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76)
- 2023(14065)
- 2022(11655)
- 2021(10699)
- 2020(9052)
- 2019(19964)
- 2018(19771)
- 2017(37485)
- 2016(20003)
- 2015(22250)
- 2014(21360)
- 2013(21389)
- 2012(19646)
- 2011(17119)
- 2010(17338)
- 2009(15978)
- 2008(16036)
- 2007(14354)
- 2006(12533)
- 2005(11592)
- 学科
- 业(89519)
- 济(84646)
- 经济(84542)
- 企(81910)
- 企业(81910)
- 管理(73939)
- 方法(33712)
- 业经(30563)
- 财(27834)
- 农(27528)
- 数学(24945)
- 数学方法(24714)
- 技术(23893)
- 中国(22158)
- 务(20942)
- 财务(20923)
- 财务管理(20904)
- 农业(20332)
- 企业财务(19815)
- 地方(19156)
- 制(18636)
- 理论(15992)
- 划(15390)
- 策(15222)
- 和(15102)
- 贸(15085)
- 贸易(15069)
- 技术管理(14512)
- 易(14508)
- 体(13664)
- 机构
- 学院(278346)
- 大学(272648)
- 济(116660)
- 经济(114234)
- 管理(113062)
- 理学(96342)
- 理学院(95287)
- 管理学(94108)
- 管理学院(93519)
- 研究(91628)
- 中国(72304)
- 京(57761)
- 科学(55278)
- 财(54574)
- 农(48518)
- 所(45745)
- 江(44694)
- 财经(42438)
- 中心(42406)
- 研究所(41065)
- 业大(40492)
- 经(38549)
- 农业(37852)
- 北京(35930)
- 州(35522)
- 经济学(34199)
- 院(33698)
- 范(33634)
- 师范(33310)
- 商学(31741)
- 基金
- 项目(185153)
- 科学(147796)
- 研究(137262)
- 基金(134688)
- 家(117617)
- 国家(116558)
- 科学基金(101766)
- 社会(88714)
- 社会科(84175)
- 社会科学(84156)
- 省(74477)
- 基金项目(71851)
- 自然(65505)
- 自然科(64048)
- 自然科学(64032)
- 自然科学基金(63001)
- 划(60905)
- 教育(60625)
- 编号(54573)
- 资助(52966)
- 创(44932)
- 成果(42618)
- 重点(41404)
- 业(41140)
- 创新(41063)
- 发(40979)
- 部(39966)
- 课题(37170)
- 国家社会(37103)
- 制(35896)
- 期刊
- 济(135884)
- 经济(135884)
- 研究(82520)
- 中国(61339)
- 管理(48334)
- 财(46768)
- 农(44778)
- 学报(39496)
- 科学(39291)
- 农业(30984)
- 大学(30564)
- 学学(28644)
- 技术(28553)
- 教育(28211)
- 融(26060)
- 金融(26060)
- 业经(23836)
- 财经(21238)
- 经济研究(21029)
- 业(20584)
- 经(18590)
- 技术经济(17256)
- 问题(17047)
- 科技(15403)
- 图书(14805)
- 现代(14647)
- 财会(13986)
- 贸(13748)
- 世界(12987)
- 商业(12933)
共检索到4331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苏晓艳 李镇南
在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及经济"逆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如何保障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对制造业上中下游各环节提供保障服务的行业,其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成为近年关注的热点。运用产业结构理论,将生产性服务业聚集构建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两个维度,并以201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分别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已步入过度集聚阶段,其专业化集聚显著抑制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其中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起着显著抑制作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则作用不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聚集则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潘苏 种照辉 覃成林
基于企业关联视角,利用联锁网络模型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的演化特征,并借助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探讨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的因素。对比由2014年与2017年先进生产性服务企业构建的城市网络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网络联系更加紧密和均衡,其网络结构呈现出由以香港为中心向以香港、深圳、广州等多中心演化的趋势。指数随机图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演化过程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并受城市间产业关联的显著影响;从城市个体属性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创新环境以及城市的国际知名度是影响城市网络的主要因素。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郭文伟 王文启
综合考虑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识别出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旨在促进大湾区创新资源整合和创新水平提高。基于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6-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限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来分析区域内金融集聚、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的非线性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比较行业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从整个金融业来看,大湾区内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没有显著的统计意义上的关系。从金融子行业来看,保险业集聚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银行业集聚和证券业集聚对科技创新均没有明显影响。金融(各子行业)集聚与购房压力的互动均对科技创新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金融集聚、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的统计意义上影响具有门限效应,呈现出非线性影响机制。在低、中度购房压力区域内,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在高购房压力区域内,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与此同时,在低、高度金融集聚区域内,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没有明显的统计意义上的影响;但在中度金融集聚区域内,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地区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政府扶持政策对科技创新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但存在结构性差异。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郭文伟 王文启
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2007-2016年的创新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运用Fare-Primont指数法对大湾区各城市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和效率分解,并结合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大湾区金融聚集对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具体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大湾区科技创新效率逐年提升,但总体效率水平依然较低;二是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主要依赖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改善,剩余混合效率对科技创新效率的贡献不明显;三是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金融聚集对科技创新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四是金融聚集对科技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和剩余混合效率,而金融聚集对技术效率的轻微抑制作用减弱了金融聚集对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为了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金融科技湾区,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同时要充分发挥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效率的积极促进作用,重视政府政策和教育水平对科技创新效率的积极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静銮 王姣娥 刘卫东
