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825)
2023(17838)
2022(15073)
2021(14013)
2020(11806)
2019(27040)
2018(26966)
2017(52038)
2016(28021)
2015(31260)
2014(31099)
2013(30875)
2012(28011)
2011(24989)
2010(25236)
2009(23399)
2008(23064)
2007(20510)
2006(17917)
2005(16052)
作者
(81420)
(67947)
(67505)
(64093)
(43299)
(32404)
(30610)
(26346)
(25645)
(24453)
(23137)
(22999)
(21663)
(21643)
(20868)
(20866)
(20218)
(20071)
(19445)
(19370)
(16766)
(16632)
(16420)
(15559)
(15160)
(15085)
(15069)
(15031)
(13726)
(13432)
学科
(115288)
经济(115164)
(101603)
管理(93447)
(90162)
企业(90162)
方法(54493)
数学(44415)
数学方法(43680)
(33838)
业经(33501)
(32943)
中国(29013)
技术(23928)
农业(23810)
(23734)
财务(23651)
财务管理(23622)
(23088)
理论(22589)
地方(22518)
(22435)
企业财务(22396)
(20379)
(19947)
贸易(19929)
(19331)
(18547)
(17466)
环境(16956)
机构
学院(399522)
大学(397025)
管理(163049)
(157928)
经济(154453)
理学(140838)
理学院(139334)
管理学(136779)
管理学院(136027)
研究(128180)
中国(98475)
(85105)
科学(81460)
(72339)
(67701)
(64219)
业大(61331)
(59599)
中心(58823)
研究所(58459)
财经(57852)
北京(53477)
农业(53152)
(52582)
(49966)
师范(49459)
(48487)
(46971)
经济学(46161)
商学(42964)
基金
项目(272512)
科学(215049)
基金(198024)
研究(197026)
(173127)
国家(171661)
科学基金(148770)
社会(124033)
社会科(117645)
社会科学(117614)
(107547)
基金项目(104599)
自然(98501)
自然科(96288)
自然科学(96264)
自然科学基金(94563)
教育(89792)
(89711)
资助(81919)
编号(79787)
成果(63392)
重点(60645)
(59689)
(58757)
(57671)
创新(55123)
课题(54477)
科研(51835)
国家社会(50870)
大学(50231)
期刊
(173678)
经济(173678)
研究(113613)
中国(76702)
管理(64630)
学报(62406)
(61489)
科学(58297)
(57420)
大学(47598)
学学(44769)
农业(42939)
教育(42223)
技术(38077)
(33120)
金融(33120)
业经(30504)
财经(28088)
经济研究(27228)
(25370)
(24102)
图书(22382)
问题(22179)
技术经济(21950)
科技(20394)
现代(19103)
统计(18656)
(18483)
理论(18398)
商业(18196)
共检索到5859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何骏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具有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征与动因,因此近年来全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据此,我国面临着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紧迫任务。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起源与特征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和重点模式,为我国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明确了发展方向并加大了推动力。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汤向俊  马光辉  
为了分析城镇化模式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二者交互效应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构建一个理论模型,并利用中国261个地级市2001—2010年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市辖区人口规模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呈U型,现阶段,2/3左右的市辖区人口规模仍然处于U型曲线拐点左半段;市辖区人口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交叉项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显著为正,东部区域更为显著。因此,应坚持大中城市为主的发展模式,发挥城镇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为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创造条件。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高运胜  
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学者在制造业产业集群基础上开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问题,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制度与环境和区位选择是影响集聚的主要动因。随着信息通讯技术普遍运用及知识密集程度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对整个产业链的融合程度和产业关联效应显著增加,且降低对地理区位的要求,在传统集聚模式基础上不断涌现出虚拟、生态和链群等创新集聚模式。本文针对现有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机理、影响因素、集聚模式和演化动力机制的研究进行梳理和简单评述。
[期刊] 改革  [作者] 胡晓鹏  李庆科  
以长三角区域25个行政单元为样本,对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是否存在空间集聚趋势的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集聚趋势;在集聚模式上,上海表现出内源式产业结构调整型特征,浙江表现为外源式区域分工型特征,江苏则呈现出分散化特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吉亚辉  杨倩妮  
本文构建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指数对地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都对地区创新能力存在正面溢出效应,但是主要通过专业化空间集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科技创新提升力更强;同时,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也会对地区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吉亚辉  杨倩妮  
本文构建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指数对地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都对地区创新能力存在正面溢出效应,但是主要通过专业化空间集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科技创新提升力更强;同时,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也会对地区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詹浩勇  袁中华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态发展,集群式价值链网络沿着产业组织和空间范围维度演进,为企业、城市、集聚经济圈和国家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同时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空间层次形成单核或多核集聚、体系化集聚、集聚经济圈内部"中心-外围"网络化集聚、基于国家价值链重构的"中心-外围"网络化集聚等集聚模式。