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42)
- 2023(12187)
- 2022(10086)
- 2021(8913)
- 2020(7558)
- 2019(16911)
- 2018(16647)
- 2017(32666)
- 2016(17544)
- 2015(19240)
- 2014(19206)
- 2013(19288)
- 2012(17494)
- 2011(15603)
- 2010(15918)
- 2009(15168)
- 2008(15373)
- 2007(13914)
- 2006(12429)
- 2005(11645)
- 学科
- 业(83242)
- 济(76988)
- 经济(76856)
- 企(76052)
- 企业(76052)
- 管理(72265)
- 方法(31327)
- 财(28836)
- 业经(27768)
- 农(25154)
- 数学(23197)
- 数学方法(23012)
- 制(21583)
- 中国(21368)
- 务(21186)
- 财务(21163)
- 财务管理(21137)
- 企业财务(20096)
- 农业(18243)
- 技术(17500)
- 体(15429)
- 划(14884)
- 策(14072)
- 理论(13920)
- 和(13778)
- 地方(13751)
- 体制(13465)
- 银(12346)
- 银行(12333)
- 贸(12188)
- 机构
- 学院(258223)
- 大学(254352)
- 济(110156)
- 经济(107738)
- 管理(105018)
- 理学(89761)
- 理学院(88849)
- 管理学(87823)
- 管理学院(87303)
- 研究(82155)
- 中国(65874)
- 财(55335)
- 京(53199)
- 科学(47969)
- 农(43836)
- 财经(43002)
- 江(40721)
- 所(40699)
- 经(38979)
- 中心(37861)
- 业大(36498)
- 研究所(36164)
- 农业(34276)
- 经济学(33396)
- 北京(32764)
- 州(32031)
- 财经大学(31687)
- 经济学院(30069)
- 院(29669)
- 商学(29663)
- 基金
- 项目(167924)
- 科学(135119)
- 基金(125119)
- 研究(123212)
- 家(107990)
- 国家(107040)
- 科学基金(94518)
- 社会(82359)
- 社会科(78179)
- 社会科学(78162)
- 基金项目(66524)
- 省(65531)
- 自然(60529)
- 自然科(59201)
- 自然科学(59187)
- 自然科学基金(58214)
- 教育(54207)
- 划(53761)
- 资助(49581)
- 编号(48212)
- 成果(38576)
- 创(38092)
- 业(37337)
- 部(37269)
- 重点(36967)
- 制(36888)
- 发(35434)
- 国家社会(34784)
- 创新(34745)
- 课题(32495)
- 期刊
- 济(128473)
- 经济(128473)
- 研究(77241)
- 中国(51092)
- 财(47292)
- 管理(43825)
- 农(41583)
- 科学(35089)
- 学报(35061)
- 农业(28234)
- 大学(27761)
- 学学(26453)
- 融(25548)
- 金融(25548)
- 技术(22505)
- 业经(22343)
- 财经(22166)
- 经济研究(19387)
- 经(19128)
- 教育(18749)
- 问题(18123)
- 业(17256)
- 技术经济(14642)
- 现代(14335)
- 财会(13588)
- 商业(12274)
- 贸(12195)
- 世界(12190)
- 会计(11653)
- 版(11613)
共检索到3932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兰冰 刘瑞
面对金融危机、贸易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对制造业带来的严峻挑战,本文以产业间互动关系为视角,以适应韧性理论为依托,从"适应"与"适应性"双重维度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韧性的内在机制,同时使用2008—2017年地级市数据及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制造业韧性的影响呈"U"型特征,多样化集聚呈倒"U"型特征。短期内,多样化集聚可以发挥经济稳定器功能以快速恢复供应链运转,促进制造业韧性提升;长期内,专业化集聚有利于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以获得可持续增长的韧性。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短期内均对邻近地区制造业韧性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长期内多样化集聚会显著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韧性,专业化集聚抑制作用不明显。上述影响效应在地区与城市规模层面表现出异质性。创新能力是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影响制造业韧性的重要途径。本文发现为合理制定"两业融合"政策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与提升制造业韧性提供了新证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慧玲 凌悦 罗家鑫
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区域经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和创新与进化能力3个维度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同时借助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据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政策支持在两产业协同集聚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过程中起增强型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为合理加强“两业融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思路。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奕 夏杰长 李垚
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体系下向中高端跃升,对于中国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空间协同视角切入,通过对成本剩余和收益剩余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外部因素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创新性地使用基于偏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并利用2005—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耦合过程中外部因素的链条联系和传导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别是支持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之间高度关联、融合促进的内在联系;社会创新体系、综合交易成本、需求规模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间接作用于制造业升级,要素禀赋与政策环境也会对制造业升级产生正向的直接影响。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进制造业升级,应积极推动支持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引导制造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制造企业的紧密联系以及同第一知识基的有效对接,减少行政管制、降低准入门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奕 夏杰长 李垚
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体系下向中高端跃升,对于中国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空间协同视角切入,通过对成本剩余和收益剩余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外部因素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创新性地使用基于偏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并利用2005—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耦合过程中外部因素的链条联系和传导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别是支持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明斗 李维露 吴庆帮
本文以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同时验证了这一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所在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不存在门槛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样对所在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存在门槛效应。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城市经济效率依旧具有促进作用。考虑到城市间吸收能力差距的影响,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外溢效应减弱。进一步将全国样本进行分组检验,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所在城市和相邻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本文从产业集聚视角分析了我国城市经济效率提升的可能性,为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强
