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903)
- 2023(20855)
- 2022(17777)
- 2021(16313)
- 2020(13766)
- 2019(31493)
- 2018(31116)
- 2017(60020)
- 2016(32575)
- 2015(36310)
- 2014(36015)
- 2013(35720)
- 2012(32664)
- 2011(29124)
- 2010(29295)
- 2009(27234)
- 2008(27036)
- 2007(23826)
- 2006(21037)
- 2005(18945)
- 学科
- 济(133240)
- 经济(133057)
- 业(112502)
- 管理(108994)
- 企(99341)
- 企业(99341)
- 方法(59482)
- 数学(48895)
- 数学方法(48254)
- 财(41188)
- 农(38876)
- 业经(37119)
- 中国(35711)
- 制(29753)
- 务(28045)
- 财务(27965)
- 财务管理(27918)
- 学(26760)
- 农业(26687)
- 企业财务(26536)
- 地方(24806)
- 理论(24213)
- 技术(23541)
- 和(22498)
- 贸(22193)
- 贸易(22178)
- 易(21531)
- 划(21220)
- 体(20988)
- 银(20847)
- 机构
- 学院(462207)
- 大学(461419)
- 济(186009)
- 管理(184499)
- 经济(181911)
- 理学(158975)
- 理学院(157250)
- 管理学(154574)
- 管理学院(153692)
- 研究(151126)
- 中国(115551)
- 京(98223)
- 科学(92720)
- 财(89893)
- 农(76736)
- 所(75114)
- 财经(70833)
- 江(69564)
- 中心(69023)
- 业大(68648)
- 研究所(67838)
- 经(64463)
- 北京(61366)
- 农业(59970)
- 范(58783)
- 师范(58210)
- 经济学(56104)
- 州(55586)
- 院(55344)
- 财经大学(52630)
- 基金
- 项目(312364)
- 科学(247280)
- 基金(228546)
- 研究(227936)
- 家(198958)
- 国家(197259)
- 科学基金(170999)
- 社会(145372)
- 社会科(137737)
- 社会科学(137704)
- 省(121522)
- 基金项目(120696)
- 自然(111585)
- 自然科(109055)
- 自然科学(109027)
- 自然科学基金(107071)
- 教育(104470)
- 划(101988)
- 资助(93788)
- 编号(92121)
- 成果(74459)
- 重点(69513)
- 部(68911)
- 创(66138)
- 发(65690)
- 课题(63010)
- 创新(61338)
- 国家社会(60173)
- 科研(59486)
- 教育部(59335)
- 期刊
- 济(206851)
- 经济(206851)
- 研究(136428)
- 中国(89547)
- 财(73014)
- 管理(72307)
- 学报(71468)
- 农(70343)
- 科学(66336)
- 大学(55362)
- 学学(52258)
- 教育(48390)
- 农业(48311)
- 技术(41644)
- 融(41238)
- 金融(41238)
- 财经(35551)
- 业经(34773)
- 经济研究(32381)
- 经(30570)
- 问题(27967)
- 业(27444)
- 图书(23401)
- 技术经济(23393)
- 版(22016)
- 现代(21772)
- 科技(21378)
- 理论(21256)
- 财会(20530)
- 商业(20345)
共检索到6857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喻胜华 李丹 祝树金
本文利用2003—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和中国城市数据库,探讨了277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均能有效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且多样化集聚的作用效果更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攀升的影响效应在企业贸易类型、所在地区、所有制类型方面存在差异;影响机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均能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弱化企业成本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负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可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放大企业生产率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宣烨 余泳泽
研究目标:考察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OP方法测度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率,采用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相对于专业化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更明显;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国有制造业企业效率提升的作用大于非国有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中小城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效果不明显。研究创新:将空间集聚外溢效应的衰减指数纳入城市生产性服务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宣烨 余泳泽
研究目标:考察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OP方法测度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率,采用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相对于专业化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更明显;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国有制造业企业效率提升的作用大于非国有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中小城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效果不明显。研究创新:将空间集聚外溢效应的衰减指数纳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指标设定之中,考察了不同城市规模和产业层级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企业生产效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价值: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许丽萍 吴玉鸣 马为彪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基于2006—2019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创新性地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多期双重差分模型(DID)和空间杜宾模型(SDM)相结合,实证检验高铁开通以及高铁网络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有助于促进产业协同集聚,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讨论下依然成立。高铁开通对东中部地区、大中型城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以及高铁站距离市中心30公里以内城市的产业协同集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高铁开通通过加快高素质劳动力流动、提升市场潜力对产业协同集聚产生积极影响。高铁线路的不断开通形成日益加密的高铁网络,高铁网络中拥有较高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城市对“本地”和“邻地”产业协同集聚均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研究为评价高铁经济效应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证据,也为加快高铁建设从而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白清
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驱动下,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特征,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理与升级机制。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实现机制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以及效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协同定位促进制造业规模收益递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融合促进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高级要素投入促使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升级 全球价值链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谢众 李童 李世军
