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78)
- 2023(16368)
- 2022(13715)
- 2021(12540)
- 2020(10789)
- 2019(24275)
- 2018(24107)
- 2017(46744)
- 2016(24970)
- 2015(27411)
- 2014(26946)
- 2013(26524)
- 2012(23844)
- 2011(21182)
- 2010(21046)
- 2009(19514)
- 2008(19206)
- 2007(17085)
- 2006(14812)
- 2005(13539)
- 学科
- 济(101233)
- 经济(101087)
- 业(96868)
- 管理(90159)
- 企(86505)
- 企业(86505)
- 方法(47777)
- 数学(38706)
- 数学方法(38226)
- 财(35218)
- 业经(31684)
- 农(31641)
- 制(25044)
- 务(24829)
- 财务(24780)
- 财务管理(24743)
- 中国(24594)
- 企业财务(23530)
- 农业(22183)
- 技术(20429)
- 划(18479)
- 环境(17937)
- 和(17923)
- 体(17856)
- 理论(17551)
- 贸(17514)
- 贸易(17503)
- 易(17075)
- 策(16550)
- 学(16539)
- 机构
- 学院(348204)
- 大学(345369)
- 济(145154)
- 管理(142349)
- 经济(142258)
- 理学(122915)
- 理学院(121735)
- 管理学(119841)
- 管理学院(119155)
- 研究(108036)
- 中国(86190)
- 京(71207)
- 财(71057)
- 科学(64904)
- 农(58114)
- 财经(56068)
- 江(52965)
- 所(52623)
- 中心(52072)
- 经(51045)
- 业大(50964)
- 研究所(47377)
- 农业(45416)
- 经济学(44441)
- 北京(43484)
- 财经大学(41639)
- 州(41339)
- 经济学院(40172)
- 范(40122)
- 师范(39687)
- 基金
- 项目(236978)
- 科学(189469)
- 基金(175909)
- 研究(172649)
- 家(152707)
- 国家(151419)
- 科学基金(132854)
- 社会(113076)
- 社会科(107371)
- 社会科学(107347)
- 基金项目(92932)
- 省(92328)
- 自然(86103)
- 自然科(84198)
- 自然科学(84176)
- 自然科学基金(82731)
- 教育(78156)
- 划(76521)
- 资助(71221)
- 编号(68787)
- 成果(54501)
- 部(52668)
- 重点(52462)
- 创(52076)
- 发(49526)
- 制(48143)
- 创新(48024)
- 国家社会(47961)
- 业(46287)
- 科研(45996)
- 期刊
- 济(158493)
- 经济(158493)
- 研究(96247)
- 中国(66622)
- 财(59502)
- 管理(56939)
- 农(53462)
- 学报(51068)
- 科学(48311)
- 大学(40414)
- 学学(38175)
- 农业(36583)
- 融(32258)
- 金融(32258)
- 技术(31974)
- 教育(28400)
- 财经(28090)
- 业经(27609)
- 经济研究(24591)
- 经(24194)
- 业(21635)
- 问题(20788)
- 技术经济(18563)
- 图书(18028)
- 财会(17525)
- 统计(16696)
- 现代(16581)
- 版(16407)
- 理论(16362)
- 策(15943)
共检索到5144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郭然 原毅军
本文利用STIRPAT随机模型,以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切入点,基于2008—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两个方面检验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产生倒"U"形影响效应,即当制造业集聚未达到"门槛值"之前,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加剧了环境污染,而一旦集聚水平超过"门槛值",制造业集聚的环境正外部性才能够显现。此外,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关联效应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倒"U"形曲线"门槛值"位置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位于倒"U"形曲线的左侧,制造业集聚水平尚未跨越"门槛值"而发挥环境正外部性。本文进一步将全国样本分为东部、中部、西部省份,检验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地区及行业异质性。其中,相比于中西部省份,东部省份制造业集聚表现出更为显著加剧环境污染的作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东部省份表现出对环境污染更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在中、西部省份抑制作用更显著。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制造业集聚 环境污染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孟凡峰
文章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份2003年~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其知识溢出效应和创新效应为制造业企业的升级提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从而促进了制造业的升级。据此,文章提出了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集聚 制造业升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原毅军 郭然
本文以产业集聚的技术外部性为切入点,根据2008—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产业集聚两个方面检验产业集聚影响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显著促进技术创新,而制造业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呈倒"U"型关系,且我国绝大部分省份位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本文进一步将全国样本分为东部、中部、西部省份,检验了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地域差异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行业异质性。其中,东部省份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显著,而中西部省份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中西部省份制造业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东部省份则表现为抑制作用。这表明,东部省份制造业产业因过度集聚而产生了技术负外部性。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集聚 技术创新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黄娟 汪明进
基于集聚与污染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的假说,选取2004—2014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探讨制造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城市污染排放的影响,并分地区、规模进行了双向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随着集聚层次的不断发展,当城市产业集聚水平跨过"拐点"后,产业集聚能改善污染排放状况。科技创新能有效减少污染排放,且在共同集聚与污染排放的"倒U型"曲线关系中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稳健性分析发现,不同区域、不同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黄娟 汪明进
基于集聚与污染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的假说,选取2004—2014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探讨制造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城市污染排放的影响,并分地区、规模进行了双向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随着集聚层次的不断发展,当城市产业集聚水平跨过"拐点"后,产业集聚能改善污染排放状况。科技创新能有效减少污染排放,且在共同集聚与污染排放的"倒U型"曲线关系中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稳健性分析发现,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共同集聚对污染排放存在明显的区位性、结构性和规模性特征。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寇冬雪 黄娟
绿色化已成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考量,识别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减排的调节机制,对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探究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影响污染排放强度过程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污染排放强度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倒U型"曲线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影响污染排放强度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能有效降低制造业集聚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强度,且该作用呈现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区域异质性特征。进一步地,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五种行业类别,各生产性服务业的调节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此外,将物流业纳入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减排过程存在积极的调节效应。因此,为探索产业多元化融合模式,助力"两业"深度融合,应根据区域禀赋和行业特性,有针对性地引导"两业"深度融合。具体地,应根据行业特征及其关联性,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润滑作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提升;依托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性优势,打造绿色物流体系;同时注重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加快推进"两业"深度融合保驾护航。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叶 刘伯凡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制造业依旧呈现疲软状态。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破除制造业的发展困境,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城市群"为空间研究范畴,构建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制造业生产效率间的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并利用我国22个城市群2003—2011年的相关数据,检验了城市群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显示:(1)面向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产生了正向影响;(2)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的改进,是面向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余泳泽 刘凤娟
