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74)
- 2023(14629)
- 2022(11945)
- 2021(10610)
- 2020(8840)
- 2019(19715)
- 2018(19102)
- 2017(36523)
- 2016(19873)
- 2015(21246)
- 2014(20762)
- 2013(21028)
- 2012(19329)
- 2011(17098)
- 2010(17167)
- 2009(15883)
- 2008(16068)
- 2007(14219)
- 2006(12493)
- 2005(11267)
- 学科
- 济(87564)
- 经济(87457)
- 业(87231)
- 企(76273)
- 企业(76273)
- 管理(70085)
- 方法(40074)
- 农(33121)
- 数学(31736)
- 数学方法(31463)
- 财(31218)
- 业经(31080)
- 农业(24553)
- 务(20712)
- 中国(20702)
- 财务(20699)
- 财务管理(20679)
- 企业财务(19685)
- 技术(18345)
- 制(17661)
- 贸(16448)
- 贸易(16441)
- 易(16010)
- 学(15300)
- 划(14783)
- 策(14779)
- 地方(14551)
- 和(14025)
- 理论(13917)
- 体(12809)
- 机构
- 学院(293836)
- 大学(289810)
- 济(124674)
- 经济(122476)
- 管理(116663)
- 理学(101952)
- 理学院(100862)
- 管理学(99324)
- 管理学院(98774)
- 研究(95738)
- 中国(73487)
- 农(62232)
- 科学(61117)
- 京(59163)
- 财(57396)
- 所(49503)
- 农业(49293)
- 业大(48931)
- 财经(46258)
- 研究所(45408)
- 江(44166)
- 中心(43301)
- 经(42344)
- 经济学(38872)
- 北京(35835)
- 经济学院(35561)
- 财经大学(34400)
- 州(34358)
- 院(33800)
- 范(33731)
- 基金
- 项目(203056)
- 科学(161220)
- 基金(151724)
- 研究(140599)
- 家(135629)
- 国家(134414)
- 科学基金(115367)
- 社会(94380)
- 社会科(89634)
- 社会科学(89609)
- 基金项目(80667)
- 省(79255)
- 自然(76135)
- 自然科(74550)
- 自然科学(74524)
- 自然科学基金(73327)
- 划(66120)
- 教育(61617)
- 资助(60533)
- 编号(52805)
- 重点(45538)
- 创(45338)
- 业(45157)
- 部(44382)
- 发(43406)
- 创新(41670)
- 成果(40767)
- 国家社会(40675)
- 科研(39575)
- 计划(38304)
- 期刊
- 济(135084)
- 经济(135084)
- 研究(78343)
- 农(58860)
- 学报(52891)
- 中国(51184)
- 科学(47813)
- 财(46366)
- 管理(45007)
- 农业(40495)
- 大学(39339)
- 学学(37979)
- 融(25191)
- 金融(25191)
- 业经(25155)
- 业(23450)
- 财经(23421)
- 技术(22778)
- 经济研究(21833)
- 经(20242)
- 问题(17984)
- 教育(17460)
- 技术经济(16485)
- 版(16046)
- 商业(14631)
- 现代(14232)
- 业大(14107)
- 科技(14003)
- 贸(13962)
- 世界(13935)
共检索到4216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万思杝 张友鹏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部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此,本文采用2005-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增长不仅可以直接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而且可以通过促进城市化进程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产生间接抑制效应。此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子行业集聚效应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集聚效应影响最为显著,而信息传递、计算机服务和软件集聚的影响则不明显。为此,提出应结合区位优势着力发展特色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多维度教育水平等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谭黎阳 王雪芹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并以我国各省2006-2021年的相关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GMM)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进一步分析中,验证了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门槛作用。当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达到第二门槛值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当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在两个门槛值之间时,两者没有显著关系。因此,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蒋团标 罗琳
[目的]通过分析珠江—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城乡收入差距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方法]从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这两个角度,利用2005—2018年珠江—西江经济带市级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LSDV估计方法与IV-GMM估计方法检验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结果]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既能通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又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推进城镇化进程这两个间接途径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结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显著。带域内各城市要明确发展定位,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有效衔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带域内各城市城镇化进程,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的中介作用。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肖挺 刘华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从行业间生产效率差异的角度出发,运用序列DEA-Malmquist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法测算1994年至2011年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考察行业间发展不均衡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所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1993年至2002年和2004年至2011年,细分行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异质性、技术效率异质性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关系,技术进步水平的异质性与城乡收入差距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可对未来进一步探索提供有益的借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梁坤丽 刘维奇
文章基于2005—2019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门槛效应检验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城乡收入的要素和区域差异。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和资本投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均呈现“U”型,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门槛效应检验表明,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劳动投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二重门槛效应,但资本投入不存在显著门槛效应;机制及异质性检验中,随着私营经济活跃度的增加,南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和资本投入对城乡收入差距均呈现负向影响,但北方地区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呈现负向影响,劳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呈正向影响并逐步降低。研究结果有助于优化生产性服务业要素投入数量和结构,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一定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俞彤晖