本文提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理论假说,并利用我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的匹配样本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越高的地区,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越明显;相比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相比低生产率企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高生产率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但对技术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尚未体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英 张倩肖
以2008—2018年中国制造业13个子行业1 853家企业微观数据为基础,构建Translog模型,分析开放型技术双元及其不同技术组合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GVC)攀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企业有效平衡与吸收开放型技术双元形成的协同效应,能够降低进口竞争引致的要素替代成本,促进中国制造业GVC攀升向高技术探索与开发组合的内生驱动转化。技术开发成为中国制造业GVC攀升的充要条件,技术探索为充分不必要条件。在竞争效应和协同效应双重作用下,内资企业高技术开发组合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主要驱动力,受技术门槛和技术控制约束,技术探索只有在内资企业具有足够开发能力时才能对价值链攀升产生显著影响。异质性双元组合催生形成中国制造业GVC攀升的多元化路径。劳动密集型行业依赖进口竞争攀升的低技术双元特征;资本密集型行业较高的外资吸收效率对母国开发与跨国开发技术组合吸收更具适应性,呈现出显著的市场竞争攀升特征;技术密集型行业积极的母国探索倾向与较高的技术开发能力形成技术协同攀升特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磊 李吉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跨国投资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均呈日趋增强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分析双向FDI、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机制基础上,运用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双向FDI协同发展、OFDI、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与OFDI的交互作用均显著促进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而IFDI及其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交互作用则阻碍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从地区异质性看,OFDI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分别促进西部和中部地区制造业价值链升级,OFDI及其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交互作用均显著促进东部和中部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双向FDI的协同发展只对东部地区有促进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霞 盛晴 卞靖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型中间投入,其主要消费对象是制造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通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目前,亟须在政策体系、市场环境、制度建设、产业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努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更好地支撑和推动制造业升级。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转型升级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张益丰 黎美玲
先进制造业集聚、专业技术人才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辅相成。采用区位熵指标、基于中国分省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专业技术人才集聚有利于先进制造业集聚;地区收入水平增长与生存成本上涨对不同地区集聚的形成影响不同,其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制造产业聚集并不受制于用工成本压力,随当地总体收入水平的上涨集聚效应反而会有所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会受制于用工成本的上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先进制造业集聚呈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因而发展物流运输业、金融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能促进先进制造产业做大做强。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旭
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经济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回归从专业化和多样化层面探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不论是专业化还是多样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均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样本检验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作用主要存在于沿海省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中小企业。在作用机制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主要通过提高创新水平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而多样化集聚则通过加快要素流动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来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昌南 苏婷
文章选取了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和制造业中代表性行业8个,采用我国2006~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以上8个代表性制造业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金融业对大部分制造业存在促进作用。科学研究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为正,而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微乎其微。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制造业影响很小。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细分行业 促进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郭怀英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再次加以强调。2006年9—10月份,笔者在赴韩国访问考察期间,与韩国对外政策研究院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等有关单位的学者官员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结构升级互动的议题进行了座谈,并考察了韩国著名企业三星电子、现代汽车公司的研发、生产、销售情况。调查研究显示,韩国在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特别是在自主创新关键期,从劳动、资本密集型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黎日荣 周政
制造业依然有进一步向城市集聚的趋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在什么条件下集聚才能避免拥挤效应,从而有效地提高集聚效应,对此,现有文献尚未作出很好的解释。对不同空间尺度下生产性服务业的溢出效应,可使用中国2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与已有文献普遍认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提升制造业生产率不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在不同空间单元表现不同,在全市范围表现为显著的集聚效应,每平方公里增加100个生产性服务就业人口,企业的平均生产率提升19.52%;在市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强
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内集聚产生的双重集聚效应的理论假说,通过实证分析从城市空间和价值链视角研究双重集聚效应形成的内在机制。在验证理论假说的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城市中存在一个均衡的土地租金,使得双重效应的互补效应达到最大;城市规模有利于双重集聚效应的提高;区域中的中心城市对其他城市的双重集聚效应有一定的辐射作用,经济距离越短辐射作用越大。为了进一步分析双重经济效应,文章基于不同规模城市的视角研究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有"倒U"型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双重集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