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821)
2023(17767)
2022(14860)
2021(13362)
2020(11494)
2019(26041)
2018(25664)
2017(50136)
2016(27018)
2015(29891)
2014(29871)
2013(29784)
2012(27270)
2011(24187)
2010(24087)
2009(22324)
2008(22080)
2007(19680)
2006(16893)
2005(15190)
作者
(77623)
(65278)
(64883)
(61621)
(41231)
(31232)
(29642)
(25450)
(24451)
(23063)
(22009)
(21883)
(20656)
(20331)
(20175)
(20119)
(19786)
(19364)
(18846)
(18583)
(16085)
(15936)
(15817)
(14810)
(14630)
(14475)
(14472)
(14393)
(13177)
(13100)
学科
(120071)
经济(119951)
(99565)
管理(90953)
(86648)
企业(86648)
方法(56068)
数学(46728)
数学方法(46204)
(35723)
(35427)
业经(32392)
中国(27537)
(25221)
农业(25177)
财务(25173)
财务管理(25134)
地方(24229)
企业财务(23861)
(22213)
(22123)
技术(21103)
(20632)
贸易(20623)
(20509)
环境(20202)
(20036)
(18971)
理论(18868)
(16753)
机构
学院(388354)
大学(383264)
(163575)
经济(160342)
管理(155918)
理学(134884)
理学院(133511)
管理学(131358)
管理学院(130643)
研究(123733)
中国(95837)
(79077)
科学(76689)
(75198)
(67852)
(62192)
财经(60152)
中心(58787)
业大(58465)
(58353)
研究所(56493)
(54635)
农业(53491)
经济学(50208)
北京(48551)
(46700)
(46422)
师范(46209)
经济学院(45632)
(44764)
基金
项目(263841)
科学(210144)
基金(194564)
研究(189997)
(169875)
国家(168477)
科学基金(146484)
社会(123237)
社会科(117009)
社会科学(116979)
(104361)
基金项目(103344)
自然(95823)
自然科(93659)
自然科学(93633)
自然科学基金(92017)
(86669)
教育(86000)
资助(78747)
编号(75602)
重点(59453)
成果(59092)
(58116)
(57498)
(57074)
创新(52861)
国家社会(51759)
科研(51250)
课题(50794)
(50040)
期刊
(176006)
经济(176006)
研究(105228)
中国(68735)
(62170)
(61178)
管理(58981)
学报(58708)
科学(55474)
大学(44680)
学学(42613)
农业(41986)
技术(35406)
(33084)
金融(33084)
教育(30578)
业经(30543)
财经(29729)
经济研究(27994)
(25691)
(24885)
问题(23311)
技术经济(21658)
统计(20092)
(18812)
财会(18650)
(18486)
商业(18362)
现代(17946)
(17855)
共检索到5601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明志  王新培  郇馥莹  
基于2006—2019年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探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促进黄河流域减碳增效。研究发现:(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黄河流域减碳增效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2)国家绿色能源政策引导促使黄河流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减碳增效作用跃升;行业减碳增效差异化效应上呈现金融服务业>交通服务业>科学研究服务业>信息传输服务业的格局,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减碳增效效应尚未发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减碳增效作用在黄河中游与资源型城市最为强劲。(3)绿色科技创新与金融规模是黄河流域减碳增效的重要机制来源,但金融规模的中介作用呈U型,且当前未越过拐点。(4)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在黄河流域不同规模城市的作用方向与作用程度有所差异。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本庆  周清香  岳宏志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从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及生产率三个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均能显著促进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但对不同区域和不同规模城市的影响存在差异。第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有利于黄河中游和下游城市高质量发展,多样化集聚对黄河上游和下游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作用明显。第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能够促进中等城市及小城市经济提质增效,而多样化集聚有利于大城市及中等城市高质量发展。第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通过人力资本提升及生产率增长两条路径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而多样化集聚则通过人力资本提升、结构优化升级及生产率增长三条途径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彤瑶   曹俊文  
探索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对实现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对农业碳源、碳汇进行核算,然后将碳源、碳汇纳入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并对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最后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碳汇、碳源比率呈现先降后增趋势,“十三五”时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不考虑农业碳源因素将会高估农业生态效率,忽视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碳汇因素,则会低估农业生态效率;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高于全国水平,但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总体不协调;黄河流域大多省份农业生态效率得到较大提高,但省份间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布不均衡;黄河流域区域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存在异质性。为此,应完善相关农业政策工具设计,提高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强化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同时要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差异化农业发展战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彤瑶   曹俊文  
