GEE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多样化集聚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本市GEE的增长。另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GEE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层级异质性。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绿色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层级的生产性服务业,选择合理的产业集聚模式。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雷雨亮 方敏 徐乐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依据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9年数据,考量产业集聚技术外部性发挥的有限性,以及政府科教支持对产业集聚技术外部性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在一定临界值之前,产业集聚能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过度集聚则会产生拥塞效应,多元化集聚可能产生的拥塞效应更强,专业化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更稳定,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政府加大教育支持有助于释放产业集聚的技术外部性,但在当前的支持力度下,政府科教支持效果甚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沛余 葛幼松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但过度集聚会对周边地区经济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有效促进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在东、西部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西部的本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在中部地区存在负面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人力资本投资、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也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明志 王新培 郇馥莹
基于2006—2019年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探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促进黄河流域减碳增效。研究发现:(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黄河流域减碳增效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2)国家绿色能源政策引导促使黄河流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减碳增效作用跃升;行业减碳增效差异化效应上呈现金融服务业>交通服务业>科学研究服务业>信息传输服务业的格局,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减碳增效效应尚未发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减碳增效作用在黄河中游与资源型城市最为强劲。(3)绿色科技创新与金融规模是黄河流域减碳增效的重要机制来源,但金融规模的中介作用呈U型,且当前未越过拐点。(4)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在黄河流域不同规模城市的作用方向与作用程度有所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异质性与作用机制
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及空间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
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效应与影响路径——来自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绩效
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以长江经济带的108个城市为例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来自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降低碳排放了吗?——对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