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43)
- 2023(13809)
- 2022(11241)
- 2021(10017)
- 2020(8068)
- 2019(18278)
- 2018(17821)
- 2017(34496)
- 2016(18486)
- 2015(20176)
- 2014(19993)
- 2013(20216)
- 2012(18909)
- 2011(16977)
- 2010(17494)
- 2009(16139)
- 2008(16286)
- 2007(14653)
- 2006(13263)
- 2005(12485)
- 学科
- 济(90172)
- 经济(90074)
- 业(80467)
- 企(71761)
- 企业(71761)
- 管理(67062)
- 方法(32303)
- 业经(29785)
- 中国(27607)
- 农(27447)
- 财(25115)
- 数学(24015)
- 数学方法(23836)
- 地方(23802)
- 农业(20299)
- 技术(18810)
- 务(18625)
- 财务(18603)
- 财务管理(18582)
- 制(17736)
- 企业财务(17651)
- 和(15715)
- 环境(14658)
- 划(14630)
- 理论(14537)
- 贸(14524)
- 贸易(14508)
- 策(14488)
- 发(14329)
- 易(14000)
- 机构
- 学院(272447)
- 大学(265661)
- 济(116631)
- 经济(114117)
- 管理(107659)
- 研究(93616)
- 理学(91244)
- 理学院(90214)
- 管理学(89055)
- 管理学院(88509)
- 中国(73492)
- 京(57486)
- 科学(56546)
- 财(53422)
- 农(48966)
- 所(47672)
- 江(43523)
- 研究所(42745)
- 中心(42443)
- 财经(41735)
- 业大(39565)
- 农业(38222)
- 经(37800)
- 北京(36246)
- 州(35196)
- 经济学(34765)
- 范(34140)
- 院(33871)
- 师范(33797)
- 经济学院(31261)
- 基金
- 项目(176500)
- 科学(141053)
- 研究(129010)
- 基金(128556)
- 家(111833)
- 国家(110765)
- 科学基金(96756)
- 社会(85048)
- 社会科(80784)
- 社会科学(80765)
- 省(70940)
- 基金项目(68037)
- 自然(61604)
- 自然科(60263)
- 自然科学(60251)
- 自然科学基金(59229)
- 划(57986)
- 教育(55985)
- 资助(51073)
- 编号(50729)
- 发(43468)
- 成果(39889)
- 创(39746)
- 重点(39404)
- 业(38865)
- 部(37607)
- 创新(36335)
- 国家社会(35573)
- 发展(35344)
- 课题(35081)
- 期刊
- 济(140096)
- 经济(140096)
- 研究(82322)
- 中国(57129)
- 农(46385)
- 管理(45136)
- 财(43136)
- 学报(38637)
- 科学(38488)
- 农业(31964)
- 大学(29636)
- 学学(28109)
- 融(28092)
- 金融(28092)
- 业经(25516)
- 技术(25006)
- 教育(23695)
- 经济研究(21472)
- 财经(20900)
- 业(19379)
- 问题(19308)
- 经(18171)
- 技术经济(15946)
- 现代(14854)
- 商业(13943)
- 贸(13415)
- 图书(13400)
- 世界(13385)
- 科技(12766)
- 经济管理(12529)
共检索到4254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涛 王曰影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种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存在“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对邻近城市产生虹吸效应,导致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其中产业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从地理区位来看,东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有利于自身绿色发展,还会对邻近城市绿色发展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从行业来看,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集聚不仅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也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集聚会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但会对邻近城市产生不利影响;交通运输业集聚的外部性则具有本地化特征。因此,应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发挥东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提升中国城市整体绿色发展水平。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方湖柳 潘娴 樊文静
基于2004~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的绿色发展效应,结果显示:整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的两种集聚与产业自身绿色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进一步采用空间模型研究发现,专业化集聚对周边生产性服务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呈倒“U”型,而多样化集聚的影响显著为负。此外,分地区检验发现: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影响与整体结果一致,而多样化集聚起直接推动作用;中部地区两种集聚的影响均呈倒“U”型,但各省专业化集聚水平已接近甚至突破了拐点;西部地区仅有专业化集聚的影响显著并呈“U”型,区域内各省仍在曲线左侧,尚未发挥出推动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阳军 齐颖秀 梁栋
文章利用DEA-SBM方法测度城市绿色经济效率(GEE),并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GEE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城市GEE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本市GEE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多样化集聚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本市GEE的增长。另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GEE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层级异质性。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绿色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层级的生产性服务业,选择合理的产业集聚模式。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孙虹玉 刘泽杰
本文依据绿色发展理念,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效率观前提下,基于2001—2019年国内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评估了城市蔓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城市蔓延不利于提升本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有利于提升邻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2)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有利于提升本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利于提升邻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不利于提升本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有利于提升邻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3)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市蔓延不利于提升本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有利于提升邻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西部地区的城市蔓延均不利于提升本地和邻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比多样化集聚更有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中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却均不利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4)进一步研究发现,全国层面的城市蔓延可以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分区域可知,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蔓延比中部地区更有利于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桢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30个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区域异质性方面,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强;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9.13%和14.12%。最后为实现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聂永有 姚清宇