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技术创新活动深刻影响中国参与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和合作。论文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技术(知识)异质性视角,使用包括申请人地址和专利分类号的2001—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授权发明专利数据,通过运用分布拟合、技术空间可视化和Logit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其技术创新特征及其路径演化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创新类别呈现幂律分布,集中在电通信及计算等少数技术类别,存在马太效应,技术的路径依赖较强。技术创新的跨产业“产品—零部件/软件—新产品(新产业)”和产业链上游“产品—零部件—基础材料”的关联拓展带动了区域的产业升级。(2)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技术演化路径存在较大差异,深圳在专注核心技术的同时,进行相关多样化;广州从其强势的医学转向电通信及计算技术,进行非相关多样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创新趋于同质,未来需要进一步促进城市间创新协同。对比现有文献,论文提出技术创新路径受到所在区域技术创新特征的强烈影响,当前全球—地方(城市)视角研究需要加入区域尺度。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文伟 王文启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6年~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该区域内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行业异质性。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金融集聚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金融业聚集在整体上对区域科技创新没有明显影响,但存在显著的行业异质性特征;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区域集聚对科技创新没有明显影响,保险业的区域聚集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此外,研发投入、教育水平、政府支持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科技创新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芳梅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1—2018年的时空面板数据,应用耦联评价法与DEA-Malmquist法测算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指标,绘制产业融合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与拟合图,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关联关系,耦联度表现为负向关联,耦联协调度表现为正向关联。应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器分析,初步定量确立大湾区产业融合是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因素。最后,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大湾区产业融合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经济效应以及具体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产业融合耦联度表现为负向影响,且存在负向空间滞后作用,耦联协调度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提出三点建议:建立梯度式产业融合发展层级体系、重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指标的周期性特征、倡导产业深度协调发展与深度融合。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涂瑞珏
本文通过研判中国海油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和挑战,结合驻区海油企业之间存在的问题,明确粤港澳大湾区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服务大湾区建设的实现路径,使中国海油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融入党和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奚美君 陈广汉 陈乐
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战略定位,对企业创新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有不同特点。基于微观工业企业数据库,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通过对比港澳台、内资和外资企业,探讨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显著提升了工业企业的研发概率与研发强度,而与内外资企业相比,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港澳台企业创新促进作用较小;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对资本密集型和小规模企业的创新促进作用更强;进一步,劳动力成本上升也使部分企业选择退出,且这一影响在港澳台企业中的作用更大。结合当前珠三角工业企业发展新趋势,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企业创新发展需从激励机制和合作机制构建方面着手。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朱芸菲 杨栎颖 陈烁桐 李伊玟
本文将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一项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法,构建合成珠海市的"反事实"样本,并结合高质量发展背景,研究珠海市的创新效应。研究得出,粤港澳大湾区设立对珠海市创新水平的提高有强烈的助推作用,且这一助推作用在短期内效果明显。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为珠海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有助于珠海市创新水平的提升。对此,政府应制定合理的对外贸易、人才激励及人才引进等政策,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推广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经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革新与经济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永进 盛丹
地理集聚对经济绩效的重要影响已经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但系统考察地理集聚对企业商业信用影响的研究仍比较匮乏。本文首先在Long和Zhang(2011)基础上构造了一个更为综合的地理集聚指标,并结合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以及"双重差分"方法,系统地探讨了地理集聚对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研究证实,地理集聚对企业商业信用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资本集聚的影响超过了产出集聚和劳动集聚。此外,文章还发现,地理集聚对商业信用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企业异质性:非国有企业、大企业、高效率企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企业受地理集聚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
地理集聚 商业信用 异质性影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文辉 李青霞 丘芷君
技术创新协同是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要义。本文以合作申请专利信息为依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城市创新协同网络、组织创新协同网络、个体创新协同网络3个维度,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技术创新演化过程及机理。研究发现: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技术创新协同具有地理邻近特征,地理距离较近的城市更利于开展面对面的直接互动与交流,提升了技术创新协同和再创新的速度;②粤港澳大湾区组织间技术创新协同具有组织邻近特征,组织属性相似的协同双方,更易于建立信任关系和业务往来,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协同;③粤港澳大湾区个体间技术创新协同具有技术邻近特征,具有亲缘关系的集团企业,因技术相近、业务相同而更易于技术创新协同、转移和吸收;④应结合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利用活跃的市场经济优势,从城市、组织和个体角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技术创新协同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卿
为准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驱动能力分布规律及特点,文章通过构建城市创新驱动能力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创新驱动能力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从评价体系重要性来看,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环境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大湾区内城市创新驱动能力各子系统水平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综合水平总体呈现"东强西弱、内强外弱"的分布格局;依照城市创新驱动能力综合水平高低,11个城市被划分为卓越型、普通型和滞后型三种类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纪培端 蔡红
人才集聚实质上是人力资本在区域间流动集聚的过程,是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文章基于2016—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集聚规模、就业结构、创新活力、政策引导、资源保障5个维度构建人才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模型,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水平呈向好发展态势,但城市间差距逐步扩大;人才集聚规模与资源保障是影响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子;不同城市在人才集聚能力的表现上优势各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纪培端 蔡红
人才集聚实质上是人力资本在区域间流动集聚的过程,是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文章基于2016—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集聚规模、就业结构、创新活力、政策引导、资源保障5个维度构建人才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模型,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水平呈向好发展态势,但城市间差距逐步扩大;人才集聚规模与资源保障是影响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子;不同城市在人才集聚能力的表现上优势各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