文章以中国2003-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分别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地区劳动生产率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动态关联展开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具有典型非线性关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阶段,科技服务业集聚抑制了地区劳动生产率提升,当经济发展水平跨越一定门槛值后,科技服务业集聚开始对地区劳动生产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同时,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显著负向动态关联,即科技服务业集聚有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弥合。此外,地区劳动生产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系数显著为负,即地区劳动生产率提升有助于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这也说明,地区劳动生产率在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施加影响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中介传递效应。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蔡武 吴国兵 朱荃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城市生产函数中引入集聚空间外部性,利用均衡模型推导出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方程,并探讨了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路径与内在机理,认为伴随城市产业集聚规模效益的变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轨迹呈现倒U型的阶段性特征。随后基于模型方程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等因素通过影响本省区城乡差距,进一步将作用传递和迭加到相邻省区城乡差距之上;(2)城市产业集聚过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目前尚处于极化效应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加速城市产业集聚扩大了城乡...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宏兵 吴淳 李震
城市电商化发展是促进城市转型与提高城市经济表现的重要推力。本文基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识别城市电商化发展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效应及其影响机制。本文发现城市电商化发展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但对多样化集聚效果不明显。这是由中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产品特性所致。在长江经济带城市、数字基础设施领先城市、初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高的城市,电商化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影响更明显。城市电商化发展通过提高地区产业协同度、降低制造业和内资私营企业交易成本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城市电商化发展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创新水平和创新质量。本文为城市电商化发展如何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维度集聚提供了参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蒲红霞
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已得到众多学者论证,但大多是研究第二产业集聚,研究服务业集聚与收入差距关系的文献并不多。文章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研究服务业集聚通过集聚经济对集聚地区工资收入、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影响,得出服务业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传导机制,并引用含有服务业集聚空间因素的生产函数得出的理论模型,选取1991年~2012年数据,分全国层面和东、中和西三大地区间层面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服务业集聚影响我国收入差距的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产业集聚 服务业 收入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庞娟 孙金岭
文章以传统产业剥离过程中空间集聚与专业要素集聚的外溢效能的空间差异为研究对象,选取外商投资、国内资本、交通便利、文化教育等参变因素,结合专业化效率和产业多样化空间集聚,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外溢效应进行估计。结果证实:生产性服务业的外溢技术红利已不再因交通便利而迅速增加,东部区域相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具备更为显著的外溢经济推动特性,但其外溢效应主要依赖于这一区域相对集中的产业中间品供给,以及由原先制造业等产业中获得的丰富分支剥离。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胡艳 朱文霞
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作用划分为集聚效应和与其他产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利用中国252个城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重点探索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和工业利润率提高的作用。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明显,对于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与其他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在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作用未能显现。针对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提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协同 集聚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韩峰 王琢卓 赖明勇
基于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综合视角构建了理论、计量模型,对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主要通过技术外部性作用于经济增长,且专业化集聚的影响更明显;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规模则是市场外部性的来源,其通过城市间投入—产出的垂直关联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逐步递增,而多样化集聚仅对东部地区影响显著;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规模的影响则由东向西依次递减;随着经济增长分位数增加,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空间集聚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呈倒U型趋势,且多样化集聚的影响不断增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志斌 公维民 张怀林 王凯佳 赵航
依据兰州市2016年工商企业登记数据,运用基于距离的产业集聚研究方法,分析了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不均衡,自东向西依次为中心高密度地带、过渡地带、扇形低密度地带,呈现出"圈层+扇形"的空间结构特征;从不同行业来看,金融保险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集聚趋势更为明显,而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集聚趋势较弱,并且除金融保险业呈现出多中心的集聚特征外,其余行业都是单中心集聚;就不同规模而言,较大规模企业的集聚范围较大但集聚程度较弱,而较小规模企业的集聚范围较小但集聚程度较强,成为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主导力量;城市功能分区、地价租金水平、交通便捷程度、办公空间分布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佟明亮
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乡居民消费则是以蓬勃内需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持续动力。本文采用2007-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效应,并考察了城镇化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均具有正向提振作用。城镇化水平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中具有调节效应。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城镇化水平提高均增加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居民消费的正向赋能作用。其他变量方面,政府支出、社会保障增加及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均具有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均具有抑制作用。为此,应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城镇化率提高等方面寻找新的驱动力,促进城乡居民消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红霞 李国平
基于全国尺度、八大区尺度和省域尺度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洛伦茨曲线的分析,认为2003—2013年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呈现"均衡—非均衡"的发展趋势。具体地,在全国和区域尺度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四类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度显著提升,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区域集聚性很强。在省域尺度上,"多中心—极化"的特征表现为,北京、江苏、广东成为生产性服务业最集中的地区,重庆、四川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提升,而其他先前集聚度较高的地区多数有所下降。进一步地,研究提出并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第二产业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从产业选择、区位选择和时序安排角度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集聚 经济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