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10)
- 2023(19068)
- 2022(16014)
- 2021(14662)
- 2020(12072)
- 2019(27365)
- 2018(26934)
- 2017(51613)
- 2016(28188)
- 2015(31012)
- 2014(30623)
- 2013(30552)
- 2012(28486)
- 2011(25548)
- 2010(25676)
- 2009(23966)
- 2008(24112)
- 2007(21708)
- 2006(19466)
- 2005(18060)
- 学科
- 济(118892)
- 经济(118723)
- 业(101787)
- 管理(94809)
- 企(88468)
- 企业(88468)
- 方法(46519)
- 财(37875)
- 农(37120)
- 数学(37008)
- 数学方法(36670)
- 业经(34957)
- 中国(33294)
- 制(28848)
- 地方(27119)
- 农业(25940)
- 务(25701)
- 财务(25664)
- 财务管理(25618)
- 企业财务(24240)
- 学(22484)
- 技术(22015)
- 贸(21736)
- 贸易(21716)
- 易(21061)
- 银(20818)
- 银行(20761)
- 行(19913)
- 体(19893)
- 融(19837)
- 机构
- 学院(402914)
- 大学(400103)
- 济(166393)
- 经济(162856)
- 管理(153927)
- 研究(139910)
- 理学(131194)
- 理学院(129711)
- 管理学(127706)
- 管理学院(126958)
- 中国(109529)
- 科学(86074)
- 京(85961)
- 财(80926)
- 农(78034)
- 所(72306)
- 研究所(64954)
- 江(64218)
- 中心(64094)
- 业大(63000)
- 财经(62603)
- 农业(61374)
- 经(56811)
- 北京(54070)
- 院(50626)
- 州(50529)
- 范(50315)
- 经济学(50242)
- 师范(49661)
- 省(46774)
- 基金
- 项目(264470)
- 科学(208111)
- 基金(192133)
- 研究(189542)
- 家(169810)
- 国家(168288)
- 科学基金(143666)
- 社会(121902)
- 社会科(115507)
- 社会科学(115477)
- 省(104770)
- 基金项目(101516)
- 自然(93721)
- 自然科(91537)
- 自然科学(91508)
- 自然科学基金(89972)
- 划(87829)
- 教育(85117)
- 资助(77774)
- 编号(74952)
- 成果(60487)
- 发(60188)
- 重点(59793)
- 部(57669)
- 创(57332)
- 创新(53018)
- 课题(52549)
- 业(52300)
- 科研(50774)
- 国家社会(50772)
- 期刊
- 济(194457)
- 经济(194457)
- 研究(119756)
- 中国(87636)
- 农(72386)
- 学报(67002)
- 财(66505)
- 管理(61800)
- 科学(61488)
- 大学(50454)
- 农业(48963)
- 学学(47752)
- 融(42104)
- 金融(42104)
- 教育(39179)
- 技术(34374)
- 业经(33561)
- 财经(31713)
- 经济研究(30161)
- 业(28303)
- 经(27337)
- 问题(25401)
- 技术经济(20745)
- 版(20235)
- 贸(19559)
- 现代(19072)
- 科技(18835)
- 图书(18764)
- 世界(18690)
- 商业(18447)
共检索到624999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冯泰文
本文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制造业效率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1999~2006年的面板数据,引入交易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其中以金融业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交易成本是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中介变量,但生产制造成本并没有通过中介效应的检验。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楚明钦 刘志彪
生产性服务脱胎于制造业,但是中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动力不足,导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文章用WIOD(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1997-2009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计算出这一时期中国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程度。用面板计量方法考察了装备制造业规模和交易成本对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垂直分离的影响。结果显示:装备制造业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促进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但是交易成本的下降并没有促进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相反,财政政策的支持促进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 市场规模 垂直分离 交易成本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高新雨
首先分析了物流业节省制造业的交易成本机理,然后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定量考察了2009-2014年间天津市物流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直接和中介效应,验证了天津市物流业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制造业效率的效果,最后在京津冀一体化框架下,提出促进天津市物流业发展以及提高物流业对制造业发展带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物流业 制造业 交易成本 效率 天津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卢福财 徐远彬
相对现阶段我国工业发展水平,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构建了一个纳入互联网、交易成本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理论模型,并采用我国2008—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互联网、交易成本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互联网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会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交易成本的中介效应,互联网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发挥互联网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大网络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互联网 生产性服务业 交易成本 中介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伟 郑雯雯
围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的研究大多沿着二者间的互动联系展开,而忽略了作为产业集聚关键变量的贸易成本效应。本文从贸易成本角度切入,梳理了从生产性服务业到贸易成本再到制造业集聚之间的链条机理,并以贸易成本为中介变量构建了相应的实证模型,分两个层面引入中国现实数据做了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集聚的效应,主要是通过改变贸易成本施加的;生产性服务业改进的贸易成本缩减效应,因制造业要素密集特征不同而异。具体而言,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贸易成本中介效应要大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这个结论的政策含义是,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制造业集聚,而且有利于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本刊承蒙广大作者的踊跃赐稿,为使作者们能更方便地与本刊联系,特作如下说明:一、本刊主要刊登经济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文章,着重刊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以及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等方面的文章。赐寄本刊的文章无论采用规范分析研究方法还是采用实证分析研究方法均可。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唐晓华 张欣钰 李阳
