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90)
- 2023(18389)
- 2022(15337)
- 2021(14002)
- 2020(12120)
- 2019(27503)
- 2018(27097)
- 2017(51947)
- 2016(28176)
- 2015(31152)
- 2014(30960)
- 2013(30855)
- 2012(28171)
- 2011(25225)
- 2010(25232)
- 2009(23483)
- 2008(23595)
- 2007(21066)
- 2006(18197)
- 2005(16481)
- 学科
- 济(121957)
- 经济(121828)
- 业(100494)
- 管理(92159)
- 企(87952)
- 企业(87952)
- 方法(57847)
- 数学(48170)
- 数学方法(47502)
- 财(36034)
- 农(35340)
- 业经(33762)
- 中国(31297)
- 务(25321)
- 财务(25267)
- 财务管理(25222)
- 农业(24866)
- 企业财务(23903)
- 制(23409)
- 地方(23304)
- 学(22047)
- 技术(21594)
- 贸(21225)
- 贸易(21215)
- 理论(20659)
- 易(20596)
- 和(19832)
- 划(18351)
- 策(17790)
- 银(17417)
- 机构
- 学院(404158)
- 大学(402032)
- 济(166815)
- 经济(163276)
- 管理(161176)
- 理学(139051)
- 理学院(137558)
- 管理学(135046)
- 管理学院(134273)
- 研究(130830)
- 中国(101502)
- 京(84772)
- 科学(81649)
- 财(77648)
- 农(70799)
- 所(65944)
- 财经(61998)
- 中心(61851)
- 江(61787)
- 业大(61308)
- 研究所(59768)
- 经(56316)
- 农业(55744)
- 北京(52429)
- 经济学(51003)
- 范(49546)
- 师范(48998)
- 州(48837)
- 院(47508)
- 经济学院(46273)
- 基金
- 项目(273776)
- 科学(217064)
- 基金(201464)
- 研究(195303)
- 家(176667)
- 国家(175204)
- 科学基金(151907)
- 社会(126136)
- 社会科(119733)
- 社会科学(119700)
- 省(107014)
- 基金项目(106470)
- 自然(100050)
- 自然科(97885)
- 自然科学(97857)
- 自然科学基金(96122)
- 划(89648)
- 教育(89055)
- 资助(82736)
- 编号(77529)
- 成果(61389)
- 重点(61303)
- 部(60067)
- 创(58493)
- 发(57963)
- 创新(54154)
- 国家社会(53124)
- 科研(53115)
- 课题(52366)
- 教育部(51444)
- 期刊
- 济(179404)
- 经济(179404)
- 研究(112355)
- 中国(75269)
- 农(63586)
- 财(63480)
- 学报(63119)
- 管理(62157)
- 科学(58773)
- 大学(48068)
- 学学(45456)
- 农业(43363)
- 技术(37454)
- 融(35371)
- 金融(35371)
- 教育(34544)
- 财经(30564)
- 业经(30395)
- 经济研究(28238)
- 经(26385)
- 业(26219)
- 问题(25192)
- 统计(22479)
- 技术经济(22407)
- 图书(20988)
- 策(20681)
- 版(19312)
- 现代(19136)
- 贸(18561)
- 财会(18460)
共检索到5943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邱晓东 吴福象 邓若冰
利用1998~2012年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的面板数据,测度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与制造业的耦合程度,并实证探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耦合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等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较高,低等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度较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呈正"U"形关系,部分中高等级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已越过"拐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显著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低等级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耦合促进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一结论对于当前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福象 曹璐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互动关系出发,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机制,并以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为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现状及其耦合悖论进行了理论解析和实证检验。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体系中,长三角以代工方式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客观上导致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存在着非同步性;第二,长期以来长三角过度依赖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程度,原因是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时往往倾向于自带服务,生产性服务外化程度较低,长三角这种低端嵌入的外向经济模式,严重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空间集聚;第三,信息技术对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的驱...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慧
本文基于2000-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未对本市产生预期中的碳减排效应,反而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水平;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碳排放水平,而金融业专业化集聚、科学研究业多样化集聚以及环境治理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本市或周边城市产生了明显的碳减排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城市群应构建碳排放联控联防机制、因地制宜规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及推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等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慧
本文基于2000-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未对本市产生预期中的碳减排效应,反而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水平;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碳排放水平,而金融业专业化集聚、科学研究业多样化集聚以及环境治理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本市或周边城市产生了明显的碳减排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城市群应构建碳排放联控联防机制、因地制宜规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及推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洪娟 廖信林
本文基于长三角制造业"二位数"行业1998-2010年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一节差分矩估计方法对城市群内的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制造业"二位数"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强烈的非线性共生关系,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具有门槛效应,即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过度集聚产生的负外部性,会使得集聚不利于经济增长。针对上述回归结果,本文给出了理论分析,并总结了结论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施卫东 高雅
本文运用区位商指数测算与分析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金融服务业集聚度,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中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以产业结构作为因变量,以区位商计算出来的金融服务业集聚度作为核心解释,并引入外商直接投资(FDI)、人力资本存量(HR)、技术进步(TEC)和政府干预(GOV)四个控制变量,实证检验了2004~2010年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金融服务业集聚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大小。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金融服务业集聚对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其产业结构正沿着产业结构高级化路线发展,但这一推动作用的程度还不是很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在引入的四个控制变量中,除政府干预外,其余这三个...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闫明 陈恋
