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55)
- 2023(11273)
- 2022(9214)
- 2021(8076)
- 2020(7001)
- 2019(15589)
- 2018(15211)
- 2017(30477)
- 2016(16100)
- 2015(17563)
- 2014(17154)
- 2013(17564)
- 2012(16151)
- 2011(14233)
- 2010(14423)
- 2009(13432)
- 2008(13635)
- 2007(12206)
- 2006(10543)
- 2005(9624)
- 学科
- 业(81536)
- 济(79960)
- 经济(79877)
- 企(73990)
- 企业(73990)
- 管理(64178)
- 方法(41991)
- 数学(34044)
- 数学方法(33866)
- 财(27117)
- 业经(26664)
- 农(24476)
- 务(20632)
- 财务(20621)
- 财务管理(20596)
- 企业财务(19655)
- 农业(18336)
- 技术(17392)
- 中国(16865)
- 制(15776)
- 贸(14109)
- 贸易(14103)
- 易(13713)
- 划(13486)
- 策(13296)
- 和(12592)
- 理论(12433)
- 地方(11895)
- 体(11572)
- 技术管理(11258)
- 机构
- 学院(240671)
- 大学(236918)
- 济(109205)
- 经济(107394)
- 管理(102166)
- 理学(89035)
- 理学院(88275)
- 管理学(87264)
- 管理学院(86790)
- 研究(70717)
- 中国(57312)
- 财(51430)
- 京(47054)
- 财经(41852)
- 农(41487)
- 科学(40611)
- 经(38292)
- 江(35878)
- 经济学(34645)
- 所(34500)
- 业大(34468)
- 中心(33546)
- 农业(32798)
- 经济学院(31784)
- 财经大学(31252)
- 研究所(30982)
- 商学(30357)
- 商学院(30108)
- 北京(28506)
- 州(28150)
- 基金
- 项目(161405)
- 科学(130549)
- 基金(122672)
- 研究(116472)
- 家(105967)
- 国家(105049)
- 科学基金(93289)
- 社会(79765)
- 社会科(76072)
- 社会科学(76056)
- 基金项目(64762)
- 省(62312)
- 自然(59883)
- 自然科(58685)
- 自然科学(58673)
- 自然科学基金(57767)
- 教育(51850)
- 划(50653)
- 资助(50225)
- 编号(44360)
- 业(37542)
- 创(36862)
- 部(36780)
- 重点(34991)
- 国家社会(34551)
- 成果(33988)
- 发(33696)
- 创新(33603)
- 教育部(32327)
- 人文(32261)
- 期刊
- 济(115146)
- 经济(115146)
- 研究(66438)
- 财(42732)
- 管理(41259)
- 中国(39647)
- 农(37857)
- 学报(33843)
- 科学(32262)
- 大学(26590)
- 农业(26260)
- 学学(25386)
- 融(23649)
- 金融(23649)
- 财经(21975)
- 技术(21160)
- 业经(20623)
- 经济研究(19250)
- 经(18928)
- 业(16846)
- 问题(15351)
- 技术经济(15229)
- 商业(12926)
- 教育(12909)
- 贸(12668)
- 统计(12607)
- 策(12153)
- 现代(12087)
- 财会(11924)
- 世界(11727)
共检索到3469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庞娟 孙金岭
文章以传统产业剥离过程中空间集聚与专业要素集聚的外溢效能的空间差异为研究对象,选取外商投资、国内资本、交通便利、文化教育等参变因素,结合专业化效率和产业多样化空间集聚,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外溢效应进行估计。结果证实:生产性服务业的外溢技术红利已不再因交通便利而迅速增加,东部区域相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具备更为显著的外溢经济推动特性,但其外溢效应主要依赖于这一区域相对集中的产业中间品供给,以及由原先制造业等产业中获得的丰富分支剥离。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宣烨
本文利用2003—2009年247个城市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提升本地区制造业效率,且能够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提升周边地区制造业效率,空间外溢系数达到了0.864。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会通过竞争效应、专业化效应以及外部性等途径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进而提高制造业效率。鉴于此,政府应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突破影响空间外溢效应区域边界的自然条件和制度约束,加大人力资本、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积累和投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有效发挥。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顾乃华
本文利用城市样本数据和多层线性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及其区域边界。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提高本地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存在区域边界,省层面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所辖市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多层线性模型 外溢效应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晶晶
利用中国2005-2013年省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影响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镇化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第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还可以通过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推动周边地区城镇化进程。第三,市场潜能以及政府支出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第四,细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空间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随后分别为金融服务业集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集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城镇化 空间计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晶晶
利用中国2005-2013年省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影响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镇化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第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还可以通过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推动周边地区城镇化进程。第三,市场潜能以及政府支出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第四,细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空间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随后分别为金融服务业集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城镇化 空间计量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方湖柳 潘娴 樊文静
