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913)
2023(19286)
2022(16514)
2021(15188)
2020(12909)
2019(29442)
2018(29224)
2017(56480)
2016(30565)
2015(34052)
2014(33724)
2013(33402)
2012(30299)
2011(27050)
2010(26931)
2009(24906)
2008(24675)
2007(21784)
2006(19062)
2005(17020)
作者
(86787)
(72488)
(71923)
(68542)
(46122)
(34577)
(32682)
(28150)
(27483)
(25845)
(24586)
(24538)
(22988)
(22966)
(22347)
(22123)
(21617)
(21553)
(20727)
(20727)
(17778)
(17768)
(17539)
(16594)
(16123)
(16105)
(16095)
(16004)
(14642)
(14313)
学科
(122160)
经济(121990)
(106988)
管理(101686)
(94106)
企业(94106)
方法(56648)
数学(46536)
数学方法(45918)
(39180)
(37104)
业经(35071)
中国(30905)
(28166)
(26904)
财务(26825)
财务管理(26782)
农业(25613)
企业财务(25440)
(23495)
技术(22678)
地方(22367)
理论(22210)
(21436)
贸易(21423)
(21214)
(20835)
(19801)
(19738)
(19265)
机构
学院(430766)
大学(429600)
管理(173918)
(173270)
经济(169561)
理学(150292)
理学院(148703)
管理学(146169)
管理学院(145346)
研究(138349)
中国(106305)
(90790)
科学(85168)
(83552)
(72099)
(68497)
财经(66078)
业大(64766)
(64355)
中心(63771)
研究所(61988)
(60143)
北京(56584)
农业(56368)
(53465)
师范(52943)
经济学(52069)
(51386)
(50588)
财经大学(49127)
基金
项目(293249)
科学(231928)
基金(214485)
研究(214205)
(186497)
国家(184916)
科学基金(160521)
社会(136236)
社会科(129172)
社会科学(129139)
(114442)
基金项目(113473)
自然(104752)
自然科(102364)
自然科学(102338)
自然科学基金(100521)
教育(97828)
(95487)
资助(87918)
编号(86848)
成果(69738)
重点(64963)
(64621)
(62489)
(61556)
课题(58764)
创新(57888)
国家社会(56394)
科研(56174)
(55933)
期刊
(191355)
经济(191355)
研究(124640)
中国(81935)
(67767)
管理(67710)
学报(66667)
(66289)
科学(61705)
大学(51799)
学学(48835)
农业(45651)
教育(43497)
技术(38993)
(37824)
金融(37824)
业经(32985)
财经(32738)
经济研究(29706)
(28064)
(25643)
问题(24871)
图书(22380)
技术经济(22121)
(20501)
科技(20311)
现代(20296)
理论(20200)
财会(19520)
商业(19139)
共检索到6333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孟凡峰  
文章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份2003年~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其知识溢出效应和创新效应为制造业企业的升级提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从而促进了制造业的升级。据此,文章提出了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郭然  原毅军  
本文利用STIRPAT随机模型,以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切入点,基于2008—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两个方面检验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产生倒"U"形影响效应,即当制造业集聚未达到"门槛值"之前,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加剧了环境污染,而一旦集聚水平超过"门槛值",制造业集聚的环境正外部性才能够显现。此外,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关联效应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倒"U"形曲线"门槛值"位置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位于倒"U"形曲线的左侧,制造业集聚水平尚未跨越"门槛值"而发挥环境正外部性。本文进一步将全国样本分为东部、中部、西部省份,检验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地区及行业异质性。其中,相比于中西部省份,东部省份制造业集聚表现出更为显著加剧环境污染的作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东部省份表现出对环境污染更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在中、西部省份抑制作用更显著。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叶  刘伯凡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制造业依旧呈现疲软状态。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破除制造业的发展困境,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城市群"为空间研究范畴,构建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制造业生产效率间的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并利用我国22个城市群2003—2011年的相关数据,检验了城市群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显示:(1)面向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产生了正向影响;(2)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的改进,是面向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原毅军  郭然  
本文以产业集聚的技术外部性为切入点,根据2008—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产业集聚两个方面检验产业集聚影响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显著促进技术创新,而制造业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呈倒"U"型关系,且我国绝大部分省份位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本文进一步将全国样本分为东部、中部、西部省份,检验了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地域差异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行业异质性。其中,东部省份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显著,而中西部省份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中西部省份制造业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东部省份则表现为抑制作用。这表明,东部省份制造业产业因过度集聚而产生了技术负外部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奕  夏杰长  李垚  
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体系下向中高端跃升,对于中国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空间协同视角切入,通过对成本剩余和收益剩余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外部因素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创新性地使用基于偏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并利用2005—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耦合过程中外部因素的链条联系和传导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别是支持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之间高度关联、融合促进的内在联系;社会创新体系、综合交易成本、需求规模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间接作用于制造业升级,要素禀赋与政策环境也会对制造业升级产生正向的直接影响。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进制造业升级,应积极推动支持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引导制造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制造企业的紧密联系以及同第一知识基的有效对接,减少行政管制、降低准入门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奕  夏杰长  李垚  
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体系下向中高端跃升,对于中国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空间协同视角切入,通过对成本剩余和收益剩余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外部因素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创新性地使用基于偏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并利用2005—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耦合过程中外部因素的链条联系和传导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别是支持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姚星  杨锦地  袁东  