研究目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对制造效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方法:采用灰色GM(1,N)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协同演化发展程度以及制造业各子行业TFP的变化情况,运用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两产业间协同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的差异性作用。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的良好协同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影响,但在不同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的门槛区间内,其两产业间协同效应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研究创新:针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互动关系的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协同 制造效率 门槛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文 牛泽东 孙早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产业创新和竞争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从质量(效率)和数量(集聚)两方面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重点考察城市规模对这种影响的调节效应。基于2012—2016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虽然在整体上,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提升与集聚程度的增加对制造业效率均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所在城市的规模,即城市需达到一定的门槛规模才能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更加有效的产业关联,目前多数城市都未同时达到引发生产性服务业质量和数量发展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产生显著积极效应的门槛值。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孙铁柱 郭帅
本文以2006-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5个行业以及制造业29个行业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FDI影响制造业效率的路径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整体生产性服务业来看,生产成本和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均显著;其中生产成本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较小,各细分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生产成本中介效应占比的程度趋同;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占比则相对较高,同时各细分生产性服务行业创新能力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表现出较大差异。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强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招商引资程度,促进区域制造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选择招商引资行业时需要考虑地区制造业产业特色;重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产业融合度的增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焦爱丽
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从工业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并逐渐将服务业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系,与制造业成为融合发展态势。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文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文献研究的不足,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构建了两者影响因素的相关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促进两者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中国相互影响 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红 卢万国 韦永贵
对城市效率与产业集聚的互动理论进行了回顾与拓展,运用DEA数据包络法中的可变规模模型测算了广东和广西35个地级市的城市效率,采用改进的空间集聚指数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地区效率不完全取决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两广地区的产业协同有下降趋势;城市效率对产业协同的改善有正向作用,且在经济相对落后、产业协同较差的地区,城市效率对产业协同集聚的改善反而更显著;城市产业规模扩张、基础设施改善、加大政府投入均能促进城市产业的协同发展;外资进入会阻碍城市产业的协同发展;产业协同集聚普遍较好
关键词:
城市效率 产业协同集聚 区域合作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屠莉佳
本文利用中国1990-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生产性服务FDI溢出效应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有利于制造业效率的提高,但对外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大于对内资制造业的影响;外资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将促进内资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反之,则不成立;人均资本、产权制度可以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制造业产出结构不合理,高产值并不意味着高效率。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黄莉芳 黄良文 郭玮
运用1999—2008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基于成本费用和生产规模提升制造业效率的传导机制的存在性,并针对不同要素类型制造业和三大经济带制造业进行相应分析。研究表明:基于国家层面,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通过直接作用提高制造业效率,经由降低制造业平均成本和提高制造业生产规模来改善制造业技术效率的中介作用并不存在;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成本中介效应和规模中介效应十分显著,满足效应传导机制假设;沿海三大经济带中,生产性服务业作用于制造业的成本中介效应和规模中介效应均存在,但除了珠三角的绝对规模中介效应为正外,其他中介效应均显著为负。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纯彬 杨仁发
本文运用2004-2010年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采用静态和动态模型估计方法,从地区和细分行业层面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整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在细分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制造业效率的促进作用最大,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促进作用不显著。(2)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均对制造业效率提升有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制造业效率提升的最为重要的因素,而在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有限。(3)无论从地区还是行业层面,熟练劳动力数量是制造业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政府规模...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效率 细分行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明斗 李维露 吴庆帮
本文以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同时验证了这一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所在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不存在门槛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样对所在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存在门槛效应。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城市经济效率依旧具有促进作用。考虑到城市间吸收能力差距的影响,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外溢效应减弱。进一步将全国样本进行分组检验,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所在城市和相邻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本文从产业集聚视角分析了我国城市经济效率提升的可能性,为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