本文基于2004—2014年中国230个地级市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面板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两个角度,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水污染和空气污染起到抑制作用,生产性服务业能够通过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两个途径减少废水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相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对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更大。相对于水污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空气污染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很强的正环境外部性,能够减少邻近城市的环境污染。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余泳泽 刘凤娟
本文基于2004—2014年中国230个地级市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面板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两个角度,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水污染和空气污染起到抑制作用,生产性服务业能够通过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两个途径减少废水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相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对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更大。相对于水污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空气污染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很强的正环境外部性,能够减少邻近城市的环境污染。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理论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和提升创新收益的中介效应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证研究发现该外溢效应依赖于城市经济基础和区位环境的支撑,同时还要克服阻碍这种外溢跨区域传递的制约条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先发工业化城市已表现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积极影响,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尚缺乏对制造业的创新驱动作用。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豆建民 刘叶
以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市为样本,利用面板数据门限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不同规模城市经济增长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双重门限效应。当城市规模小于23.004万时,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当城市规模处于23.004万和199.996万之间时,两个产业间的互补效应逐渐显现,城市经济也从协同集聚中获得好处;当城市规模大于199.996万时,受资源、环境等条件限制,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显示出一定抑制作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佳 陈浩
笔者在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下研究城市规模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及多样化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对283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显示,城市规模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呈倒U型,且制造业集聚从城市规模扩大中获得的边际效益随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提高而下降,但随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水平提高而上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效应取决于城市规模。在中小规模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将阻碍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将促进制造业集聚。在超大城市,制造业集聚度随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提高而下降,但随生产型服务业多样化水平提高而提高。在城市人口大于100万小于800万的大城市和...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奕 夏杰长 李垚
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体系下向中高端跃升,对于中国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空间协同视角切入,通过对成本剩余和收益剩余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外部因素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创新性地使用基于偏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并利用2005—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耦合过程中外部因素的链条联系和传导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别是支持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之间高度关联、融合促进的内在联系;社会创新体系、综合交易成本、需求规模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间接作用于制造业升级,要素禀赋与政策环境也会对制造业升级产生正向的直接影响。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进制造业升级,应积极推动支持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引导制造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制造企业的紧密联系以及同第一知识基的有效对接,减少行政管制、降低准入门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奕 夏杰长 李垚
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体系下向中高端跃升,对于中国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空间协同视角切入,通过对成本剩余和收益剩余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外部因素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创新性地使用基于偏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并利用2005—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耦合过程中外部因素的链条联系和传导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别是支持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任阳军 何彦 李伯棠 李天骄
基于中国23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环境污染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不仅对本市环境污染产生抑制作用,而且对相邻城市环境污染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且长期影响大于短期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在短期和长期均显著降低本市的环境污染,对相邻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则不显著。进一步分行业研究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均显著加剧了本市或相邻城市的环境污染;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显著抑制了本市和相邻城市的环境污染;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对本市和相邻城市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仅有长期效应而无短期影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对本市和相邻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均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高度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2005—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对外开放门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生产效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基于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制造业、服务业与人均收入的统计检验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非线性特征——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外资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
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FDI规模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30个省级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