我国城市要在关注集群式价值链网络演进动态情境基础上合理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为高端服务要素集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区域间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詹浩勇  袁中华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态发展,集群式价值链网络沿着产业组织和空间范围维度演进,为企业、城市、集聚经济圈和国家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同时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空间层次形成单核或多核集聚、体系化集聚、集聚经济圈内部"中心-外围"网络化集聚、基于国家价值链重构的"中心-外围"网络化集聚等集聚模式。我国城市要在关注集群式价值链网络演进动态情境基础上合理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为高端服务要素集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区域间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詹浩勇  袁中华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态发展,集群式价值链网络沿着产业组织和空间范围维度演进,为企业、城市、集聚经济圈和国家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同时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空间层次形成单核或多核集聚、体系化集聚、集聚经济圈内部"中心-外围"网络化集聚、基于国家价值链重构的"中心-外围"网络化集聚等集聚模式。我国城市要在关注集群式价值链网络演进动态情境基础上合理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为高端服务要素集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区域间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袁中华  
由制造业内部结构决定的对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异质性程度是影响城市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的基本因素,但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现实模式还需结合其高端服务要素禀赋状况做进一步判断。基于2006-2012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和分组检验结果支持上述机理。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以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应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以不同类别制造业均衡发展的城市应围绕重点功能需求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以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集聚经济圈核心城市应发展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以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中西部城市应发展与特定制造业集群体系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袁中华  
由制造业内部结构决定的对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异质性程度是影响城市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的基本因素,但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现实模式还需结合其高端服务要素禀赋状况做进一步判断。基于2006-2012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和分组检验结果支持上述机理。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以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应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以不同类别制造业均衡发展的城市应围绕重点功能需求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以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集聚经济圈核心城市应发展高级生产性服务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畅  王纯  张晴云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构建技术创新强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我国2005-2015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对各省市技术创新强度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构建空间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对技术创新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交互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技术创新强度不均衡特征明显,且区域差距不断扩大;技术创新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双向互动促进效应,技术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技术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存在空间挤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空间交互效应不显著。因此,应充分考虑技术创新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交互效应和空间效应,将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立足于空间体系,增强区域技术创新交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斌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上海经济新一轮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文章在分析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电子地图研究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特征和集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两轴三带多圈层"空间集聚模式和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蕊  
基于中国2003-2018年26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和城市生产率也呈现"倒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红利"的发挥受制于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红利"的大小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相关,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城市生产率有积极影响。据此,本文认为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还未达到最优水平,集聚红利有限,同时,除了部分城市实现规模经济外,多数城市并未达到最优规模。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何骏  
环境和资源的外在约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升级的内在需求,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由于产业融合的推动,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在全球迅速崛起。而以创新方式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是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文章在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需型路径和外需型路径,并构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服务外包模式、集聚区模式和外资拉动模式,并培育了相应的发展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