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141)
2023(23003)
2022(19462)
2021(17943)
2020(14900)
2019(34101)
2018(33674)
2017(63872)
2016(34573)
2015(38557)
2014(38303)
2013(38066)
2012(35322)
2011(31948)
2010(32027)
2009(29615)
2008(29193)
2007(25730)
2006(22917)
2005(20938)
作者
(100739)
(84289)
(83486)
(79494)
(53684)
(40090)
(37999)
(32765)
(32083)
(30165)
(28953)
(28365)
(26913)
(26902)
(26162)
(25849)
(24991)
(24600)
(24210)
(24195)
(21137)
(20730)
(20397)
(19304)
(18907)
(18786)
(18761)
(18385)
(17092)
(16765)
学科
(157065)
经济(156904)
(109618)
管理(107087)
(94328)
企业(94328)
方法(63812)
数学(52918)
数学方法(52272)
中国(42774)
(41724)
(39903)
业经(39116)
地方(33324)
(31584)
(29145)
农业(28792)
(27416)
贸易(27393)
(26587)
(26331)
财务(26249)
财务管理(26204)
(25008)
企业财务(24871)
理论(24565)
技术(24554)
环境(24183)
(23464)
银行(23412)
机构
大学(495655)
学院(494940)
(209258)
经济(205014)
管理(193231)
研究(173450)
理学(165401)
理学院(163564)
管理学(160784)
管理学院(159868)
中国(133779)
(107062)
科学(105548)
(95505)
(88050)
(83872)
研究所(79770)
中心(78043)
财经(75512)
(74495)
业大(73136)
(68754)
北京(68202)
农业(65470)
(63708)
经济学(63567)
师范(63062)
(62976)
(59635)
经济学院(56981)
基金
项目(329473)
科学(259783)
基金(240325)
研究(239292)
(210469)
国家(208700)
科学基金(179180)
社会(153027)
社会科(145105)
社会科学(145068)
(127279)
基金项目(125931)
自然(116023)
自然科(113386)
自然科学(113358)
自然科学基金(111343)
教育(108490)
(107166)
资助(99620)
编号(95950)
成果(77823)
重点(73783)
(72540)
(72442)
(69104)
课题(65967)
创新(64232)
国家社会(63911)
科研(62956)
教育部(62030)
期刊
(238256)
经济(238256)
研究(149865)
中国(100063)
学报(78209)
(76502)
管理(76478)
(74861)
科学(73029)
大学(59832)
学学(56227)
农业(52800)
教育(51060)
(46752)
金融(46752)
技术(44901)
经济研究(38353)
业经(38081)
财经(37947)
(32832)
问题(30393)
(30109)
图书(27064)
技术经济(26482)
(24807)
统计(23695)
世界(23657)
科技(22873)
现代(22861)
(22604)
共检索到7572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原白云  管玉玉  郭琎  
基于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产生“U”型影响;环境规制强化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U”型曲线关系;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过程中,人口集聚表现为中介效应,政府干预程度表现为遮掩效应;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作用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原白云  管玉玉  郭琎  
基于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产生“U”型影响;环境规制强化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U”型曲线关系;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过程中,人口集聚表现为中介效应,政府干预程度表现为遮掩效应;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作用不显著。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金荣学  许广月  
一、引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不断软化和优化,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在服务经济时代中,现代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国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伟   李香英   王智勇  
文章在构建中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法对2009—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和收敛模型分析其时空演化趋势以及收敛特征。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八大综合经济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均有所提高;全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整体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且区域间差异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的σ收敛特征不明显,但有效支持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机制。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力度和人力资本水平的调整优化,有助于持续稳定中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伟   李香英   王智勇  
文章在构建中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法对2009—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和收敛模型分析其时空演化趋势以及收敛特征。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八大综合经济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均有所提高;全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整体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且区域间差异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的σ收敛特征不明显,但有效支持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机制。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力度和人力资本水平的调整优化,有助于持续稳定中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桢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30个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区域异质性方面,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强;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9.13%和14.12%。最后为实现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林秀梅  曹张龙  
基于我国2003-2016年31个省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面板平滑迁移回归模型(PSTR)实证研究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显著地表现出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水平的门槛效应,当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水平低于门槛值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并不利于产业结构的改善,而当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水平高于于门槛值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模型的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结论的可靠性。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涛  王曰影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种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存在“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对邻近城市产生虹吸效应,导致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其中产业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从地理区位来看,东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有利于自身绿色发展,还会对邻近城市绿色发展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从行业来看,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集聚不仅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也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集聚会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但会对邻近城市产生不利影响;交通运输业集聚的外部性则具有本地化特征。因此,应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发挥东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提升中国城市整体绿色发展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为东  陈丽珍  陈健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重点分析生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结论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对现阶段城市化进程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与多样性则均对城市化进程具有不利影响;对部分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城市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的作用相对减弱,而竞争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增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郭然  原毅军  
本文利用STIRPAT随机模型,以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切入点,基于2008—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两个方面检验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产生倒"U"形影响效应,即当制造业集聚未达到"门槛值"之前,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加剧了环境污染,而一旦集聚水平超过"门槛值",制造业集聚的环境正外部性才能够显现。此外,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关联效应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倒"U"形曲线"门槛值"位置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位于倒"U"形曲线的左侧,制造业集聚水平尚未跨越"门槛值"而发挥环境正外部性。本文进一步将全国样本分为东部、中部、西部省份,检验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地区及行业异质性。其中,相比于中西部省份,东部省份制造业集聚表现出更为显著加剧环境污染的作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东部省份表现出对环境污染更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在中、西部省份抑制作用更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阳军  齐颖秀  梁栋  
文章利用DEA-SBM方法测度城市绿色经济效率(GEE),并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GEE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城市GEE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本市GEE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多样化集聚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本市GEE的增长。另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GEE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层级异质性。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绿色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层级的生产性服务业,选择合理的产业集聚模式。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佳  陈浩  
笔者在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下研究城市规模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及多样化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对283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显示,城市规模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呈倒U型,且制造业集聚从城市规模扩大中获得的边际效益随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提高而下降,但随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水平提高而上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效应取决于城市规模。在中小规模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将阻碍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将促进制造业集聚。在超大城市,制造业集聚度随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提高而下降,但随生产型服务业多样化水平提高而提高。在城市人口大于100万小于800万的大城市和...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韩沈超  
“双循环”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在高水平开放,而数字经济是推动服务业高水平开放的潜在动力。在构建数字经济发展驱动服务业开放度提升的三重机制基础上,以OECD国家和典型发展中国家的国别面板样本数据以及我国的省级面板样本数据开展双重经验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服务业开放度提升,并且主要通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消费升级”三重中介路径驱动服务业高水平开放,上述结论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服务业开放会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准入难度等产生异质性效果。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彭昱  
文章采用改进的STIRPAT模型,运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4~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投资有助于降低碳排放,而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并不必然带来碳排放的减少。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和加大节能减排项目支出是地方政府推动节能减排的主要路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琢卓  韩峰  赵玉奇  
笔者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通过建立面板VAR模型研究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和集聚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与多样化对经济增长具有单向因果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均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而专业化却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效应。由于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偏小,其对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尚不显著。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多样性发展,避免同一部门的过度集聚,扩大重点生产性服务部门的运营规模可能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