探索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对实现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对农业碳源、碳汇进行核算,然后将碳源、碳汇纳入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并对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最后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碳汇、碳源比率呈现先降后增趋势,“十三五”时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不考虑农业碳源因素将会高估农业生态效率,忽视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碳汇因素,则会低估农业生态效率;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高于全国水平,但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总体不协调;黄河流域大多省份农业生态效率得到较大提高,但省份间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布不均衡;黄河流域区域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存在异质性。为此,应完善相关农业政策工具设计,提高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强化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同时要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差异化农业发展战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江三良  鹿才保  
文章基于中国式环境治理特色和“双碳”目标,运用2011—2019年中国城市层面数据,探究环境治理全过程视角下环境规制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碳排放效率呈现“U”型关系和负向溢出影响,且具有工具选择、地区差异以及资源禀赋异质特征;环境规制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协同有利于深化产业内部分工,促进区域碳排放效率提升;环境规制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区域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细分行业下,高端生产性服务行业专业化集聚更有利于环境规制协同效应发挥。合理执行环境规制,有利于解决区域碳排放效率差异较大、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现象严重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绿色悖论”效应等问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及添正  邓宏兵  张天铃  
【目的】本文旨在测度生产性服务业微观企业集聚水平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于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方向与具体作用程度,为激发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环境正外部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在集聚理论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从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两方面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影响的作用机制。其次,从企业进入的角度出发,构建既反映宏观层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存量”集聚,又能体现微观企业进入动态性“增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复合加权集聚指数,并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最后,建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1)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前一期碳排放效率对于本期碳排放效率影响较大,呈现“雪球效应”。(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均会由负转正。相对于短期效应,长期效应更为显著。(3)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市场化三大约束机制均表现出显著的单门槛特征。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则有利于缓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不利影响。【结论】基于正“U”型曲线的分析结果,提出了基于影响机制与约束机制作用下,促进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华明  元鹏飞  朱治双  
在中国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背景下,本文采用2006—2019年黄河流域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Tapio脱钩弹性指数及追赶脱钩模型考察黄河流域碳排放特征及脱钩状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碳排放总量与人均量增速放缓,两项指标的年均增速分别由2006—2010年期间的6.5%和5.4%下降至2011—2019年期间的1.6%和0.8%,碳强度大幅下降,年平均降速为5.1%;(2)黄河流域91.2%的城市实现了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相对脱钩,但其总体脱钩程度仍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3)各城市追赶脱钩状态不同,大部分城市处于强负脱钩状态,即与标杆城市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步扩大,但是碳强度差距逐步缩小。未呈现强负脱钩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河南、宁夏与甘肃省。因此,为促进黄河流域低碳集约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绝对脱钩,应考虑在城市自身发展基础上,借鉴标杆城市和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经验,制定合理的人口、产业和节能减排政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宋敏  邹素娟  
通过构建碳排放权省域分配模型测算黄河流域2018—2030年各省区的碳排放权及其空间余额,采用最优效率法评估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各省区碳排放权分配不均,2018—2030年流域的碳排放权总量为323.06亿t,配额大部分集中于中下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碳排放权配额较少。其中,山东配额最多,达100.30亿t;宁夏配额最少,为5.46亿t。(2)2018—2030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空间不足,累积碳排放权赤字达113.50亿t。其中,山西、内蒙古、山东、甘肃、青海和宁夏的累积碳排放权空间余额均为负值,属于碳排放权赤字地区;四川、河南和陕西则均为正值,属于盈余地区。(3)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碳减排潜力差距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徐爱平  