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对外开放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外溢效应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利用门槛回归模型,分别以贸易开放度与国际投资开放度作为门槛变量,探讨了不同开放程度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产生外溢效应的差异。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苏晶蕾  陈明  银成钺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现代区域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发展规律,并已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根据集聚经济的外部性,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类型可以分为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通过规模经济、竞争、专业化与知识外溢带来的外溢效应促进制造业升级:规模经济效应通过降低服务成本与价格,从而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竞争效应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或优化业务流程,从而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与技术水平;专业化效应通过创新与差异化,以及服务专业化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知识外溢效应通过人力资源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制造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佳  陈浩  
笔者在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下研究城市规模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及多样化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对283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显示,城市规模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呈倒U型,且制造业集聚从城市规模扩大中获得的边际效益随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提高而下降,但随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水平提高而上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效应取决于城市规模。在中小规模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将阻碍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将促进制造业集聚。在超大城市,制造业集聚度随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提高而下降,但随生产型服务业多样化水平提高而提高。在城市人口大于100万小于800万的大城市和...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寇冬雪  黄娟  
绿色化已成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考量,识别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减排的调节机制,对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探究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影响污染排放强度过程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污染排放强度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倒U型"曲线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影响污染排放强度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能有效降低制造业集聚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强度,且该作用呈现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区域异质性特征。进一步地,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五种行业类别,各生产性服务业的调节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此外,将物流业纳入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减排过程存在积极的调节效应。因此,为探索产业多元化融合模式,助力"两业"深度融合,应根据区域禀赋和行业特性,有针对性地引导"两业"深度融合。具体地,应根据行业特征及其关联性,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润滑作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提升;依托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性优势,打造绿色物流体系;同时注重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加快推进"两业"深度融合保驾护航。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童磊  荣亚飞  
为廓清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外部性(专业化外部性、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不同协同集聚外部性存在差异,专业化外部性较多样化外部性更能促进产业升级,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机制;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表现为促进和抑制并存的交互作用,短期内虽表现为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抑制作用会逐渐显现;协同集聚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具有区域异质性,专业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仅在东部地区表现为促进和抑制并存的交互关系,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在东西部地区表现为相互促进的交互关系,中部地区协同集聚与产业升级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强  
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内集聚产生的双重集聚效应的理论假说,通过实证分析从城市空间和价值链视角研究双重集聚效应形成的内在机制。在验证理论假说的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城市中存在一个均衡的土地租金,使得双重效应的互补效应达到最大;城市规模有利于双重集聚效应的提高;区域中的中心城市对其他城市的双重集聚效应有一定的辐射作用,经济距离越短辐射作用越大。为了进一步分析双重经济效应,文章基于不同规模城市的视角研究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有"倒U"型的促进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磊  李吉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跨国投资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均呈日趋增强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分析双向FDI、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机制基础上,运用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双向FDI协同发展、OFDI、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与OFDI的交互作用均显著促进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而IFDI及其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交互作用则阻碍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从地区异质性看,OFDI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分别促进西部和中部地区制造业价值链升级,OFDI及其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交互作用均显著促进东部和中部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双向FDI的协同发展只对东部地区有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乔彬  张蕊  雷春  
基于我国高铁大发展的典型事实,本文将高铁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结合,运用2003-2016年中国27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对高铁开通影响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客观评价了高铁开通产生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高铁开通通过"同城化效应"促进区域市场潜力提升、通过"生产率增长效应"提高制造业部门生产效率以及通过"要素整合效应"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作用效果分别为0.076、0.051和1.183,印证了理论假说。进一步地,构建不同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强化了区域间的空间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负外部性进一步增强,而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则表现为正外部性得到了强化,这为各地区以高铁发展为契机,从供给规模、需求规模以及促进制造业自身生产率优化升级方面,制定适用于本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黄娟  汪明进  
基于集聚与污染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的假说,选取2004—2014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探讨制造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城市污染排放的影响,并分地区、规模进行了双向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随着集聚层次的不断发展,当城市产业集聚水平跨过"拐点"后,产业集聚能改善污染排放状况。科技创新能有效减少污染排放,且在共同集聚与污染排放的"倒U型"曲线关系中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稳健性分析发现,不同区域、不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