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83)
2023(15529)
2022(12654)
2021(11537)
2020(9521)
2019(21360)
2018(20841)
2017(39525)
2016(20929)
2015(23176)
2014(22658)
2013(22777)
2012(21368)
2011(19136)
2010(19369)
2009(18394)
2008(18248)
2007(16329)
2006(14659)
2005(13749)
作者
(59935)
(50350)
(49914)
(47478)
(32330)
(23805)
(22548)
(19276)
(18841)
(18000)
(17576)
(16617)
(16436)
(16168)
(15829)
(15268)
(14750)
(14484)
(14383)
(14116)
(12570)
(12192)
(12008)
(11512)
(11309)
(11176)
(11141)
(10853)
(10069)
(9921)
学科
(114077)
经济(113970)
(87258)
(77621)
企业(77621)
管理(76467)
方法(42981)
数学(34335)
数学方法(34133)
业经(31405)
(30452)
(29641)
中国(28872)
地方(22680)
农业(21592)
(21362)
(21235)
财务(21219)
财务管理(21197)
技术(20474)
企业财务(20170)
(19357)
贸易(19337)
(18838)
(17054)
(16979)
(16740)
(16363)
(16214)
(15736)
机构
学院(310104)
大学(307780)
(150897)
经济(148456)
管理(123057)
研究(108500)
理学(105003)
理学院(103967)
管理学(102871)
管理学院(102256)
中国(87205)
(68025)
(64230)
科学(59839)
(54195)
财经(53836)
(49625)
(49129)
研究所(48534)
中心(48110)
经济学(47965)
(46770)
经济学院(43049)
北京(40946)
业大(40479)
财经大学(39842)
农业(38599)
(38517)
(36636)
商学(35728)
基金
项目(197793)
科学(159306)
基金(148395)
研究(146510)
(128768)
国家(127699)
科学基金(111253)
社会(100349)
社会科(95485)
社会科学(95463)
基金项目(77176)
(74564)
自然(68430)
自然科(66969)
自然科学(66954)
自然科学基金(65944)
教育(64209)
(61476)
资助(60048)
编号(55447)
(45269)
(45193)
成果(44497)
重点(44098)
(43930)
国家社会(43762)
创新(41775)
(41520)
教育部(39453)
人文(38786)
期刊
(173945)
经济(173945)
研究(99164)
中国(62694)
(55778)
管理(52657)
(46104)
科学(41986)
学报(41376)
大学(32684)
农业(31865)
(31643)
金融(31643)
学学(30973)
经济研究(29503)
财经(29012)
技术(27790)
业经(26312)
(25347)
教育(23295)
问题(22234)
(20524)
技术经济(19981)
(19742)
世界(19058)
国际(17516)
统计(15513)
现代(15314)
商业(14581)
(14578)
共检索到4858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平  付一夫  张艳芳  
近年来中国服务业规模不断增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已经超过5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接近1/3。随着中国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服务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仍会继续提高。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服务业发展能否支撑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备受关注。本文拟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出发,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指数)的测算与分解,探索生产性服务业的部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转换对全要素生产率乃至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从而试图找到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证据。结果显示:生产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钢  
本文通过分析发达国家"二战"后产业结构演化的内在动因以及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同时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出"二战"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例不断提升主要是由于第三产业价格上涨速度快所致,而第三产业实际产出增长更快并不是重要的因素;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时美日两国第二产业占比仍处于上升阶段,两国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在60%左右,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产业。本文分析了中国在1978年以后产业结构变化状况,提出中国1978年以来不变价与当年价计算的产业结构有巨大的差异;从1978—2009年按当年价计算的产业结构变化状况是第一产业主要向第三产业进行了转移,而按不变价计算则是第一产业主要向第二...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雪  李灵光  
本文将空间因素纳入研究框架,首先在理论上探讨了服务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2004-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运用GS3SLS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讨论了不同类型服务业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1)服务业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促进作用机制,且服务业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弹性系数更大。(2)服务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滞后项均表现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二者之间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为负。(3)相比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联性更强。研究结论表明服务业完全可以成为新时代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新动能。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晨  原小能  
立足中国经济新旧动能亟待转换的时代背景,本文选取2005—2016年省级服务业数据,使用随机前沿模型,设定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以考察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动力源泉,研究发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TFP呈多阶段的变动特征,技术进步是主要的正向源泉,行业增长属于"技术主导型";以TFP为代表的创新驱动是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行业动能结构相对合理;细分行业动能结构差异较大,新旧动能的结构性调整必须兼顾行业特征;发达地区应对外部冲击及政策刺激的能力较强,创新驱动是主要的增长动能,其他地区新动能疲弱,旧动能又陷入粗放式增长,动能结构有可能向不合理状态演进。为此,需要紧抓时代机遇,提升行业创新驱动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新动能培育的"主战场",并特别兼顾行业及区域的异质性特征,"量体裁衣",制定针对性的新旧动能转换战略。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曾艺  韩峰  刘俊峰  
研究目标: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运用空间杜宾(SDM)模型对2003~2015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提升了本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但对邻近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却产生了抑制作用,且该影响效果因生产性服务行业和城市规模等级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研究创新:从动能转换、结构升级、增长效率、节能减排、成果分享等方面系统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制及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测度指标,并从行业及城市规模异质性视角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直接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研究价值:为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城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文丰安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已转向质量型经济增长。基于外部性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着手,运用全国2003—2016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经济的质量型增长受制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但当考虑人力资本、城市经济发达程度和政府干预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抑制作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且区域差异、城市规模和行业特征等约束条件的不同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效果。此外,从集聚外部性视角来看,MAR外部性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积极影响相对显著。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文龙   张瑞生   赵峰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指标体系,利用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并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从时间趋势来看,中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正保持快速增长,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等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展水平也呈稳步增长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由于经济基础、产业基础、要素基础等禀赋不同,不同地区之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等作用机制可以促进经济的显著增长。