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旅游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在利用"自下而上"法对黄河流域旅游业碳排放量估算基础上,采用DEA-Malmquist指数、重力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对黄河流域10年间的旅游业绿色生产率时空演变进行探讨,并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域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以11.3%的增长率上升;2)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为进步型;3)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2007—2008年间呈现出东西高中间低特征,在2011—2012年间呈现出中间高东西低的格局,2015—2016年除山东处于上升状态外,其他省份均呈现负增长;4)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重心总体上先偏东北再向东南方向移动,标准差椭圆主要位于黄河流域的中东部地区,呈现先扩散后趋于集聚态势;5)旅游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各省区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强,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弱。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徐爱平  
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旅游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在利用"自下而上"法对黄河流域旅游业碳排放量估算基础上,采用DEA-Malmquist指数、重力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对黄河流域10年间的旅游业绿色生产率时空演变进行探讨,并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域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以11.3%的增长率上升;2)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为进步型;3)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2007—2008年间呈现出东西高中间低特征,在2011—2012年间呈现出中间高东西低的格局,2015—2016年除山东处于上升状态外,其他省份均呈现负增长;4)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重心总体上先偏东北再向东南方向移动,标准差椭圆主要位于黄河流域的中东部地区,呈现先扩散后趋于集聚态势;5)旅游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各省区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强,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弱。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永凯   乔慧玲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这为区域碳减排带来新机遇。本文基于2011—2021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显著,且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2)从中介效应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对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碳排放强度。(3)就区域异质性而言,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强于上游地区,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效应相差无几。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永凯   乔慧玲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这为区域碳减排带来新机遇。本文基于2011—2021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显著,且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2)从中介效应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对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碳排放强度。(3)就区域异质性而言,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强于上游地区,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效应相差无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建华   施天乐   黄亮朝  
论文对黄河流域57个地级市2010—2020年碳排放、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运用Moran’s I和PVAR模型分别探究各地市三要素间的空间相关性及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黄河流域三要素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呈现“西低东高”的分布格局,其中山东及省会城市如郑州、太原等始终维持较高水平,甘肃、宁夏和陕西的部分城市仍处于“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阶段。(2)三要素全局Moran’s I为正且显著,高—高、低—低聚集趋势明显,“高—高”聚集区多位于山东,而“低—低”聚集区多位于甘肃、宁夏及陕西北部。(3)三要素间存在自身加强机制,科技创新能显著抑制碳排放,且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相互促进作用明显,碳排放能减缓科技创新进程,对产业结构优化有一定的倒逼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建华   施天乐   黄亮朝  
论文对黄河流域57个地级市2010—2020年碳排放、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运用Moran’s I和PVAR模型分别探究各地市三要素间的空间相关性及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黄河流域三要素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呈现“西低东高”的分布格局,其中山东及省会城市如郑州、太原等始终维持较高水平,甘肃、宁夏和陕西的部分城市仍处于“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阶段。(2)三要素全局Moran’s I为正且显著,高—高、低—低聚集趋势明显,“高—高”聚集区多位于山东,而“低—低”聚集区多位于甘肃、宁夏及陕西北部。(3)三要素间存在自身加强机制,科技创新能显著抑制碳排放,且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相互促进作用明显,碳排放能减缓科技创新进程,对产业结构优化有一定的倒逼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永姣  王耀辉  
核算产业贸易所引致的流域省区之间隐含碳流动及明确各省区间生态补偿对于黄河流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制定生态补偿条例具有现实意义。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率先测度了黄河流域九省区之间2015年与2017年隐含碳排放,并进一步明确测算出了黄河流域九省区间由于产业贸易带来的二氧化碳转移情况及生态补偿额度。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九省区碳排放总量呈现由东到西梯度递减,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呈现由东到西梯度递增。(2)黄河流域九省区主要碳排放部门为基础能源及二次能源生产部门、矿产品生产部门以及金属冶炼加工部门。(3)东中部省份是流域九省区之间转移和承接隐含碳排放转移最多的省份,流域九省区之间隐含碳转移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邻近效应和产业结构互补效应。(4)进一步对九省区生态补偿额度测算表明,生态补偿额度上并不呈现出明显的梯度赤字,而是由东向西的赤字—盈余空间格局转向中间赤字、两头盈余格局。这些结论为公平合理地制定以碳排放为基准的流域间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了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