基于2004~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的绿色发展效应,结果显示:整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的两种集聚与产业自身绿色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进一步采用空间模型研究发现,专业化集聚对周边生产性服务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呈倒“U”型,而多样化集聚的影响显著为负。此外,分地区检验发现: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影响与整体结果一致,而多样化集聚起直接推动作用;中部地区两种集聚的影响均呈倒“U”型,但各省专业化集聚水平已接近甚至突破了拐点;西部地区仅有专业化集聚的影响显著并呈“U”型,区域内各省仍在曲线左侧,尚未发挥出推动作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理论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和提升创新收益的中介效应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证研究发现该外溢效应依赖于城市经济基础和区位环境的支撑,同时还要克服阻碍这种外溢跨区域传递的制约条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先发工业化城市已表现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积极影响,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尚缺乏对制造业的创新驱动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桢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30个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区域异质性方面,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强;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9.13%和14.12%。最后为实现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马红梅 郝美竹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下,基于集聚租金的视角重新探讨了高铁建设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及内在机制。首先,将中国高铁开通视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85个地级市2007—2016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高铁的开通积极地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借助构建最小生成树作为工具变量排除了潜在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其次,引入交通可达度、市场准入以及市场一体化指标作为集聚租金的替代变量,发现高铁开通直接提高城市交通便利度,继而提高市场准入,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终增加了集聚租金,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在高铁沿线城市的集聚。最后,高铁开通对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着极大的助推效果,而对于原本就具备趋近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的特大城市和沿海城市来说,交通可达度所带来的集聚效果一般。此外,当高铁站与城市中心之间的距离超过30公里时,高铁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影响消失。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余泳泽 刘大勇 宣烨
本文利用全国230个城市数据,以经济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及衰减边界。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表现较为明显,并且这种空间外溢效应会存在具有空间衰减特征的地理边界,在200公里以内为空间外溢的密集区域,500公里为空间外溢的"半衰"距离,省界对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郭然 原毅军
本文利用STIRPAT随机模型,以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切入点,基于2008—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两个方面检验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产生倒"U"形影响效应,即当制造业集聚未达到"门槛值"之前,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加剧了环境污染,而一旦集聚水平超过"门槛值",制造业集聚的环境正外部性才能够显现。此外,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关联效应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倒"U"形曲线"门槛值"位置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位于倒"U"形曲线的左侧,制造业集聚水平尚未跨越"门槛值"而发挥环境正外部性。本文进一步将全国样本分为东部、中部、西部省份,检验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地区及行业异质性。其中,相比于中西部省份,东部省份制造业集聚表现出更为显著加剧环境污染的作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东部省份表现出对环境污染更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在中、西部省份抑制作用更显著。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制造业集聚 环境污染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娜娜 杨仁发
在测算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实证检验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整体而言,协同集聚能够显著提升经济韧性水平;分维度看,协同集聚对抵御力和恢复力的提升作用显著。异质性研究表明,协同集聚对中西部地区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强于东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作用强于高技术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N型变化趋势。同时,提升人力资本是协同集聚提升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鉴于此,应提高协同集聚质量,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制定差异化区域政策,强化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聂永有 姚清宇
本文基于2005~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与面板门槛模型(PTR)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效应及中间机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本地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该种非线性特征同样存在于空间溢出效应之中;在人口密度、对外开放、经济规模3种中间机制约束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呈现非线性冲击。其中,人口密度与对外开放存在单一门槛效应,经济规模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在更换回归样本以及计量模型的情况下,实证结果仍然稳健。本文深化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低碳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从供给侧角度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提供不同的治理思路与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孙畅 曾庆均
测算我国30个省区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分析省际差异与动态趋势。以产业结构优化(IND)为因变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LQ)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将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增长水平(RGDP)、技术进步(TEC)、城市化水平(URBAN)作为控制变量,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2005—2013年间,我国各省区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呈集聚发展态势,但省际间不均衡特征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水平、经济增长亦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正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佟明亮
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乡居民消费则是以蓬勃内需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持续动力。本文采用2007-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效应,并考察了城镇化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均具有正向提振作用。城镇化水平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中具有调节效应。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城镇化水平提高均增加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居民消费的正向赋能作用。其他变量方面,政府支出、社会保障增加及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均具有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均具有抑制作用。为此,应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城镇化率提高等方面寻找新的驱动力,促进城乡居民消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