基于长三角城市面板数据,运用DPSIR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邻地”(本地及邻近地区)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就本地效应而言,伴随绿色发展绩效分位点的上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积极影响也随之增强;就邻地效应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发展绩效的空间溢出随地理距离增加呈现“W”型冲击,并且溢出范围大致在360公里以内。机制分析表明,促进人力资本空间流动、加强交通网络共建共享、提升绿色创新研发水平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增绿色发展绩效的有效途径。异质性分析显示,江浙沪地区、大型城市、“智慧城市”试点地区以及专业化、高端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发展绩效的边际溢出红利更为强烈。本文结论为长三角产业转型及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司秋利 张涛 罗芳勇
生产性服务业最重要的两种空间集聚模式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基于对不同集聚模式影响本地绿色经济增长和空间溢出效应机理的理论探讨,利用我国2003—2019年18个城市群208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并存时的城市绿色经济增长效应最大,且受城市规模调节作用的影响;相对于专业化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的本地绿色经济增长效应更大,且只有多样化集聚存在正向但并不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当前,城市群内部尚未形成中心城市多样化集聚与外围城市专业化集聚协同分工的有效格局,因此,应加强城市群内部生产性服务功能规划。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覃成林 杨晴晴
笔者使用2003年~2012年全国21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分析铁路交通发展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运营加强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如果一个城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度高出平均经济联系水平1%,则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会高出平均集聚水平3%~6%;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时间越长,对沿线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越大;高速铁路运营通过增强沿线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而显著地促进了这些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沿线城市可以利用高速铁路这个有利因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非沿线城市则要更谨慎地评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机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区域经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邱灵 方创琳
二战以来国际产业分工演化重构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及其空间集聚体现了世界范围内以城市为依托的生产与控制的等级体系。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硬条件、制度环境作为城市发展软条件、人力资源作为城市智力支撑要素、市场腹地作为城市空间作用强度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产生重要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而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空间重塑和世界城市崛起产生积极作用。未来需要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并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城市功能转型的良性互动。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体欣 倪志兴 许瑞琦
本文基于2003-2016年我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适度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助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当集聚水平超过一定阈值之后,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反而会降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二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改善劳动力与资本错配的渠道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三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市场化与城市规模的门槛效应,市场化水平越高、城市规模越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效应愈加明显。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应进一步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适度集聚,充分发挥其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同时优化创新环境,加强区域间人才、知识、技术交流合作,健全市场要素流动体制机制。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磊 陈彦
从工业排放绿色竞争力、工业产品绿色竞争力以及工业要素绿色竞争力三维度构建工业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工业绿色竞争力之间的作用机理。基于2010—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工业绿色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在东部地区为"倒U型",在中西部地区不显著;多样化集聚与工业绿色竞争力之间存在"U型"关系,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促进作用。进一步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工业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存在FDI的双重门槛效应。实际利用外资额占GDP的比重跨越门槛值0.1395后,对工业绿色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达到最大,当增加至0.1417后,促进作用大幅下降且不显著。因此,要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集聚,优化FDI投资结构,因地制宜促进工业绿色竞争力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原白云 管玉玉 郭琎
基于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产生“U”型影响;环境规制强化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U”型曲线关系;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过程中,人口集聚表现为中介效应,政府干预程度表现为遮掩效应;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作用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原白云 管玉玉 郭琎
基于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产生“U”型影响;环境规制强化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U”型曲线关系;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过程中,人口集聚表现为中介效应,政府干预程度表现为遮掩效应;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作用不显著。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宏兵 吴淳 李震
城市电商化发展是促进城市转型与提高城市经济表现的重要推力。本文基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识别城市电商化发展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效应及其影响机制。本文发现城市电商化发展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但对多样化集聚效果不明显。这是由中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产品特性所致。在长江经济带城市、数字基础设施领先城市、初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高的城市,电商化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影响更明显。城市电商化发展通过提高地区产业协同度、降低制造业和内资私营企业交易成本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城市电商化发展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创新水平和创新质量。本文为城市电商化发展如何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维度集聚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吉亚辉 杨倩妮
本文构建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指数对地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都对地区创新能力存在正面溢出效应,但是主要通过专业化空间集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科技创新提升力更强;同时,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也会对地区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