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3.148.242.202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78)
2023(14779)
2022(12345)
2021(10963)
2020(9496)
2019(21577)
2018(21072)
2017(41335)
2016(22184)
2015(24588)
2014(24635)
2013(24959)
2012(23422)
2011(20998)
2010(21474)
2009(20451)
2008(20379)
2007(18541)
2006(16477)
2005(15245)
作者
(66473)
(56016)
(55961)
(53267)
(35910)
(26632)
(25476)
(21717)
(20849)
(20033)
(19279)
(18519)
(18090)
(17886)
(17532)
(17270)
(16750)
(16539)
(16250)
(16000)
(13962)
(13902)
(13600)
(12770)
(12602)
(12558)
(12447)
(12307)
(11439)
(11171)
学科
(119112)
经济(119003)
(88644)
(77926)
企业(77926)
管理(76552)
方法(47621)
数学(38595)
数学方法(38306)
(31720)
业经(31709)
(31296)
中国(25259)
地方(24559)
农业(22963)
(22093)
财务(22069)
财务管理(22037)
(21037)
企业财务(20908)
(20500)
技术(18972)
(18516)
(18199)
贸易(18188)
(17562)
理论(16485)
(16295)
(16055)
(15738)
机构
学院(335169)
大学(331812)
(152532)
经济(149570)
管理(131199)
研究(113585)
理学(112203)
理学院(110987)
管理学(109443)
管理学院(108801)
中国(88304)
(69257)
(68712)
科学(68102)
(59806)
(58672)
财经(54530)
研究所(52802)
(52164)
中心(51564)
(49316)
业大(48711)
经济学(47557)
农业(46963)
北京(43363)
经济学院(42774)
(40889)
(40012)
财经大学(39955)
(39707)
基金
项目(214531)
科学(170386)
基金(158308)
研究(154715)
(137923)
国家(136756)
科学基金(118267)
社会(102048)
社会科(96882)
社会科学(96857)
基金项目(83905)
(83872)
自然(75803)
自然科(74111)
自然科学(74088)
自然科学基金(72860)
(69111)
教育(68314)
资助(64138)
编号(60803)
成果(48679)
重点(47978)
(47382)
(47371)
(46739)
(43834)
国家社会(43094)
创新(43073)
科研(41043)
课题(40832)
期刊
(177043)
经济(177043)
研究(99770)
中国(62004)
(57310)
(54833)
管理(52089)
学报(49704)
科学(47211)
大学(37579)
农业(37142)
学学(35864)
(31017)
金融(31017)
技术(29838)
经济研究(28757)
财经(28556)
业经(28064)
(24769)
问题(23036)
教育(22702)
(22437)
技术经济(21022)
(18095)
世界(17363)
统计(17337)
现代(16708)
商业(16485)
(15965)
财会(15301)
共检索到509218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吉亚辉  甘丽娟  
本文选取2003~201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运用空间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各地区应注重加强与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互助,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应该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尤其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多个产业间的共同集聚,充分发挥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长安  邱佳炜  张丽家  李红燕  
文章以存在密切产业关联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研究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效率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进而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首先,利用产业协同集聚指数测度2003—2019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其次,以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两个角度,探究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进步和经济增长,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地区要强化一体化发展意识,突破区域界限,加强区域合作,在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刘丽萍  
应用生产函数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2009—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经济指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在省域上呈现出较强的经济资源竞争关系,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商务业与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而信息业有较弱的负向溢出效应。政府应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各项影响,加大知识创新以提升该行业效率,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溢出的转化能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应用领域以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陈立泰  梁乐  张祖妞  
采用物质资本集聚度、人力资本集聚度以及就业密度衡量服务业集聚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服务业物质资本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呈弱化之势,人力资本集聚度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也由正转向负,而服务业就业密度、经济开放水平等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该注重加强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互助,协调发展;同时应提高我国服务业的集聚度,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琢卓  韩峰  赵玉奇  
笔者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通过建立面板VAR模型研究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和集聚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与多样化对经济增长具有单向因果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均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而专业化却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效应。由于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偏小,其对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尚不显著。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多样性发展,避免同一部门的过度集聚,扩大重点生产性服务部门的运营规模可能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书瀚  于化龙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特征的测度为基础,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这种影响在不同发展区域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单向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只有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区域有正向溢出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曾艺  韩峰  刘俊峰  
研究目标: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运用空间杜宾(SDM)模型对2003~2015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提升了本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但对邻近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却产生了抑制作用,且该影响效果因生产性服务行业和城市规模等级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研究创新:从动能转换、结构升级、增长效率、节能减排、成果分享等方面系统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制及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测度指标,并从行业及城市规模异质性视角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直接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研究价值:为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城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琢卓  韩峰  
本文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运用面板协整和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探讨了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及其产业规模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均能直接地显著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专业化的作用更为突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是促进不同厂商之间技术外溢、进而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多样化的间接影响却不显著;湖南省制造业发展中的相对滞后性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推进各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的专业化经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吉亚辉  段荣荣  
本文根据垂直联系模型(CPVL模型),利用2006—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现象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协同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促进制造业集聚,制造业集聚亦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并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空间关联效应。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文丰安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已转向质量型经济增长。基于外部性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着手,运用全国2003—2016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经济的质量型增长受制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但当考虑人力资本、城市经济发达程度和政府干预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抑制作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且区域差异、城市规模和行业特征等约束条件的不同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效果。此外,从集聚外部性视角来看,MAR外部性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积极影响相对显著。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侯淑霞  王雪瑞  
本文利用中国2010、2011年截面数据,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集聚理论,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内生经济增长的空间联立模型,实证检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生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都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与异质性,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内生关系,但尚未产生拥挤效应。因此,加强省际合作、共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合理布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优化经济增长、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等应成为中国经济规划的合理选择。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峰  王琢卓  阳立高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理论、计量模型及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可得性测度,运用2003~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作用,且其有效空间作用范围为100公里;有效距离范围内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东向西依次递增,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不同分位点的技术溢出效应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经济增长分位数增加,有效空间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发展趋势,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不断增强。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盛丰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制出发,利用2003~2011年全国230个城市数据,以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并进行了标准化,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及其空间外溢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本地区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而且通过空间外溢效应对周边区域制造业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交通发达程度与信息化水平通过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间接地促进了制造业升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吉亚辉  杨应德  
本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对于单个行业,金融业对经济的贡献最大,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较小。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耀中  欧阳彪  李越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构建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模型,考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在空间上存在自相关现象,并已形成东部沿海城市的高值集聚区和西部城市的低值集聚区;我国各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依赖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居民收入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作用显著;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由显著变得不显著;政府政策支持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影响日益显著。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