从地区异质性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增长差距。进一步分析中,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效应进行了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政策支持来看,需要不断提高创新要素的供给质量和配置效率,加快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区域增长极,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溢出效应;锻长板、补短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韩先锋  宋文飞  李勃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目前,互联网已然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劲引擎,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也日益引起关注,但较为系统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首次把互联网纳入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的分析框架,基于互联网普及、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信息资源、互联网商务应用和互联网发展环境五个维度构建了省际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就互联网这一重要的宏观新因素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效应和差异进行了稳健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显著推动了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水平提升,完全可以成为新时代下国家提升区域创新效率的新动能,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互联网不仅能直接促进区域创新效率,还可通过加速人力资本积累、金融发展和产业升级间接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积极影响,但直接效应远超间接效应;互联网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呈现显著的"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表明互联网"网络效应"和"梅特卡夫法则"的"双重威力"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共同显现,且在充分考虑人力资本、金融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调节下,区域创新系统中互联网的动态溢出效果会进一步得到强化;中、西部区域创新系统将从互联网发展中获益更多,互联网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溢出红利将高于应用研究。本文的研究表明,互联网发展不仅可以驱动区域创新效率,而且通过合理引导和利用,还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的创新差距以及激发和强化原始创新溢出。这为国家发挥"互联网+"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合力效应"、打好"战略组合拳"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若飞  荣莉莉  刘泉  
本文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对我国各省及直辖市的城市扩张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tFP)将城市扩张效率划分为低、中、高3个效率层次。依据2003~2012年我国286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法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人力资本、城市建设规模等9个要素对不同效率层次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均表明:专业化人力资本和城市建设规模并不能显著促进人均经济产出;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行为仍是过去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当前产业结构中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就业比重,并不足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专业化人力资本比例;针对性提高不同区域货运能力,积极拓展生产性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成康康   杜赫  
利用熵权法测度2006—2022年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析法,揭示八大经济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呈上升趋势,且存在维度与区域差异;从五大发展维度来看,协调与共享发展指数相对较高,创新发展指数呈波动上涨态势,开放和绿色发展指数相对较低;从八大经济区来看,北部沿海、东部沿海与东北综合经济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以及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次之,大西南与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则相对较低。进一步分析空间分异特征发现,区域间差异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成康康   杜赫  
利用熵权法测度2006—2022年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析法,揭示八大经济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呈上升趋势,且存在维度与区域差异;从五大发展维度来看,协调与共享发展指数相对较高,创新发展指数呈波动上涨态势,开放和绿色发展指数相对较低;从八大经济区来看,北部沿海、东部沿海与东北综合经济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以及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次之,大西南与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则相对较低。进一步分析空间分异特征发现,区域间差异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伯强  
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能源系统,化石能源占比为84%,碳中和目标要求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届时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达80%以上。本文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对2030年的碳达峰情景进行了分析。一般将碳中和简单理解为能源结构调整,分析结果表明:2030年碳达峰的峰值既取决于清洁能源发展,也取决于能源电力需求增长,需要通过平衡清洁能源发展速度与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以控制碳排放峰值。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高质量增长要求实现"双脱钩":经济增长需要尽可能与化石能源消费和能源电力需求增长脱钩。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涵盖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碳中和系统性方案,并进一步讨论了可行的市场化手段以支持方案的实施。保障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是经济清洁低碳转型的基本原则,也是能源系统转型的主要挑战,因此需要先立后破,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煤电退役和低碳转型之路。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吉亚辉  甘丽娟  
本文选取2003~201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运用空间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各地区应注重加强与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互助,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应该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尤其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多个产业间的共同集聚,充分发挥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琢卓  韩峰  
本文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运用面板协整和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探讨了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及其产业规模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均能直接地显著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专业化的作用更为突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是促进不同厂商之间技术外溢、进而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多样化的间接影响却不显著;湖南省制造业发展中的相对滞后性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推进各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的专业化经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鹏  胡凯  
如何实现《安徽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所提出的具体战略目标?文章选择了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研究。利用2000-2011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数据,做了两方面的实证分析,一方面,分析了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投入规模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贡献明显,但是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贡献不足;另一方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对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行业的贡献率有区别。针对这一分析结论,提出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