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内集聚产生的双重集聚效应的理论假说,通过实证分析从城市空间和价值链视角研究双重集聚效应形成的内在机制。在验证理论假说的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城市中存在一个均衡的土地租金,使得双重效应的互补效应达到最大;城市规模有利于双重集聚效应的提高;区域中的中心城市对其他城市的双重集聚效应有一定的辐射作用,经济距离越短辐射作用越大。为了进一步分析双重经济效应,文章基于不同规模城市的视角研究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有"倒U"型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双重集聚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娜娜 杨仁发
在测算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实证检验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整体而言,协同集聚能够显著提升经济韧性水平;分维度看,协同集聚对抵御力和恢复力的提升作用显著。异质性研究表明,协同集聚对中西部地区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强于东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作用强于高技术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N型变化趋势。同时,提升人力资本是协同集聚提升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鉴于此,应提高协同集聚质量,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制定差异化区域政策,强化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中华
本文利用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关联分析和空间联立方程研究了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空间关联与协同定位,结果表明:1城市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之间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和局部空间集聚效应,这意味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区位选择上存在正向空间关联。2二者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这意味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协同定位关系。3二者与周围城市密切相关,周围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通过空间外溢作用于本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纪玉俊 张晓萌
在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变得越发重要。文章在探究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影响机理的基础上,运用2008—2021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可以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且这一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耦合协同效应在制造业集聚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且具有异质性;空间效应分析表明,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文章针对如何提高城市经济韧性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梦泽 李富强
文章基于2014—2021年我国20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作用机制在特定区间内更强。通过内在机制分析得知,技术创新与产业多样化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中介机制。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沿海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技术创新与产业多样化对内陆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强化作用更显著。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江茜 王耀中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30个城市2003—2012年面板数据,可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推动制造业升级、促进制造业创新和支撑制造业集聚三个角度作用于制造业竞争力。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正向作用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且通过空间外溢辐射影响周边地区制造业竞争力,长期趋势稳定。FDI、城市交通水平和人力资本对制造业竞争力加强促进作用显著。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制造业竞争力 空间外溢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伟 郑雯雯
围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的研究大多沿着二者间的互动联系展开,而忽略了作为产业集聚关键变量的贸易成本效应。本文从贸易成本角度切入,梳理了从生产性服务业到贸易成本再到制造业集聚之间的链条机理,并以贸易成本为中介变量构建了相应的实证模型,分两个层面引入中国现实数据做了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集聚的效应,主要是通过改变贸易成本施加的;生产性服务业改进的贸易成本缩减效应,因制造业要素密集特征不同而异。具体而言,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贸易成本中介效应要大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这个结论的政策含义是,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制造业集聚,而且有利于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冯鹏飞 申玉铭
基于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双变量局域自相关和阀值法,对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同集聚进行分析发现:首先,总体上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同集聚性不明显,但信息、科技、物流服务业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共同集聚度较高。其次,中关村科学城、酒仙桥及其周边街区、天竺空港经济区、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主要共同集聚区。最后,结合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磊 李吉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跨国投资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均呈日趋增强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分析双向FDI、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机制基础上,运用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双向FDI协同发展、OFDI、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与OFDI的交互作用均显著促进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而IFDI及其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交互作用则阻碍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从地区异质性看,OFDI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分别促进西部和中部地区制造业价值链升级,OFDI及其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交互作用均显著促进东部和中部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双向FDI的协同发展只对东部地区有促进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建华 曾依妮
本文采用制造业细化分类指标,运用LSDV法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结构变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上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虽然促进了制造业结构高端化发展,但并未提高制造业结构的合理性,这种情况在稳健性检验下依旧成立;对于不同技术层级的制造业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高端技术制造业产值占比同时抑制低端技术制造业占比;进一步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制造业结构变迁 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