流通业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支撑,二者的融合发展对于新经济格局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专业化和多样化双重维度测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并基于耦合度理论构建流通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耦合效应模型,对二者的动态耦合效应进行分析;进一步地,采用空间面板Tobit模型遴选出影响二者耦合效应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流通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耦合状态整体呈现向好趋势,其中流通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耦合效应明显更优,且二者的耦合发展度优于耦合度;流通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耦合效应在省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等地耦合效应较强,青海、海南和甘肃等地的耦合效应相对较弱;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是影响流通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耦合效应的主要因素。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管驰明 徐爱华
打破传统二维的静态评价思路,从时间、空间和指标三个维度对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将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对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的金融集聚度作了综合评价,系统考察了金融服务业集聚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特点,由此指出长三角地区金融聚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 金融集聚 因子分析 金融集聚度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晓峰
文章基于区位熵和空间基尼系数分别对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DEA模型对长三角金融业的集聚效率进行了评价,实证结果发现: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整体较高,区域差异不大但行业差异明显,从江、浙、沪三地金融业集聚效率来看,规模经济明显,且都不存在产出不足问题。浙江省金融业综合效率低于上海和江苏,这主要是由纯技术效率缺失而造成的。因此,在大力提高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前提下,应改进技术效率,从产业和空间层面进一步推动金融业的有效集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效率 DEA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志彬
基于珠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全面FGLS方法考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企业竞争力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反映为对工业企业获利能力的贡献。其中,物流业、金融业、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对工业企业利润率的贡献依次递减,表明现阶段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更大。鉴此,应构建国家价值链,减少对外资的依赖,加大科学和教育的投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助于工业竞争力的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冉冉 沈春苗
当下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时期,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经济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三次产业的加权平均数作为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测度指标,采用2005-2016年间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的面板数据,从配置效应、集聚效应和交互效应三种理论机制出发,分别考察分析了资本流动、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本流动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其中财政资本流动、境外资本流动、社会资本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银行资本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不明显;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尤为明显。另外,进一步分析表明资本流动和产业集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交互效应,但影响并不显著。由此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一方面在于有效促进资本流动,通过资本流动与转移改变要素资源配置结构;另一方面在于加强产业集群建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志彬
在城市化进入快速通道和服务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是我国实现产业深度融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本文利用2003-2014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对京津冀、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等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测度,并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路径存在差异。因此,要基于现实经济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以城市群为主要空间载体,选择针对性政策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志彬
在城市化进入快速通道和服务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是我国实现产业深度融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本文利用2003-2014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对京津冀、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等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测度,并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路径存在差异。因此,要基于现实经济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以城市群为主要空间载体,选择针对性政策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晓峰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价值链和城市空间层面的异质性影响使这两大关联产业在协同集聚过程中呈现出互补与挤出双重效应交替的特征。以协同集聚双重效应的协调度为核心构建理论假说,并基于长三角地区城市面板数据对此双重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存在一个均衡土地租金水平使协调度最大,而中心城市对周边其他城市的影响显著,且在任何规模下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都有促进作用,但随着城市规模增加也呈现倒U型趋势。因此,必须以互补效应最大化、挤出效应最小化为宗旨,推进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的层级转换,实现价值链与空间链的链式协同和涓滴效应。
关键词:
协同集聚 互补效应 挤出效应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申明浩 卢小芳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供需失衡的矛盾日渐突出,制造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复杂境地。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制造业产业高度化。文章基于全国30个省份2003~2013年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高度具备显著的正向提升效应;但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表现出由不显著到正向显著的动态变化趋势;拓展模型证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高度外溢作用的发挥会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和市场自由化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高度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形成模式:长三角例证
长三角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体系构建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长三角绿色发展绩效——基于“本地—邻地”视角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效应研究
大型展馆建设对中国展览业发展的影响——基于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广义矩估计法
雾霾污染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关系的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我国税收优惠对集成电路企业发展的效应分析——基于动态面板广义矩(GMM)估计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经验证据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外部性如何影响区域创新?——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
债务融资对制造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广义矩法估计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